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山东诸城创新思路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中城网2010-12-10 10:08:00

 

    中城国建•人民城市网2010年12月10日山东诸城消息 (诸城市城管局“和谐城管”宣传信息员 王金平)山东诸城创新思路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近年来,诸城市城管局按照市委市府的统一部署,以美化净化城乡环境为核心,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制为主线,创新思路,统筹发展,把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通过实施 “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有效推进诸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按照“规划先导、项目带动、精心部署”的工作思路,诸城市高标准统筹城乡规划,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诸城市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规划》包括城市环境卫生发展预测、城市环境卫生规划体系、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划范围包括诸城市下辖的城区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个镇。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基本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环境卫生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诸城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主线,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广泛深入调研后,结合诸城市实际,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垃圾焚烧发电龙头项目为带动,先后制定出台了《诸城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实施办法》和《关于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实施意见》,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精心部署,以市里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龙头,以镇(街道)建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为纽带,以户集、村收为基础, 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新模式,构建起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城乡环卫整体承载功能

近年来,该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垃圾箱、果皮箱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2008年投资62万元在全市208个社区全部建起了垃圾存放点,将城乡原铁质垃圾箱,全部更换为塑料质地可移动式垃圾桶。这种垃圾桶不仅干净美观,装卸方便,而且杜绝了垃圾、污水外漏的现象。同时,加快环卫设备更新换代。中标后的养护作业公司,先后投资1800 万元,购置了密闭压缩式垃圾运输车、道路清扫车、高压冲洗车等各类环卫作业车辆40余台,环卫机器化作业率达到65.2%,大大提高了环卫保洁效率和水平。

   二是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2008年, 我市开始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由福建省丰泉环保控股有限公司以BOT方式全额投资建设。项目占地60亩,建设日处理能力250吨的焚烧生产线2条,配套安装2台汽轮发电机组,单台装机容量为8MW ;架设6公里输电线路,铺设10公里供热主管网。该项目采用国际成熟的垃圾焚烧炉排炉技术,符合国家政策,能够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烟气排放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的环保控制标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于拟于5月底前投入运营。项目建成后,可处理城乡所有生活垃圾,使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有效地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

   三是垃圾中转站(密闭周转箱)建设。在搞好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套建设社区中心村地埋式密闭垃圾周转箱和乡镇驻地垃圾中转站。在全市208个社区中心村分别建设地埋式密闭垃圾周转箱,用于储存所属村庄的生活垃圾,定时清运到垃圾中转站。在全市13处乡镇(街道)驻地分别建设一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用于存放、转运生活垃圾,中转站的生活垃圾经压缩处理后,统一运送到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截止目前,全市需建设的12处垃圾压缩中转站,有8处(辛兴镇、昌城镇、枳沟镇、林家村镇、百尺河镇、石桥子镇、相州镇、皇华镇)已完工并安装调试设备,但未投入使用;有3处(贾悦镇、舜王街道、龙都街道)土建工程已完工,已订购设备;有1处(桃林镇)正在建设。全市208处农村社区中心村地埋式垃圾密闭周转箱建设,有205处土建工程已完工,其中123处已安装设备、56处已订购设备。有6处镇街(密州街道12处,枳沟镇7处、昌城镇14处、百尺河镇13处、皇华镇18处、相州12处)已全部完成。其他镇街完成情况如下:龙都街道应建13处,有12处已安装设备;舜王街道应建20处, 8处已安装设备;贾悦镇应建27处,16处已安装设备、11处已订购设备;石桥子镇应建设18处,12处已订购设备;辛兴镇13处,6处已安装设备;林家村镇应建设27处, 5处已安装设备,22处已订购设备;桃林镇应建设11处,已全部订购设备。

    三、创新机制,落实责任,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

   一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打造城市品牌,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市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一项主要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多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进行专题研究,并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在此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市各镇(街)均已成立环卫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具体事宜,并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理顺,各自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建立起了统分结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实现了城乡环卫“全覆盖”保洁“无盲区”。

   二是建立“市场运作”的城乡环卫新机制。积极促进与培育城市治理多元化主体,按照“参与多元化、运作市场化、保洁高效化”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环卫保洁清运公司的准入门槛,严格依据招投标法,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城区39条主次道路的卫生保洁区域进行了新一轮公开招投标。中标后的各保洁公司不等不靠加大投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了密闭压缩式垃圾运输车、道路清扫车、高压冲洗车等各类环卫作业车辆40余台,按照人机结合的保洁方式,主干道实行人扫,机扫洒水、清洗。注重细节保洁,保洁内容从路面保洁延伸到绿化带、隔离带及环卫容器保洁,做到定时清扫、随时保洁,垃圾日产日清,提升了城区主次干道保洁水准。镇、街的环卫保洁照此进行,全市的环卫保洁工作实现了保洁全覆盖、管理无缝隙、质量上档次,较好地发挥了社会资源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管理效能空前提高。

    三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新机制。理顺城乡环卫管理体制,实行市、镇、村(居)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中转处理,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各村(居)的居民户将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就近投放到垃圾桶内,各村(居)保洁员每天将本村垃圾桶内的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运送至垃圾集中存放点,并负责本村的道路保洁。各乡镇(街道)每周2-3次将各村集中存放点(社区中心村密闭周转箱)的垃圾及时清运至中转站。中转站的生活垃圾经压缩处理后,统一运送到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市区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由保洁公司统一运送到市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了走村(居)收集、乡镇中转、市里集中处理的一体化路子,环卫管理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网络。

    四是建立“精细长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按照“大环卫”工作格局,坚持把环卫一体化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强化监督和考核,实行“每日一督察、每周一通报、每旬一简评、每月一汇总”的“四个一”制度。半年和年终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大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力度,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城乡环卫工作的新格局。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强化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心,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全市环卫保洁工作步入了制度化、精细化、长效化的科学发展轨道。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