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市:打造宜居宜业新客都
中城网2010-02-01 09:51:10
人民城市网2010年2月1日广东梅州消息 据《南方日报》报道,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梅州市在实现自身经济提质增速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市发展软实力,将幸福指数、民生工程与“三名城”(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提升整个城市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世界客都。
梅州市绿色崛起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建设广东的生态、文化、平安名城,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2009年,梅州市荣获“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核,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的验收。
打造广东幸福之都
执政为民的最终落脚点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普罗大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在绿色崛起的过程中,梅州市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努力打造广东幸福之都。
近年来,梅州市坚持把保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百亿元“五年民生计划”,集中有限财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2009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70.57亿元,增长24.7%,占财政总支出的72.8%。
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远县、梅县、梅江区、蕉岭县、兴宁市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26.5万多人,走在全省山区市前列。率先将农村人年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纳入低保,优抚、低保、五保标准居山区市第一。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涉及7万多人的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不断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认真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年封顶线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农业人口全覆盖。
民生重点工程加快推进。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稳步推进,归读公园建成开放。梅州市大堤东堤完成主体工程,南堤、兴宁合水水库加固扩建等11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面完成。梅州市城区内涝治理和梅江桥大修加固工程顺利完工。
城市软实力迸发活力
2009年,世界客商云聚梅州,共襄盛事。众所瞩目的首届世界客商大会见证了梅州市世界客都的重要地位,这集会将成为客家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从此客商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以客家民系为纽带的一大商系。这也是绿色崛起加强文化软实力,同时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一大创举。
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绿色崛起”战略更为重视文化软实力。梅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崛起是要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在重视硬实力的同时更注重软实力的提高。梅州市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将通过继承、挖掘、提升客家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王道,也是聚集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客家人特别是客商的力量,助推世界客都加速崛起的捷径。
新思路孕育新梅州。注重绿色崛起、注重文化软实力使我们看到一个新的梅州、一个“世界客都”正在慢慢浮现:梅州市正在成为生态名城和全省首个宜居城市示范点。在梅州市东山片,昔日的工业重污染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东山教育基地对岸,原来污水横流、建筑杂乱的江南东片正在改造成充满客家人文氛围和现代生态文明气息的梅城新地标。梅州市正在成为平安名城,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是全国发案率最低的地级市之一。梅州市正在成为文化名城,2009年3月,开馆一周年的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晋升为国内首家国家级的客家博物馆。2009年4月,梅州市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意味着“世界客都”梅州市将借力围龙屋这一载体,向世界“输出”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目前,梅州市正全力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了对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34项(国家级六项、省级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新战略诞生新机遇。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使梅州市的一系列产业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以旅游产业为例,梅州市虽然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近年来,通过开展颇具梅州市特色的客家文化活动,打造“世界客都”这一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吸引了四方游客,推动了梅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创建“教育强市”的目标也越来越近。2009年梅江区成功“创强”、蕉岭县提前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13个镇(街)成为省教育强镇……2010年梅州将确保新增15个教育强镇,争取平远县提前一年建成教育强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4所万人和6所5000人以上的中职(技工)学校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崛起坚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不少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牺牲环境为条件的所谓经济增速,然而随着工业发展步入恶性循环,很多城市不得不为此付出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梅州市在借鉴以往城市发展的轨迹的基础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近年来,梅州市坚持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实施“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发展战略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广东生态名城、文化名城、平安名城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世界客都形象的重要举措,作为惠及广大百姓的重要民心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建设。
资料显示,梅州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64%,城市绿地率达36.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9平方米,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要求,初步形成了“山水相依,错落有致,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和谐秀美”的宜居园林城市格局,梅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还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具民俗风情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第一名。同时,通过“创园”活动,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竞争力。
梅州市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着力做好古典园林和历史名园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人境庐(黄遵宪故居)、千佛塔、东山书院、梅州学宫等文物建筑,不断进行维修、整治和周边绿化美化,使园林绿化与人文景观和谐融和在一起。出台了《梅州市保护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见》和《梅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全市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和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卡保护。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