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中山市:建设宜居城市七大法宝

中城网2009-09-02 16:48:37

    南方网消息 2009年8月14日,广东省建设厅公布广东首批建设宜居城市试点名单,中山和梅州获此殊荣。目前,“宜居城市”较多停留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民众对“宜居城市”的概念、特征等认知较为模糊。这里,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意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山建设宜居城市的优势,对于增进决策层对建设宜居城市的理解,提高宜居城市在广大市民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宜居城市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从字面理解,就是“适合人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表述和归总。作为一个极致状态的描述词,“宜居城市”本身并无严格定义,如同“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一样。对“宜居”的理解和标准因社会阶段而异、因人而异。换言之,“宜居城市”应该是所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是所有城市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宜居城市”不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城市永恒的追求。需要指出,“宜居城市”本身并无标准,学界或相关建设部门出台的所谓“标准”,只是对“宜居”理想状态的一种具象化而已。目前,认同度较高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感很强”。

  (二)宜居城市的特征

  “宜居城市”的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即城市能够满足全体市民的正常需求。在此原则下,“宜居城市”大致包括如下特征:

  环境优美、人地和谐。城市原生态环境保育良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为全体市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大片绿色植被、整洁的街道、足够的栖息地、大量触手可及的图书馆、阅览室、艺术活动场所,让百姓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本。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化、高效化,产业生态化程度高,综合耗能低、环境友好型产业占据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城市企业和全社会形成爱惜城市家园的良好习惯,每个市民以生活在其中为荣。

  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城市经济极具活力,积极发展朝阳型产业,经济发展的本地粘合性、与国内外市场联系较好,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产业、信息产业成主导城市产业,为全市人民带来殷实的物质生活。同时,文化、艺术、体育等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个市民都有机会感受城市文化盛宴,不断充实和提升自我,城市声誉日渐提高。

  区域公平、区际互动。城市内部各发展单元有相对公平的发展权,发展相对均衡,区域差异较小,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是浅层次的集体低迷,而是深层次的集体高涨。各单元都有适合自身基础与条件的主打产业,相互间适度竞争,但不是同构性过度竞争,区域单元基于经济、社会、人员、信息、技术和文化的要素互动频繁,整体效应最大化。

  安全舒适、人际和睦。城市必须给市民提供一个高度安全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各类型潜在威胁和风险,这种安全不仅包括人生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还包括就业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空间安全、社保安全等能有效满足人类正常诉求的广义上的安全范畴。市民(包括外来工)和睦相处,互敬互助,人际关系高度和谐。

  (三)中山建设宜居城市的意义

  宜居城市具有深刻的理论诉求,是人类几千年生产生活发展的产物。一直以来,城市扮演着神权、君权展示和经济发展机器的角色,城市发展的重要结果是单纯追求GDP,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人类生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居民生活设施愈来愈少,生活质量没有因为物质财富的提高而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反而降低。今天,人们开始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和对普通人的尊重,生活和工作同样重要,对良好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成为民众的普适性诉求。在此语境下,“宜居城市”应运而生。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认识上的巨跃。

  现实背景下,中山建设“宜居城市”,具有多重现实观照。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减少区域发展差异、推进中山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中山、生态中山与文明中山、为全省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加快推进新时期中山经济社会大发展、建立市民社会等高度关联,具有举足轻重的伟大意义。

  二、 中山建设宜居城市的七大法宝

  (一)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

  中山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形成集山地林木、农田林网、城镇园林绿化及道路沿线绿化物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体系。中山在人口分布、产业引进及公共设施等方面,尤其注重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垃圾处理方面,中山实现垃圾处理全面进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重大转变,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已投入运行。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绿地面积率高达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山市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殊荣。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中山招商引资、宜居宜业的重要法宝。

  (二)平民化、朴实性的区域社会文化传统

  中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民风淳朴、和善友爱、宽容易处的区域文化传统。早在民国时期,中山就是全国模范县。今天的中山,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广大市民成为中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由于各乡镇发展相对均衡,民众对于区域差距的感受不明显,即使是偏远乡镇,也不会感到明显的“被边缘化”。整体上,民众的工作、生活幸福感与满足感会远高于广州、深圳等节奏较快的大都市。本质上,这种平民化、朴实化的区域特色为中山建设宜居城市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

  (三)小城镇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化战略选择上,中山一直遵循各城镇相对均衡发展的路子。其结果是,各乡镇发展相对均衡,城市中心区、中心镇、周边乡镇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不大。它能有效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越发展、差距越大”为特征的“马太效应”,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尽可能惠及各乡镇,增进发展成果的在地性、亲民性。

  (四)市场导向的区域发展策略

  一般而言,城市发展战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导向,一种是市场导向。前者是政府主导区域发展全过程,发展策略往往采取中心镇发展战略,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布局于有限的几个发展基础良好的城镇,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其缺点在于发展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人为抑制或剥夺了非中心区或边缘区的发展机遇,可能引致区域差异拉大。后者是市场力量主导区域发展,除政府宏观调控外,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民间力量成为发展的重要份子,形成相互间有序竞争的局面,城市内部各发展单元的发展机会相对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引入市场、社会化和民间发展资源,走出一条均衡发展、有序竞争、宏观引导的新路子,创造了各乡镇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五)非污染型、中小企业和民企主导的产业基础

  中山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业一直占据重要比重,先后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到“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但是,中山一直注重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电子机械制造、小五金为特色的传统产业体系,有效规避了城市环境污染。从企业权属看,中山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吸纳大量本地和外地劳动力,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与深圳、东莞等外向型城市相比,中山经济发展的本地根植性较强。

  (六)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配置

  中山在发展资源配置方面一直强调全民性、普及性。教育方面,全市24个镇区全部建成省教育强镇(区)。文化活动方面,孙中山纪念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市级活动中心利用率很高,街道、乡镇等基层文化活动也十分频繁,其中,“孙中山纪念周”、“翠景文化艺术节”、“科技进步活动月”等已成为中山文化知名品牌。目前,全市文化广场共计150个,平均每年举办文化活动3 000余场次,中山是全省在全部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站标准的第一个地级市。卫生医疗方面,中山尤为注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居委会)1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目标。逐步完成了农村合作医疗从村级统筹向新型合作医疗的过渡,覆盖全市24个镇区和所有行政村。

  (七)本地人和外地人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如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样,在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中山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由于宽容和善的区域文化,中山本地人和外地人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最近几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制度与机制探索,先后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免费教育,为外来工医保、社保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纳优秀外来工加入本地户籍。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也有其地理和经济基础。与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相比,中山各乡镇发展相对均衡,乡镇与外来工来源地(外省小城镇、农村等)的经济与社会差距较小,外来工的心理落差感较小,与本地人的文化交流互融相对容易。

  据悉,中山进入全省宜居城市试点名单后,广东省建设厅将在政策、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立一批重点示范项目,财政上给予重点倾斜。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建设厅坚强领导下,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和全体中山市民共同努力下,中山一定能够成为全省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一定能为全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同时,借机于宜居城市建设,中山一定能够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姚华松)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