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独居老人把300万房产留给河南小贩不给亲人一分钱
中城网2020-11-25 18:03:32
上海一位八旬老人做出一个让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老人将自己300万房产留给楼下毫无血缘关系的水果摊摊主,并做了公证。
据媒体此前报道,老人无亲属照顾,是该水果摊主陪伴并照料他。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实际上老人并非没有亲属,虽然其独子于2017年病逝,但老人本人有六个姐妹,但在三年前,老人却选择了小区周边的水果摊主让其住进了家中照顾自己。而老人家属也表示,老人生病时都有家属轮流排班照顾。
老先生叫马林,是一名退休工人,前些年先是老伴去世了,留下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依为命,后来儿子也意外在家中猝死,老先生成了独居老人以后难免引来一些动歪脑筋的人。马老先生对此倒也不是毫无防备,其实心里头清清楚楚。
老先生说,家里还有一些亲戚们,除了叫他早点写遗嘱、觊觎他的房产,从不来看望他,于是也都不来往了。老先生没什么朋友,唯独喜欢小孩儿,有时会买些零食给小区的孩子们,他常在家门口溜达,渐渐地就跟开水果摊的小游一家熟悉起来。
小游,35岁,河南人,几年前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上海卖水果,一家人住在水果摊旁边的简易棚里,老先生每天没事就去他水果店里坐一会儿,小游也经常给老人帮些小忙。
令人唏嘘的是,几年前老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在家中猝死,他一个人手足无措,半夜打着手电筒上门去找小游求助。老先生儿子从追悼会到落葬,没有一个亲戚出现过,只有老先生一个人,最后全是小游陪伴老人办事。
后来又有一次,老人在家中摔倒昏迷不醒,是小游发现把他送进医院,给老人的亲戚打了电话,都说走不开。那段时间,小游白天看店,晚上就去医院陪夜,直到老人恢复出院。也许是从那一刻起,在老先生心里已经把小游当成了可以依靠的家人。那次出院后,老先生就下定决心邀请小游全家搬进来,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
家庭的温馨和温暖,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能是老先生一辈子最缺的东西。每次看着孩子们跑来跑去,听着“爷爷”“爷爷”的叫声,老人就觉得非常幸福。最让人感动又有一丝心酸的是,小游觉得自己被命运眷顾了,但老人反而说遇见了小游这样的人是自己运气好。他们双方都觉得,自己收到了生活的馈赠。
2017年,老人带着小游到上海普陀公证处办理了意定监护,决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遗产,都托付给小游,他们之间“陌生的亲情”获得了法律的保护。
相关报道:上海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续:家属称三年前已查出阿尔兹海默症
近日,上海一名88岁独居老人将300万元房产送给水果摊主,并为此办理了“意定监护”。老人的行为引发网友热议。所谓“意定监护”是指年满18周岁且精神健全的人,通过协议方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意定监护关系的建立需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公证确定。
据媒体此前报道,老人无亲属照顾,是该水果摊主陪伴并照料他。记者走访发现,实际上老人并非没有亲属,虽然其独子于2017年病逝,但老人本人有六个姐妹,但在三年前,老人却选择了小区周边的水果摊主让其住进了家中照顾自己。据小区居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因年事已高,神志已有些糊涂,加之较为固执,居委曾想为其安排长护险居家护理,也被其拒绝。此外,早在三年前,老人就曾打算办理公证,将房产送给水果摊主,并委托了宝山公证处,但公证处在实地调查后,并未替老人办理。
11月24日,面对镜头,老人家属表示,他们也是看新闻才得知老人赠房一事。三年前,老人生病由家属们送医并照顾,当时医院诊断老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出院时,摊主在家属之前接走老人,家属再登门时被老人骂了出来,家属称老人当时已有些糊涂,总怀疑家属惦记老人财产,而这完全是老人自己想象。三年来,家属们对于老人将名下财产、金银饰等陆续交给信任的水果摊主一事都有知情,但想到只要老人晚年有人照料,他们也不会过多干预。但得知老人赠房,他们担心这并非完全出自老人本意。
家属出具的一份医学报告显示,2017年老人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如今他们很担心老人所作出的这份“意定监护”是否能得到妥善执行。老人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老人上周还在小区里迷路,当时老人大小便失禁,且没有穿裤子。居委工作人员同时表示,为老人办理“意定监护”的普陀区公证处在公证前并未前往居委会了解情况。
截至发稿时,记者多次致电为老人办理“意定监护”的普陀区公证部门,但未获回应。
相关报道:上海赠水果摊主300万房产老人妹妹发声:我哥患老年痴呆
近日,家住上海宝山区的一位八旬老人,通过意定监护的方式,将家中价值300万元的房产赠予水果摊主的新闻引发关注。11月24日,老人外甥女吴女士告诉记者,家属在老人2017年住院期间,多名亲属前往照护,并非此前报道中的无人到场。此外,老人2017年摔倒住院时就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对于老人意定监护的有效性表示质疑。
老人住院期间家属排班前往医院看护
24日下午,记者在宝山区一小区见到了老人的外甥女吴女士及老人的妹妹等亲属。对于此前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亲属不联系等情况,他们表示难过又愤慨。“我们是其乐融融的家庭,2017年老人摔倒住院,家里人建了微信群,排班前往医院照护,现在说我们不联系,让老人的几个妹妹都很心寒,备受煎熬。”老人妹妹王女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老人共姊妹6人,目前在世4人,分别在上海、海南等地居住。老人的老伴去世后,其儿子曾在银行上班,后来因为精神疾病突然去世。老人儿子去世时,他的亲属们曾联系老人,希望赶过去帮忙买墓地,一起处理后事,但老人称自家附近的一个水果摊主已经帮忙办好了,墓地也买好了,不让家人前来帮忙。“当时我哥哥说,这个水果摊主对他很照顾,自己也很喜欢水果摊主的小孩,说我的身体不好,就不要来了。”王女士告诉记者。
2017年7月5日,老人在家中摔倒住院,外甥女吴女士接到电话后,和家人一起将老人送进医院。当天,家里亲属们建了微信群,白天排班轮流去医院照顾老人,晚上则为老人请了护工。吴女士告诉记者,老人在海南的妹妹专门赶到医院,看望哥哥,给哥哥喂饭。不过,老人住院期间,精神不太好,经常骂人,有一次从凌晨1点多,骂到4点多,医生给家属打电话,家属去了,才停止。
吴女士告诉记者,2017年7月25日,老人出院。家属赶到医院时,老人已经不在医院,由水果摊主接回了家。办理出院小结的时候,家人得知老人已经有了阿尔茨海默症状。
出院时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 家属质疑意定监护有效性
记者从家属出具的一份出院小结上看到,老人被诊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等病症。据了解,老人出院后,这几位家人曾想上门看望,但老人那时候精神不好,以为家里人来争家产,对家人大骂。从此以后,亲属们和老人断了联系。“只要电话里听到舅舅洪亮的声音和他健康的消息,我们也不想过多打扰舅舅和摊主。”吴女士说。
直到最近,媒体报道了老人通过意定监护的方式将房产赠予水果摊主,同时称亲属们无人问津。“看到报道,我们很伤心,不照顾老人有违孝道,我们绝对不会做这种事。”吴女士告诉记者。
吴女士告诉记者,老人住院时,水果摊主曾前往照顾,当时他对家人也比较客气,说家属们都忙,他来照顾老人就行。“当时,我们就知道老人把家里的现金等都给了水果摊主,住院费用都是他来付,对此,我们都没有意见。”
现在,吴女士和家人对于意定监护的有效性表示质疑,同时对于舅舅未来能否得到有效照顾表示担忧。为此,吴女士和家人们曾前往为老人办理意定监护的上海普陀公证处,咨询何为意定监护,以及如何界定。“我们比较质疑的是老人有阿尔茨海默症,行为不能自主,公证员如何做出的公证。”吴女士告诉记者,公证员告诉家属,为了做意定监护,曾前往小区等做了多次调查,征求老人意见,并表示当时老人精神状态很好。
记者从老人所在小区居委会处获悉,公证员并未就此事前往居委会了解,“我们知道,水果摊主对老人比较照顾,有时候老人生病,他会来居委会借轮椅。不过,老人精神不太好,最近还曾在小区里走失。”老人所在小区居委会主任沈女士告诉记者,水果摊主曾咨询多个公证处,希望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居委会曾接到宝山公证处的咨询,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并未给老人做公证。
相关报道:老人将300万房产留给水果摊主,公证人员这样解析!
日前,上海一位八旬老人做出一个让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老人将自己300万房产留给楼下毫无血缘关系的水果摊摊主,并做了公证。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人与水果摊摊主夫妇组成特殊家庭
做公证让摊主一家做监护人
上海市普陀公证处公证员李辰阳说,老人和摊主几年前就认识,老人没事就到水果摊和这位摊主聊天。老人的老伴已经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独生子猝死,儿子后事是由水果摊摊主陪伴料理,自家亲戚无人到场。
一次,老人在家中摔倒昏迷,是摊主发现并送医。由于老人无亲戚照护,摊主便早上进完货再去医院,晚上回家,日复一日。此后,老人便邀请住在简易棚的摊主夫妇及其3个孩子住进自己的房子,组建成一个特殊家庭。
3年前,老人带着摊主找到了李辰阳,一是做监护公证,二是要把300万房产送给这位摊主。李辰阳说,老人就是想趁自己意识尚清时,让摊主一家当自己的监护人。在法律上,这被称为“意定监护”,正式确立于《民法总则》,并在《民法典》中进行明确规定。
李辰阳说,像这位老人一样,向公证处寻求法律帮助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都是因为老人的家庭出现了事故。老人寻求一种安定感,需要司法部门帮助解决他身份缺失的问题。通过“意定监护”,可以建立老人和监护人之间的身份关联。
“意定监护”有什么好处?
作为最早一批“意定监护”公证员,李辰阳办理了国内首例“意定监护”生效案例。他所在的公证处,八成案件来自独居独身,或者失独、孤寡等老年群体,且大部分是无血缘关系案。
李辰阳表示,“意定监护”会在部分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就医、帮老人申请社会福利时,别人质疑他的身份问题。
李辰阳说:“意定监护”优于法定监护,目的就是自治原则,法律保障自我决定权的优先实现。
日常照护、大病治疗、临终关怀等,“意定监护”为不可抗力造成的鳏寡孤独者寻求监护做兜底保障,也超越血亲范畴监护可能有的情感绑架,最大限度尊重老人的意愿。
“意定监护”需要第三方监督
但是像这位老人寻求监护时把房产一并让出,让李辰阳很诧异。为避免监护者有歹意、加速老人死亡,遗产分配一般不与“意定监护”挂构处理,这也是此案争议点之一。公证部门需要排除老人被欺骗、胁迫的情况。
李辰阳:像这样非近亲属来建立意定监护关系的,可能公证部门会让他们跑很多次,有意识地去“折磨”他们,避免老人被迷惑、被骗。专业人员会从他们叙述交流中,把他的社交圈、近亲属圈了解清楚,然后再确定为什么老人不指定自己的近亲属,而指定一个非近亲属。
公证部门有时会不事先通知,悄悄进入社区拜访老人,还经常去养老院、重症监护室等场所。因为这些场所,都是监护人需要出现的,也是他应尽的职责。
李辰阳说,自己去拜访这位老人的时候,他容光焕发,看到孩子时的笑脸,有发自内心享受的感觉。
近日,这位老人频繁接到各媒体邀约采访,不堪亲朋重负,而监护人摊主也因房产与监护集一身备受舆论压力。
李辰阳:一味去讲老人家属不好,其实并不公平,他们没有出现在媒体,没有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这对监护人夫妻,在老人把这么大的重担给他们时,也很诧异。实际上,监护人的担心更加复杂,包括经济、体力、精神上,特别是社会的责难。我觉得这个案例的评论,还是要客观。
据老龄办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失能失智、孤老残障等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占有一定比例。如何让老人有所养,独立而不孤独,社会需要更多像“意定监护”一样的法治探索和深耕。
资料来源:湖北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大众网、新民晚报
视频:https://video.sina.cn/news/2020-11-16/detail-iiznctke1627674.d.html?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