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湖北省黄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宜居城

中城网2007-05-21 13:43:12


 

——来自湖北省黄石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三城同创”的报告

    滚滚长江,飞流直下,特意在鄂东段迂回汇聚成弧状,深情地张开双臂,托起举世闻名的“中华矿冶之都”——黄石这颗璀璨的“江南矿冶明珠”。近年来,黄石人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个“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的生态园林卫生城市——黄石,正以其独特的活力和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A、回顾历程篇

  “矿冶之都”今胜昔盛世城建铸辉煌

  黄石曾被人戏谑为“光灰城市”,这是由于先有厂矿、后有城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为了摘掉“光灰城市”的黑帽子,近几年来,尤其是2004年,黄石市委、市政府作出“双创”的工作决定以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型城市,围绕打造生态宜居黄石这一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国家卫生城、园林城、节水城“三城同创”,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黄石正在经历着由“光灰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嬗变。

  黄石全面开展的“三城同创”活动,加速推进了黄石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十五”以来,黄石投入城市建设资金60多亿元,完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工程。截至2005年,城市道路由“九五”末的423公里增加到528.17公里,道路面积由611万平方米,增加到774.8万平方米。城市路灯由7600盏增加到12854盏,排水管道长度由263公里增加到396.86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9.6%,比“九五”增长0.39个百分点。城区用气普及率达98.41%,比“九五”增长0.27个百分点。城市万人拥有交通车辆12.17标台,比“九五”增加0.29标台。公共绿地面积由“九五”的522.2公顷增加到69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29平方米。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3%,污水处理率达64.28%。城市人均房屋使用面积24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6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9%。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黄石这座颇具盛名的老工业城市,初步实现了由工矿型城市向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城市的大步跨越。

  B、园林绿化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黄石依山傍水,襟江怀湖,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称,是一座不可多得的风光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但作为我国重要的矿冶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基地,黄石经历了先有矿山后有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过程。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如何发挥黄石自然山水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1999年开始,该市踏上了创建园林城市的旅程。在2002年顺利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后,2004年,黄石又吹响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号角。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创建工作已大见成效。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7.39%%、40.21%%和11.43平方米,主要指标均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他指标也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黄石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工矿型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新路子。

  创新创建工作体制是有效推进创建工作的根本保障。该市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制度保障”的创建工作新体制。市领导亲自挂帅,并专设黄石市城市绿化委员会,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五大班子”对口挂点一个城区的领导体制。将相关部门的创建目标纳入市政府目标体系之中,年初公开发布,年底结硬账,奖惩兑现。通过搞检查、排名次、抓督办、亮黄牌等激励措施,促进了层层责任落实。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参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情,采取市区共建、厂区共建、社区共建、军民共建等措施,广泛开展“全民参与、绿化黄石”活动。“十五”期间,全民义务植树230多万株,绿化荒山420公顷,先后营造了“国际友谊林”、“军民友谊林”、“党员先锋林”、“共青林”、“企业家林”等多种特色纪念林。全民义务植树已蔚然成风,兴绿、爱绿、护绿事迹不断涌现。

  在创建中,黄石坚持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全面构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新格局。按照“人与自然共生”、“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高起点编制了《黄石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突出显水露水,构筑“一带、两湖、三楔”的现代园林绿地空间格局,即把黄石城区沿长江带规划建设为滨江绿色景观游览带,磁湖、青山湖和青港湖水系规划建设为高绿地率、低强度开发的环湖绿色群体空间,峰烈山——马鞍山——大众山、黄荆山——月亮山——廖家岩、尖林山——东方山——长乐山三大山体规划建设为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等生态林地,构成城区外围及组团间的生态绿楔。与此同时,在规划的布局上尽量拓展老城区的绿地空间,竭力保护新市区生态环境,留足绿化用地。

  为塑造黄石特色园林绿化新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黄石按照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城市空间协调布局特色、数字园林特色的要求,大力加快园林绿化景点建设,建成了团城叠翠、名园三趣、磁湖睡美、澄月瀛州、鱼跃鸢飞、栈桥望月、长虹卧波、东楚一曲、飞云异景、铜都迎宾等十大城市新景观。同时,加大公园景点设施配套,改造团城山、西塞山、飞云公园以及东方山风景区等一批重点公园景点,形成江南名园、鄂东动物园、森林公园、佛教名山的不同特色。对新建的广场、绿地、景点,突出山水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植物造景特色。如占地15公顷的人民广场,其山径休闲区依山而筑,滨水休憩区临湖而建,融自然山水与园林建设于一体,显示出自然朴实而又不失高雅的格调。另外注重山的保护,加大荒山绿化和矿山废石场的复垦工作,全面关闭了28个开山塘口并进行植被。大冶铁矿在百亩废石场上植起了郁郁葱葱的树林,被国家授予“矿山复垦先进单位”称号。

  黄石园林绿化工作卓有成效,市长肖旭明荣获了2005年“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优秀市长”奖。

  C、市容环卫篇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抓创卫就是抓环境,抓创卫就是抓机遇,抓创卫就是抓发展”。在2002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目标实现后,黄石吹响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号角。这是黄石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城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一惠及市民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好,黄石先后打响了“三大战役”:

  ——以合力推进为支撑,打好“联动战”。为了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开展,黄石确定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创建体系,将创建目标任务量化到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构筑左右互通、上下联动的创建机制。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载体,广泛宣传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营造人人为创建作贡献,个个争当卫生市民的良好氛围。

  ——以综合整治为平台,打好“攻坚战”。通过集中整治、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突出搞好城区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做到路面干净,市容整洁,秩序井然。开展了街道立面整治、根除“牛皮癣”等十大专项整治和“市容文明达标街”等系列创建活动。抓好环境卫生质量管理,加大环卫清扫保洁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装收集、城区主次干道全面落实“门面五包”卫生责任制。大力实施净化地面、墙面、屋顶的“三净”工程,强化市场管理,取缔马路市场,加大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全面加强建筑施工场地文明施工管理。

  ——以长效管理为目的,打好“持久战”。坚持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强化人民群众的“大卫生”观念,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顽症,着力治本,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狠抓城市管理责任体系、标准化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突击抓变为长期管,集中治理变为日常规范,强制整改变为自觉遵守。完善监督检查制度,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源头管控、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的城管新机制。

  几年创卫,成效显著,让市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品位提升的喜悦,享受着创卫带来的实惠。今日的黄石,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天更蓝了,地更绿了,山更青了,水更秀了,街更宽了,城更美了。

  ——市容环卫设施全面完善。按照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垃圾处理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加大了西塞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管理力度,保持国家二类以上排放标准。加快了峰烈山垃圾场“3R”环保循环利用综合改造工程进度,提高了新增垃圾的处理能力。逐步配套完善垃圾中转站、转运台和收集清运设备,更新配置了2000多个新式果皮箱、新建改造了70多座环卫公厕,按照机械化、不落实地、无缝链接、少中转、不污染的要求,对现有环卫设备进行配套改造。对全市新建道路、广场、旧城改造、小区的建设等,按标准加大了配套建设果皮箱、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

  ——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市管理触角实现了延伸,积极推进执法网络化管理和进社区工程,促进社区市容环境卫生上台阶。建立社区管理、环卫服务、城管执法联动机制,探索有黄石特色的网络化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城市环境秩序,建立高效的巡查监控网络,清理违法户外广告和招牌广告,规范主次干道招牌广告的设置等。近两年来,全市清除牛皮癣15.6万余处,“清牌子、治巷子、理摊子”共整治9900多处,查处违章占道出店经营7.3万余处,查处乱倒、乱扔、乱搭、乱盖1.2万余处。

  ——城管执法效能全面提升。通过创新城管机制,逐步理顺了关系,形成了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科学监督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城管执法驶入了精细化管理的轨道。加强与各部门协作联动,互管协管、护法协法的城市管理格局逐步形成,消除了管理区域上的空白点。发动群众监督,加大媒体聚焦,褒奖文明典型,曝光丑陋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了各方紧密配合、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局面。

  由于创卫工作成效不凡,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省城管工作会上,黄石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其经验在全省广泛推广。

  D、市政公用篇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人与资源和谐发展

  黄石襟江怀湖,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市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推进城市节水,是有效节约水资源,减轻城市水污染,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实现城市用水良性循环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黄石多年来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历届政府把“依法节水、计划用水”作为黄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来抓。1982年成立节水专门机构,并颁布了《黄石市计划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一批规章,使城市节水工作有条不紊而又扎实有效地开展。从去年开始,该市加大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工作力度。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制定方案,分解目标。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摆到了改善黄石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建设“和谐黄石”的战略高度,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体系。科学地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和责任分解表,把创建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分别落实到部门和单位。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节水氛围。为进一步增强市民节水意识,在每年开展的“世界水日”、“城市节水宣传周”、“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或以大型广告牌、悬挂横幅、发放节水宣传品、播放节水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和创建节水型城市的重要意义。开展节水征文比赛、节水知识大赛、节水进校园、节水万人签名等活动,加强对全社会的节水知识和意识的普及教育,逐步形成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各方配合、齐抓共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节水氛围。

  ——完善节水政策法规,提高节水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该市坚持依法管水,加大立法力度,逐步建立完善了城市供水、节水法规体系,为城市节约用水工作走上依法管水、依法节水的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大市场整顿和节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力度。为从源头上做好节水工作,一方面对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严禁非节水器具进入市场,并引导、推荐用户使用节水型器具,宣传和推广《节水型器具推广目录》;另一方面对非节水型器具进行改造、更换,节水效果显著。

  ——典型引路,树立节水样板。在创建节水型城市过程中,黄石以创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社区、家庭为载体,以点带面、促进全局,使创建活动走入企业(单位)、走进社区、步入家庭,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涌现出了不少节水型样板企业、单位和家庭。

  通过创建,该市综合用水效益成效显著。20多年来,全市累计节水13576万立方米,2006年重复用水量达到3.3万立方米,万元产值取水量从1983年的435立方米下降到2006年的65.4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986年的14.88%%提高到2006年的83.5%%,全市计划用水率达98%%,推广节水器具数万套。黄石节水成效明显,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先进城市”。

  通过对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该市遵循“人水和谐”原则,坚持污染控制和水体修复并重,制定并实施“抓规划、治源头、清淤泥、整岸线、严管理、大投入”的措施,1984年,黄石建成了湖北省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并先后利用世行贷款、日本协力资金建设、完善环湖沿江污水截流管网及处理系统。从“理关系、调功能、敞湖面、疏江河、拆违章、建绿化”等方面着手,将水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全市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供水、居民用水、农田灌溉得到有力保障,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4%%,城中湖——磁湖水质由Ⅴ类恢复到Ⅲ类,长江黄石段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也达到Ⅲ类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供水水质合格率达100%%。黄石水环境治理成效突出,2006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

  E、展望前程篇

  以人为本创大业“矿冶明珠”尽朝晖

  今日黄石令人刮目相看,街道宽阔平坦,市容整洁有序,树草绿色如茵,青山掩映绿水,夜景斑斓迷人,令人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这如诗如画的城市环境,足以引起黄石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这正是建设者在黄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三城同创”的活动中,创造了黄石城市发展的现代文明。

  展望“十一五”,黄石城建将有大动作。为了使黄石名符其实地成为武汉城市圈中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中心大城市,“十一五”期间,黄石将大力实施“城市南扩、产业东进、沿江开发”战略,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老城环境、完善新区功能、拓展新的城市功能区。其总体目标为:一是以环磁湖开发建设为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协调的原则,实现磁湖南北岸建筑景观与山水景观的和谐,打造城市内部核心景观区,争创国家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奖;结合旧城改造,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调整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提升老城区的商务服务、教育卫生、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功能。二是以完善团城山新区功能为重点,突出行政科教中心特色,控制工业布点,加快市政、商业、文化、体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成为集高新技术基地、行政科教中心、商务居住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三是以提高工业集中度为重点,加快老城退二进三步伐,全面启动黄金山新区、西韦沿江工业带建设,以大棋路为主轴,罗桥至河西为两翼逐步推进,构建城市新区的基础平台,实现城市建成区80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80万人的目标。四是以改变沿江面貌为重点,按照“整合资源、迁移码头、护砌江岸、美化江滩”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实现江滩景观建设与沿江建筑景观的统一,构筑城市滨江景观带。五是强化城市管理。深化执法、环卫体制改革,完善市容环境卫生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节水型城市的创建目标。六是以重点镇建设为重点,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扶持一批中心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生活功能较齐全、产业发展有特色、居住环境较优美的小城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将达57%,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建制镇供水普及率达9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绿地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3平方米,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

  回顾过去倍感欣慰,展望未来豪情满怀。黄石融江城之伟岸、山城之雄峻、水都之灵秀于一体,以其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风貌而倍受世人瞩目。勤劳智慧的黄石人民正在奋力建设黄石、美化家园,可以坚信,黄石这颗“江南矿冶明珠”将会更加璀璨夺目,黄石这座“中华矿冶之都”定会更加光彩照人!中国建设报记者 柯善北 余正明 特约记者 刘合明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