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凯主编《风雨华章路——四十年区域规划的探索》出版
中城网2023-02-10 11:54:56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院长担任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编的《风雨华章路-四十年区域规划的探索》,已正式付梓出版。本书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邀请23位在规划行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结合亲身经历撰写的回忆文章,并经《国际城市规划》众位编辑精心整理后结集出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为本书作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副所长陈明担任执行主编并负责组稿和统稿工作。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前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规划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在这40年的历程中,这些专家学者,亲身经历、全身投入城乡和区域规划的教学研究、行政管理和规划编制工作,与行业休戚与共,荣辱相依,为行业发展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芳华。这些文章,有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体会,有参与重要决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考察重大事件的回忆,有成长、求学、工作、退休丰富人生经历的思考,也有对城乡规划事业寄语后学、鼓励晚辈的希望和感悟。
这是一本矢志不渝的人生奋斗史。在国家处于政治动荡、波诡云谲的年代,许多专家下放劳动、远离专业岗位,有些专家因部门取消长期“坐冷板凳”,有些专家长期经受生活拮据、精神和病痛的折磨。有些专家因在海外学术交流,囿于当年极其不便的交通和通讯联系,未能赶上与离世亲人的最后告别,留下“天人永隔”的终身遗憾;有些专家记载了带领师生与酷暑和饥肠不屈“斗争”的场景。但他们在回忆文章中,都将其看成是难得的人生经历和宝贵财富,并在国家拨乱返正、改革开放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也给历史留下了生动珍贵的画面。
这是一本打破禁忌的改革开放史。规划事业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曾经多次出现关于空间规划作用、城市发展方针等方面的讨论。许多专家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历次国家规划体系改革的关键时刻,秉笔直书、撰文建言,为健全国家规划体系孜孜不倦地奋斗,历经艰难终不悔;有些专家不怕姓“资”还是姓“社”的意识形态争论,为坚持风景城市的性质敢于“碰硬”;许多专家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尽管受到当时投资体制和“为建设而规划”的时代背景局限,但开创性地进行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探索。区域规划的几次更名、几次浪潮,都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
这是一本兼收并蓄的学科建设史。我国的城市规划学的是苏联,1954年南京大学按照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经济地理专业。改革开放以后,欧美新的认识和实践涌入国内,1979年中山大学第一次邀请美国的李育教授来华讲课,1984年邹德慈与金经元先生合译彼得·霍尔所著的《区域和城市规划》,对国内了解西方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外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碰撞之下,我国的经济地理学不断成长壮大。许多专家深情地回忆了时任城建总局领导的曹洪涛同志,他以极大的专业包容性,使经济地理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城市规划领域重新焕发了青春;城市规划也因为有了众多地理专家的“加盟”,使学科建设和规划编制在科学性上迈上重要台阶。“城市规划是工科和理科的完美组合。工科是把城市作为物品来构建,理科是把城市做为对象去研究。没有工科教的构建方法,城市建不起来;没有经济地理教会的研究方法,我们不知道方向。因此,城市规划就是这两个学科的完美组合,互促共进”。
这是一本坚持理想的职业成长史。“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规划的作用”,专家们在回忆参与“非常规”的规划、咨询与论证中收获了上述体会,提出“规划师要具备两种素质:一是为事业敢于碰硬的勇气;二是足够的学识和经验”。有些专家在介绍珠三角绿道网从概念到实践的经验时,细数了二十年历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与积极对策,他提到“规划实施的时间长,没有一个事业心强、业务精、干劲足的团队是不可能的”。还有些专家在本书畅谈了自己规划师的职业理想,他勉励道,“规划师是最适合理想主义者从事的工作,因为追求人类美好生活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执业初心。规划师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怀,也要能够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当然现实又总是让我们很痛苦,因此,我们要带着理想、痛苦,把政府决策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我们职业的价值在于用我们脚踏实地的精神,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让城市变得更宜居”。
衷心感谢这些笔耕不缀的专家。许多专家已退休多年、年事已高,但全都充满感情地撰写了回忆文章。许多专家仍工作奋战在“一线”岗位,但不顾工作繁忙、夙兴夜寐,牺牲休息时间如期交出了“答卷”。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对这项工作的支持,表示深深的敬意。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继往”,才能“开来”。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是观察我国城乡规划历史的“晴雨表”;他们对城乡规划事业的矢志不渝,是激励新时代规划人不忘初心的宝贵财富;他们与规划事业一起经历的峥嵘岁月,是教育新时代规划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值此文集正式出版之际,文集中的三位作者已经不幸去世,他们是中规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邹德慈院士,原建设部城乡规划司顾文选副司长,原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俞滨洋主任。仅以此文,也向他们表达深切缅怀和感激之情。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