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市:市委书记蒋洪亮提出宜人 宜居 宜聚才能真正“宜兴”
中城网2010-04-27 09:36:55
人民城市网2010年4月27日江苏宜兴消息 据《新华日报》(记者 庾 康 马 薇)报道,从理念到制度,从生态到产业——宜兴在深度转型。
先人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瞻性实践,使这块位居太湖上游、2039平方公里的土地,迸发出底气十足的骄人态势。
5年来,虽然GDP总量从363亿元到680亿元增长不到一倍,但财政总收入增长1.4倍,从43.1亿元到103.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更是增了两倍多,从17.7亿元飚升到45亿元。宜兴良好的经济发展质态,使其展示出坚韧的爆发力——在全国2000多县(市)经济竞争力排位中,从第9位跃升到第6位。
“宜兴,宜则兴;只有宜人、宜居、宜聚,才能真正‘宜兴’;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过去不科学的痕迹擦掉,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支点。”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的话耐人寻味。
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创新,造就了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一批百亿能级高新产业;一个覆盖全域范围、高标准的生态保护体系,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旅游产业,2009年,850万人次来宜兴旅游,2010年可望达1000万人次,总收入接近100亿元。
青山遮不住。这座刚刚被文化部确认为“梁祝故里”的江南山水名城,于无声处演绎着一幕幕科学发展的“化蝶”传奇——一个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宜兴已悄然成型。
制度设计:更新、更灵、更实
「场景」 在宜兴公用事业管理局,一块硕大的电子屏上无数线条纵横交错,将宜兴市巨资打造的地下空间“一网打尽”。红线是天然气,绿线是污水管网,黑线是垃圾收运体系。每一条主线又延伸出许多支线,直达城乡每一个角落。
地上步步美景,地下管线纵横。不经意间,人们发现宜兴变了。
为了管好水电气卫,宜兴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局,使原先10多个部门的职责归于一统。这一做法,被宜兴认为是营造宜人、宜居生态的第一个制度支点。
2006年起,宜兴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太华、湖滏两个地区的工业用地供应,专心修复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2010年,除两个镇、三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外,宜兴市又取消了其他乡镇的外资招商考核任务,考核最具份量的权重是水环境。科学制度撬动下,许多原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做成了:4年关停456家小化工企业;所有轧石、石灰矿山企业和宕口全部关停到位,复垦复绿超过1.2万亩;新建13座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1200公里,实现城镇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当“以土地换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宜兴却在考虑如何更多地“留白”。
这里实行的是最严格的土地政策,投资低于每亩250万元的项目一律拒绝进入。在许多地方为了项目免征土地使用税的背景下,2009年这里此项税收达5亿多元。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杠杆,克制了“卖地冲动”、“囤地情结”。目前,宜兴地面上造了房子的面积即开发强度是22%左右,远低于苏南30%的平均水平,空间优势凸显。
宜兴鲜明地提出,拒绝“梯度转移”产业,坚决走以科技和人才支点撬动的发展之路。蒋洪亮说,梯度项目必然不是最高端,必然“仰人鼻息”,用制度来引导高端人才和产业进驻,是宜兴战略性的必然选择。
为一个人配套一个产业的故事让记者回味良久。
位于宜兴经济开发区的华东光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就是宜兴为“世界液晶先生”张宏勇博士度身打造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政府所占股份并没有随着总股本从1000万元到4000万元而扩容,反而从最初的49%一路降至5%,张宏勇团队股份则不断膨胀,80多位“海归”精英聚集旗下,3个研发中心正蓄势待发。
围绕撬动企业技术装备升级,从2009年起,宜兴每年备足大笔专用资金对企业进行贴息。企业每投入1000万元装备,政府就补贴50万元。2009年,宜兴装备贴息项目534个,贴息金额1.9亿元,完成装备投入45亿元,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在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下迅速壮大。
产业能级:更高、更轻、更优
「场景」 2010年4月20日,上海世博会试运行。由宜兴陶艺大师蒋国兴研制的4幅面积20余平方米的陶瓷“油画”——“生旦净丑”,以每平方米近6万元、总价150万元的身价进驻世博村,比此前蒋国兴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定制、每平方米1万元的陶瓷壁画翻了几个筋斗。
如果说,陶都陶瓷卖出“金价”呈现出转型升级的无穷魅力,那么,当下宜兴,更多远超陶瓷的耀眼亮色已纷至沓来。
2010年4月22日下午,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大厅。蒋鸿明工程师指着一片薄薄的聚酯薄膜介绍说:“这是我们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MBR膜组件,一平方米膜每天可处理一吨污水,95%的企业都能适用。根据测算,膜技术产品价格每平方米500元左右,不到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据介绍,光膜技术一块,金山集团每年销售30多亿元。
目前,宜兴拥有19家高新技术环保企业,装备产销规模和竞争实力在全国县市排名第一。
一吨普通钢材的价格不到万元,但记者却看到了每吨170万元的天价钢。这种由宜兴宝银特钢自主研发、用于核电站最核心部件——蒸发器中的钢管能屏蔽核辐射。它打破了只有少数国家掌控的技术垄断。
说起光伏产业,人人都知无锡尚德是业界翘楚。宜兴却以“黑马”的形态静悄悄杀出——到2010年底,全市光伏产品产能将达到1000兆瓦,相当于15个国内最大火电厂的产能。在这里的迈吉太阳能公司,记者听到,连还未安装的生产线,其订单已排到后年。
一批传统产业也争搭升级快车,站上先进制造业高地。宜兴灵谷化工过去用传统块煤生产化肥,煤的转化率不到70%。2009年,公司和高校联手研发的先进技术,使煤转化率提高到99%。如今,企业年产尿素150万吨,成为行业内的“世界冠军”。
新产业瞄准高端,传统产业更轻更优。凭借持续转型,宜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3年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
山水“底色”:更绿色、更清纯
「场景」 驱车进山,一条条清可见底的“小河”从身边叮咚流过,宜兴湖 镇张阳村村支书李尚林介绍:“这是要流入太湖的。”生活污水如此清澈,全靠一套运用人工湿地技术的无动力污水净化设施。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就通过管道输送到这里,在美人蕉等植物的生态净化下一点点变清,达标排放。
这就是宜兴力推的“重整河山”工程的一个细节。而这样的细节已遍布宜兴全市。
曾几何时,多山的宜兴,大多镇村都以粗放地开山卖资源为生。带来的后果是沉痛的:200多个大烟囱昼夜喷涌浓黑的气体,400多开山宕口烟尘滚滚;400多家小化工污水遍流。给太湖造成沉重负担,也使本区域环境不堪重负。
“再也不能这样干!”2007年以来,宜兴开始“铁腕”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的全域环境打造,推进饮用水安全、点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生态修复、资源再利用、河网综合整治、水环境监测预警等8大类260多个项目,3年累计环保投入43亿元。力度之大,投入之巨,全国罕见。
2009年至今,流经宜兴通往太湖的9条河流的入湖水质全部高于入境水质。2009年5月,宜兴顺利通过生态市创建国家级技术评估,5项基本条件和22项指标要求全部高标准达标。
记者了解到,2009年,宜兴的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3天,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4.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8%,130万城乡居民喝上了I类水。为了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市里还耗资9亿元,将城内“团氿”湖周边8公里杂乱建筑移走并修复生态;将原有航道废除,把秀美、清澈的水景、水面完完整整地还给了百姓。
先声夺人,莫道宜兴君行早;羽化成蝶,喜看春色倍还人。
我们深信。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