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州市:从“酸雨之都”变为“宜居之城”
中城网2010-02-09 09:26:52
人民城市网2010年2月9日广西柳州消息 据新华网(记者 王秋凤)报道,近年来,广西省工业重镇柳州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持工业增长、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从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的转型,昔日“酸雨之都”成为今天的“宜居之城”。
凡是到柳州市出差、旅游的外地人,无不对柳州市的夜景赞不绝口:文惠桥犹如彩虹横贯夜空,红光大桥宛若一串珍珠挂在碧波之上,柳江大桥雍容华贵,蟠龙山人工瀑布大气磅礴,内河音乐喷泉如梦如幻……而这只是柳州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重点工程“百里画廊”的一部分。
2006年9月,柳州市正式实施“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性规划:夜景灯光亮化工程、人工瀑布群、内河音乐喷泉……经过几年的努力,柳江沿岸“百里画廊”初现雏形,成了市区景观新亮点。“以前外地朋友来到柳州,第一反应是问柳州市有哪些有名的工业企业。现在他们来,第一件事是要去看看我们柳江的夜景,‘百里画廊’已经成了柳州市除了工业之外的新名片。”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志刚说。
柳州市是我国西南的工业重镇,工业经济总量目前已经占到广西的三分之一。在工业成就辉煌的同时,柳州人也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楚:上世纪80年代到1995年,柳州是“十雨九酸”,酸雨频率曾高达98.5%,最酸时雨水PH值低于4,成为全国四大“酸雨之都”之一。
90年代初,柳州市提出控制排污总量,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打造循环工业经济。经过多年努力,1998年,柳州终于甩掉了“酸雨”这顶沉重的帽子。
但是,柳州人并不因此而满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工业与生态同步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了这一目标,柳州市开始了“二次创业”。2008年,柳州市提出新一轮城市建设目标:“实现城市转型,建设宜居城市。” 紧接着铺开了180多个城建项目,涉及总投资200多亿元。2009年,柳州接着实施建设282项重点项目。柳州在推进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加强柳江上游的水源林建设、城乡绿色工程建设、石漠化工程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在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区提供了强大而安全的生态屏障。
柳州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柳州酸雨率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57.1%下降到2009年的20.7%;柳江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在2009年广西河流水体水质评价中位居第一。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柳州不仅GDP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顺利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还获得了“中国生态文明与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