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王小冬博士 陈刚博士:李希霍芬与山川早水有关金牛道的考察之比较论析

中城网2021-10-26 09:35:10

四川师范大学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王小冬博士、陕西师范大学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陈刚博士近日联合完成研究论文《李希霍芬与山川早水有关金牛道的考察之比较论析》。


●摘要

近代以降,东西方主要强国对中国的考察一直没间断过,对于连接南北丝路的重要纽带——蜀道的考察亦是如此。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日本汉学家山川早水在同一历史时期——晚清,均对蜀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日记的形式予以记载。研究以蜀道重要组成线路的金牛道为研究对象,从背景、目的、重点、范式等方面,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等有所裨益。

 

●Summary

Since modern times, the major power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have been investigating China without interruption, and 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hu Road, an important link connecting the North and South Silk Road. The German geographer Richthofen and the Japanese sinologist Yamakawa Hayami during the same historical period-the late Qing Dynasty, both conducted field trips to China and recorded them in the form of diaries. The study takes the Jinniu Roa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hu Roa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background, purpose, focus, paradigm, etc., it uses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n draws relevant conclusions, with a view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1.引言

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费迪南德ž冯ž李希霍芬曾先后对中国进行了七次科考,著有《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是李希霍芬的学生蒂森根据乃师身后遗留的有关考察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日本汉学家山川早水稍晚于李希霍芬对蜀道进行了考察,著有《巴蜀旧影》。《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与《巴蜀旧影》两部著作均以日记的形式,对各自的考察过程予以记载。将这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同一文化线路的相关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倡导和实践“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社会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2.背景介绍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在许多方面是中国前近代史与近代史之间的转折期,其所引起的人类巨大灾难成为早期中西沿海条约关系形成的背景,并且与条约制度本身共同宣告了中国传统制度崩溃在即。当时东西方一些国家相关人员对中国开展的“科考”与这一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2.1 金牛道之于蜀道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古代蜀道网络当中,金牛道长期都是主线之一。据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的《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金牛道开通于战国后期。而根据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金牛道可能起源于更早年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于夏商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战国晚期秦举巴蜀后,开展大规模栈道建设,正式建成连接蜀中、汉中以至关中的古代西部交通大动脉,金牛道则属于其中从汉中至成都的著名交通线。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商周时期,伴随关中、陕南和成都平原文化交流高峰的到来,金牛道逐步得到开辟。经过战国中期“五丁开道”与秦经营巴蜀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最终形成了后世称之为秦汉金牛道的交通道路,为以后2000多年川陕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蜀王本纪》最早记载了这一传说:“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余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与礼物,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王以为金,便令五丁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可见,金牛道的开通与发展,与历史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均有着重要联系。这种开发,从未间断,并愈演愈烈。


2.2李希霍芬与金牛道

据《李希霍芬中国旅程日记》记载,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其“最后一次大旅行”的第二段,从西安府越秦岭、巴山,到成都府,整个行程1000多公里,用时1个月又4天。其中,1872年2月2日进入四川省,5日到朝天关,18日到四川治所成都府,用时17天,行程400多公里。金牛道的沿途风光和人文风情,对李希霍芬的触动很大。正如他在日记中所描述的:四川的风景和人物迄今为止都让人觉得无可挑剔;风景十分诱人,长满灌木的丘陵向北靠着陡峭的大山,再往北耸起几个又高又险的圆顶山峰,人们举止娴静有礼;绵州是个充满活力的、洁净的、建设得很好,并且看起来十分富裕的城市,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美的小城之一。


2.3山川早水与金牛道

据《巴蜀旧影》中译本的再版序言,山川早水曾为清末四川高等学堂的日文教师。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三月至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七月在四川境内的考察,其“自蜀赴秦驿程”,整个行程用时27天,其中金牛道所在的成都到朝天关段11天。山川早水是汉学家,精通中国历史文化,金牛道沿线的历史古迹和风土风物,常令其发出思古之幽情。如他在日记中所言:成都以北的天回镇,是古时玄宗幸于蜀后,回驾时驻跸的地方,因此,以“天回”命名,此即李白诗中所说的“天回玉垒作长安”。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与《巴蜀旧影》两部著作的分析不难发现,金牛道是关中盆地、汉中盆地等地通往四川成都平原最大的交通动脉,七盘关、朝天关、剑门关、昭化古城、潼川古城、绵州、汉州等是金牛道上重要的关隘与驿站,有着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自然物。在梳理《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与《巴蜀旧影》这两部著作有关金牛道沿途历史地理与景观文化书写的基础上,运用分类比较分析法,从时代文化背景、研究范式、研究意义等维度对其进行剖析,对于探讨晚清时期蜀道之历史地理与社会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阅读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p90IFrpZQeKnW5Ar3qO-Ww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