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林市:从数字变化看玉城环卫19年的发展
中城网2010-08-09 10:11:15
人民城市网2010年8月9日广西玉林消息 (玉林市市政市容管理局“和谐城管”宣传信息员 梁艳丽 梁 惠 霍筱宁)从数字变化看玉城环卫19年的发展。
1991年-2010年,从数字变化看玉城环卫19年的发展。
市环卫处自1991年8月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政市容管理局的领导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深入改革,19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市环卫处可喜的发展。
清扫面积从250万㎡到416.31万㎡
市环卫处成立以来所负责清扫保洁面积约为250万㎡。到2006年12月31日,玉林市人民政府下发《玉林市城区环卫管理改革方案后,市环卫处负责清扫保洁范围扩大,清扫面积调整为391.91万㎡,主要负责34条城区主要干道和城市广场的清扫保洁工作,其中一级清扫保洁道路7条,面积58.84万㎡,二级清扫保洁道路14条,面积196.99万㎡,三级清扫保洁道路13条,清扫保洁面积115.13万㎡。今年上半年,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环卫处接管了玉东新区、玉柴外围九路一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增加清扫面积24.4万㎡,至此,市环卫处负责玉林城区的清扫面积达到416.31万㎡。
干部职工从600多人到1000多人
随着市环卫处清扫保洁范围的不断扩大,职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环卫管理改革前,环卫处共有职工600多人,改革后职工人数随着清扫面积的扩大而增加一倍以上。目前,环卫处共有干部职工1000多人,内设15个职能科室、队、所、厂,负责玉林城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和垃圾收运处理工作。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充实,管理机制正逐步完善和规范。
从露天垃圾停放点到环保型密封式压缩垃圾中转站
2002年以前,玉林城区都是使用露天垃圾停放点中转收集到的生活垃圾,露天垃圾停放点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而且不好管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附近居民意见较大。
2002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市建成了第一座密封式压缩垃圾中转站——龙船垌垃圾中转站。该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周围居民普遍反映良好,市委、市政府也对该中转站的运行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明确今后将逐年安排资金,把城区的临时垃圾中转站全部改建成密封式压缩垃圾中转站。
2002年至2006年,市政府投资先后建成了龙船垌、白石桥、清湾江、海达共4座垃圾中运站。
2009年7月,玉林城区第九座垃圾中转站——一环西路垃圾中转站建成。它的建成使用,标志着密封式压缩垃圾中转站已取代原来的露天垃圾停放点,城区露天垃圾停放点基本撤除,解决了附近群众和周边社区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城区的环卫基础设施。
垃圾无害化处理从无到有,建设规模已达日处理垃圾650吨
1994年,我市建成第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永宁生活垃圾处理场,由于场内没有垃圾填埋库区,主要是进行堆肥处理,处理工艺落后。该场于2004年停止使用。
2004年,玉林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该处理厂采用“堆肥+焚烧+卫生填埋”三合一综合处理工艺处理垃圾,一期工程填埋库区25万m3,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 2009年,我市筹资建设垃圾处理二期工程,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一期工程预留土地上建设总库容量370万m3,日处理规模650吨的垃圾填埋场,同时配套一座粪便处理中心和13座垃圾转运站等,二期工程垃圾填埋场已于2009年12月按要求完成。下一步,我市将筹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的。
垃圾清运从手工化逐步走向机械化
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2年第一个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使用期间,共有7辆多功能车参与全市垃圾清运工作。多功能车清运垃圾时,由于没有实行密封运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龙船垌垃圾中转站建成后,配套压缩车正式投入使用。第一辆压缩车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市环卫处垃圾清运工作从手工作业走向机械化作业。经过多年的努力,至今市环卫处共拥有各种环卫作业专用车辆24辆,按照各自的用途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市环卫处的环卫作业车辆也在更新升级,为环卫事业持续、科学发展注入一股现代化气息。昔日,道路的清扫、垃圾的转运,不安全、难度大、灰尘多、污染大;时下,吸尘车、密封垃圾压缩车等参与环卫作业后,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难度,有利于优化整合人力资源,更好地保证环卫工人工作时的人身安全。
这一串串数字,诠释着市环卫处19年的发展变化。 为保证我市市容环境的整洁、卫生,改善市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市环卫处将继续解放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着力推动环卫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