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中城网2011-05-26 09:14:03

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011.5.25泗阳城市管理局孙述刚)一位哲人说,“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的艺术。”,此话对我也启发较大,因为加入城管队伍才对城市建设与管理产生兴趣。

本人没有去过国外,但曾经到过国内不少大古都、大新城,虽然每个城市的建筑面貌不同、风格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方面都根据各自的历史、人文、环境等特点,潜心思考,匠心独具,并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他们都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让人处处感受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明快的现代文明,体现着自己的魅力。其共同特点:

(一)以人为本

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在单体楼房建设,无论是道路设计还是在交通管理,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满意度、便利度、舒适度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第一标准。

建设和管理较好的大中城市,商业街道建有廊道、道路设置供人休息的座椅、还有很多方便残疾人的设施、角落处处设有草坪和儿童娱乐的场所等。

(二)生态为先

近年来,大多数城市将生态保护贯穿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城市绿化不拘一格,绿地、草坪随处可见;每一个城市都绿树成荫,亦城亦林,似城似乡,浑然一体;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阳台上、门庭前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很多家庭有花园,在闲暇之余享受着大自然的绿意。

生态为先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在有些城市角落还可以看到鸽子,水边看到天鹅、野鸭等动物。

(三)文化为根

城市建设的轮回中始终注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受城市的厚重。

走在有些古城的街道上,古代的城市建筑或雕塑随处可见。即使是断壁残垣断壁,也能够因地制宜使之成为休闲娱乐的公园或者城市的装饰。

对历史遗址维修注重修旧如旧,即使是近代建筑也能够给予很好保存,任其存在,使其代代相传 ,诉说着历史。

(四)管理精细

我国很多大城市的精细管理,给我们县一级城市提供了很好典范。

大城市无论是公交车站还是广场、街巷,都很整洁卫生,沿街垃圾桶全部实现分类,方便行人丢弃废物和垃圾工人清运垃圾。

店铺的招牌设计精致、制作精巧,色彩、构图与店面乃至整个建筑都融为一体,体现出店铺的特色和品味。即使是路边“大排档”,桌椅都摆放地井然有序,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二、初浅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就加快泗阳城市化进程有几点初浅思考。

 (一) 精心规划设计,雕琢城市个性

城市的个性需要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综合展现,同时也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是要创新先进理念。要本着前瞻性和先导性理念,围绕泗阳的特色性和实用性,进行提升完善城市规划。

二是要延续历史特征。一切规划制订和个性展现,要体现泗阳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

三是要围绕“城东为工贸新城、城西为泗水古城、城南为生态名城、城北为文化新城”的规划蓝图。修改完善规划,要充分体现泗阳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个性和特色。

(二) 突出生态培育,塑造城市品牌

一是要全面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和绿化品位。通过“乔灌草”合理配置,体现城市的品位,通过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体现城市的生态。

二是要加快“泗水古国、杨树之乡、运河新城、宜居家园”打造。依托“四河两湖”水资源和“平原林海”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建森林式、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三是要充分发挥泗阳生态县优势。巩固生态县成果,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不断提升生态水平。

 (三) 重视文化保护,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彰显城市文化和特色最快捷的路径。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添城市的魅力。

一是要统一规划、形成体系。无论是城市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垃圾箱等等,都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切不可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城一面。

二是要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地标。根据城市的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历史,全面展示泗阳的人文历史。要围绕泗水古国规划建设文化标志建筑,形成以泗水汉文化为传承的文化脉系,推动形成惟我独有的城市文化个性。 

三是要修缮现有古文化建筑。加快推进张相文故居、泗阳棉花博物馆、夫子庙、天后宫等文化古迹和场馆的修缮提升,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和文化底蕴。

(四)优化管理手段,改善城市环境

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属地化、制度化。突出抓好重点时段、重要节点、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整治工作,切实提升市容环卫整体水平。

一是要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广大干群对城市美化、亮化、净化的责任感;

二是要加强对城市秩序管理,实施严格报批、管理和经营制度,把更多的公共空间让给市民;

三是要坚持专职管理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教育引导与严管重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理办法,着力消除管理的“盲点”与“漏洞” 。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