
以人为本 营造文明执法环境 依法行政 推进和谐执法模式
中城网2010-06-04 10:13:32
以人为本 营造文明执法环境
依法行政 推进和谐执法模式
鸡西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10年6月
鸡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完达山与老爷岭结合部,东与俄罗斯相望,西与牡丹江接壤,南与绥芬河交界,北与七台河毗邻,总面积22,531平方公里,辖鸡冠,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麻山六区,虎林市、鸡东县、密山市,人口200多万。
鸡西市城市执法局是黑龙江省第一批开展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的试点单位,2003年1月1日正式挂牌。建局7年来,鸡西市城市执法局本着“严明执法、服务人民”的立局宗旨,始终坚持群众是城市管理的主体,民生是城市管理的主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在营造文明执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城管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文明执法、和谐城管建设之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素质,树形象,建立一支亲民执法的队伍
在城市执法过程中作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其直接诱因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问题,而其中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却是矛盾激化与平和解决的最主要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此,我们首先把提高执法队员综合素质,即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城管”的切入点,要求做到“执法先管人,管人先管己”。
一是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为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的目的,我们本着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在理顺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城市执法队伍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先后制订完善了《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行政执法十条禁令》、《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工作纪律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重点从队员的着装礼仪、行政执法管理、政(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集中组织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对队员进行思想作风整顿,教育队员要引以为戒,吸取教训,使队员在思想上、作风上和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执法由主观随意向规范执法、依法行政转变,由简单堵截向堵疏结合、以疏为主转变,由执法扰民向服务优先、执法为民转变。
二是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为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队伍的素质,准确履行好工作职责,我们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坚持做到“四个定期”,即:定期组织一次集中授课,开展业务学习;定期进行纪律制度和法律法规学习,强化作风建设;定期安排调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定期组织测试,巩固学习成果,使全员学习活动强行入轨,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文明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抓宣传、造声势,以人性化管理创和谐执法环境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如果仅仅依靠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只能导致城市环境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这种恶性循环局面,难以实现长效管理。因此,我们在强调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提出了“三个在先”的执法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群众满意、管理到位的执法和谐统一。
一是坚持舆论宣传在先。在每项工作开展之前,注意抓好阶段性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制做宣传专题片、召开座谈会、设置咨询台、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在宣传中执法,在执法中宣传。几年来印制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在实施预先告知、依法行政的同时,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化解了各种矛盾,使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规,服从城市管理;与此同时,为真正实现“阳光执法”、“透明操作”,我们又创办了《城管动态》信息,对城管工作进行动态报道,对重大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将政务进行公开,以不断增加我们城管工作的透明度,使群众认识城管,了解城管,进而理解、支持城管;二是坚持教育引导在先。在具体执法中,尽量做到“关口前移”,对管理相对人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坚持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树立了执法者平和、亲切的执法形象,从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和保障,以规范为主,实现角色的转换。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犯不罚”的措施。如进城农民经营农产品时不进入市场,执法队员以规范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对首次违反的,只作登记而不进行处罚;对违反两次以上的管理相对人也应体恤他们的难处,从轻处罚;三是坚持群众利益在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城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意识,做到文明执法、执法为民。对凡是以牺牲大多数市民的利益为代价,只顾少数人利益和各类违反城管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与此同时,为深入了解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又定期参与市电台主办的“行风热线”栏目,由局主要领导走进直播间,聆听群众建议,现场解答群众反映的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并开通二十四小时便民热线,接受咨询、投诉,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塑造城管形象的同时,使广大市民对相关的城管法律、法规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三、重预防,促和谐,不断探索和谐执法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就给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执法中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用爱心来服务于群众,在执法中倡导换位思考,把被管理者当作自己的亲属来进行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利民”,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
一是实施前置式管理,控制了违法建设的发生。产生违法建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管理相对人对城市管理法规、规定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二是制止违法行为发生的工作滞后。针对上述情况,我局对违法建设的控制采取前置式管理,在执法过程中对管区内存在备料户及有苗头建房的业户进行走访告知,发放友情告知书,把法律宣传在前,把道理讲在前,告知违法建设的危害性,告知业户凡进行建设施工必须先到市规划局办理相关手续。这样,使一些盲目建设的业户减少了损失,也消除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暴力抗法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既减少了群众的损失,又降低了执法成本。二是实施亲和式执法,减少了乱贴画现象的发生。在治理城市“乱喷涂、乱刻画、乱张贴”活动中,我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换了宣传方式,将行政命令的《通告》转换成友情告知式的为民提示,缓和了气氛,降低了管理相对人的抵触情绪;通过发放监督卡,设立了举报电话和奖励基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抓获了多名喷涂不法分子,仅2010年上半年共抓获外地来鸡西市乱喷涂办假证8人,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通过增设广告栏和电子信息网,免费为市民提供合理发布广告的平台;招聘社会公益人员加大清理小广告工作;加大取证与停机力度,有力的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收到了明显成效。三是实施疏堵结合,强化了市场经营秩序。由于行政执法面对管理相对人大都是弱势群体,我局要求队员换位思考,把管理相对人视为我们的父老乡亲,以尊重他们的人格为主导,以言语感民,以行动爱民,爱民为民,实施“亲和式”执法,把严肃执法与协商解决相结合,形成我们的执法定势。为规范临时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有效的措施,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被动局面。采取多种便民服务措施,改善市场环境。协调环卫、市政处部门迁移了建设街垃圾箱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增设了2处排水设施,解决了多年排水难问题,这些做法倍受广大市民和经营业户所感动,纷纷给我局送锦旗表扬信。四是公开透明,营造全民知法守法意识。为增强全市人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我们向全市出租车、社区保安人员发放2000余张监督卡,并设立有奖举报基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及时发现违法建设的“流动哨”;向社会公布违法建设的投诉和应诉渠道,引导广大市民发现身边发生的违法建设及时地进行反馈。通过开通公开举报电话,共接听和记录群众举报电话2628个,举报违法建设和乱贴画现象1600余处,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由原来的硬性执法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经过一年来的践行和探索,使执法体系逐步朝着健康、有效的方面发展。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