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如何保持城管执法人员的心理健康
中城网2011-04-05 14:12:12
浅析如何保持城管执法人员的心理健康
商洛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 罗亚敏
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其核心是强调心身一体的健康观。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皮肤病等等。由此可见,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保健品。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但却被很多人忽视。笔者做为一名一线执法的城管队员,深切体会到,城管执法人员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亟需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近几年来,不管是高层政府还是普通市民,都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覆盖面广,执法体制不顺,各种矛盾突出。执法人员依靠自身的严格执法和辛勤付出,在维护城市秩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长期受到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整天的奔波忙碌,加班加点,一方面是市民的不理解和责难,动辄还遭到当事人的辱骂、围攻甚至殴打。而且,忙于工作疏于家庭也让家人承受了更多的家庭事务,常受到家人的抱怨……所有这些都会让执法人员产生紧张、焦虑、忧郁、烦闷、悲观、急躁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制约着执法人员的成长与进步,也影响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那么,应该如何保证城管执法人员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自身进行心理调节
80%以上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就和感冒发烧一样,只不过是你的心理患了一次感冒。所以,既不能不重视,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夸大、讳疾忌医。心理问题不单纯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它受自身的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执法人员要认识到进行自身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1、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乐趣。尽管城管工作又苦又累,但执法人员应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为了整洁靓丽的市容市貌、为了安定有序的城市秩序,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性质。另外,工作之余应不断学习,积极研究执法模式,试着创新工作方式,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感受工作创新带来的乐趣,在繁重琐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学会自我减压。执法人员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单位等各方面的压力,有了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变压力为动力,而是被压力压垮。面对压力,我们要学会减压,学会放松,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娱乐、运动等方式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调节,心理状态得到改善,缓解压力的冲击力。
3、善于排除不良情绪。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可以讲给亲人和好友,也可以记录在日记里,通过各种方式使忧郁、烦闷、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得以释放,让愉快、开朗、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在生活中占据优势。
二、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较差的工作环境则易造成执法人员情绪上的懈怠及工作上的消极。因而,管理单位要重视建立安全的、愉悦的工作环境,使职工的身心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对外界压力的一种心理体验,当外界刺激的强度超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时,就会引起个体持续的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等心理反应和心理体验,即通常意义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个层面上看,要保持执法人员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外部因素的刺激与影响很重要。来自管理方面的人为挫伤是执法人员产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管理单位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执法人员的心理需求,在对执法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执法人员认为付出和待遇不对等而心理失衡,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2、管理层要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单位领导在关注执法人员工作水平的同时,也应关心执法人员的生活和健康。在执法人员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应用讲究策略的批评,帮助职工改正错误,完善自己;职工家庭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执法人员长期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时,应适当调整人员力量,组织休假、外出学习等活动,缓解他们的身心压力;单调的工作之余,适当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活跃氛围,舒缓压力,也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特别是在执法人员遭到暴力抗法等委屈事件时,要正确开导,给他们身体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的抚慰……来自单位领导的关怀可以让执法人员感受到“家长式”的爱,排除消极的工作情绪,是治疗执法人员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
3、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简单地说,指个体在遇到心理挫折与危机的时候,采取第三者介入治疗分担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并引导重新正常生活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干预队伍,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和培训工作。当单位负责人发现执法人员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怀疑这种不良表现与个人心理问题有关时,应及时介入心理干预。现实中,城管执法遭遇的严重矛盾冲突呼唤我们应迅速在城管执法领域建立起心理干预机制。当然,这需要国家对心理干预事业的大力扶持,培育大批具有专门素养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可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对心理疾病较明显的同志,及时给予治疗。
若受条件限制,管理单位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执法人员了解心理知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实用的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三、整个社会对城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范围、管理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到违法建筑,小到野广告,上至违法违章的企业、单位,下至流窜摆摊的小商贩,城管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往往社会要求很高,而执法人员力不从心;部分市民只看到某些管理对象是弱势群体,而没看到管理人员肩负的责任……多种因素造成城管执法只听到责难,没听过表扬,常遭遇对立,很少得到支持。这种社会待遇直接影响执法人员的心理,使其产生不满、急躁、愤怒等不良情绪。社会认可度对城管执法人员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1、全社会应理解城管、尊重城管。城管执法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舆论媒体要加大对城管工作的正面宣传,使公众了解城管执法工作的性质和意义;人民群众对城管工作应给予支持和配合,对从事城管工作的人员应给予尊重和理解。
2、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稳定执法人员的心理。暴力抗法事件本身对执法人员的身心都会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助长闹事者的嚣张气焰,令其他管理对象学习、效仿,增加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人员感受不到被保护的安全感,会产生畏难、恐惧、消极应付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要在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严惩暴力抗法者,以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稳定执法人员的心理情绪。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此,笔者呼吁,我们要重视城管执法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自我、单位、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消除执法人员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城管事业,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