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杭州市: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中城网2010-05-06 09:00:40

    人民城市网2010年5月6日浙江杭州消息 据《今日早报报道,杭州市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南宋皇城大遗址等11个项目2010年将重点整治。

    推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制度

  提升老旧小区人居环境

  城市的住房环境,是衡量一座城市环境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杭州市城市建设的推进、社区建设的加强、物业管理的推行和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等民心工程的实施,对老旧住宅小区进行了环境、房屋、设施、管线等方面的集中整治,极大地改善了小区原有面貌,城市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为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杭州市决定实施物业管理改善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以扩面提质为重心的杭州物业管理新模式。杭州市将用3年时间(2009-2011)在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五城区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改善工程,累计完成主城区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改善,涉及房屋约3000幢,13.2万户住户。对庭院改善和危旧房改善后的住宅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对未列入庭院改善和危旧房改善的住宅小区,根据实际条件开展物业管理改善,逐步建立老旧住宅小区“低收费、广覆盖、有补贴”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通过改善,实现包括有物管用房、有公共保洁、有秩序维护、有停车管理、有设施维保、有绿化养护、有道路保养、有维修管理“八个有”的管理目标。根据计划安排,2009年完成100万平方米,2010年完成500万平方米,2011年完成400万平方米。

  在硬件管理方面,在原有庭院改善和危旧房改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设置小区围墙、安装单元防盗门及电子监控器、增配小区物业管理用房、小区环境整治和房屋整治以及公用事业管网整治等内容。在软件管理方面,针对硬件整治完善后的老旧小区,由项目所在街道负责组织征求居民意见,确定小区管理模式,选择开展专业化物业管理或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的服务标准包括公共区域保洁、安全秩序维护、停车秩序维护、共用设施部位维修保养、绿化养护、小区内道路保养和物改用房管理等方面。

  2010年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工作将涉及五个区34个街道、127个社区的131个老旧小区,接管面积784.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达11.3万户。  

  此外,杭州围绕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市民群众的居住品质,在推进城市住房建设的同时,相继实施了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等住房环境改善工程。背街小巷改善工程自2004年全面开展以来,至2008年底,杭州市、区共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改善背街小巷2332条,总长度863公里,受益人数超过195万人,受益单位18876家;2008年,老城区已完成349个庭院、1771幢房屋的改善,2009年又对老城区200个庭院、1000幢房屋的改善,总投资6亿元,力争到2010年将完成主城区内745个需改善的庭院、房屋3365幢,惠及55.5万居民。

  通过住房环境改善,有效提升了杭州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和居住生活品质。为此,杭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系列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竞争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实施危旧房改善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

  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从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高度,还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进一步破解“住房难”、完善杭州住房保障体系和保护杭州城市历史文化文脉的角度,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杭州提出要从2007年起,力争3年通过维修、拼接、重建(搬迁)和项目带动等改善形式,基本完成市区178万平方米危旧房屋改善,提升3.5万户危旧房住户住房居住条件,力争实现危旧房基本消除,厨卫设施配套,消防改善,住房安全的目标,并将危旧房改善列入了杭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作为构建“三位一体”、“六房并举”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危旧房改善是杭州租、售、改“三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的最大亮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在构建住房保障体系上的“杭州特色”。为顺利推进这项“家门里的民心工程”,经过充分研究,杭州提出将危旧房改善工程分成“两大类+三小类”。即针对不同的资金来源,将工程分为非项目带动类和项目带动类两大类,再根据危旧房复杂的分布用地性质和不同的建筑结构特征,在两大类中,又将改善形式分为“维修改善”、“拼接改善”、“重建改善”三小类。并结合项目实际,积极研究创新危旧房改善方式。

  危旧房改善目标的圆满实现,离不开机制、资金和政策上的保障。危旧房改善实行“市区联动、以区为主;保护优先、改善为主;多方参与、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2006年8月杭州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危旧房改善领导小组,下设危旧房改善办公室,作为负责全市危旧房改善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的工作机构,同时各区政府也成立了危旧房改善专门机构,负责辖区内危旧房改善的具体组织实施。改善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1∶1安排,据统计2006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了10.48个亿专项用于危旧房改善工程。

  3年来,危旧房改善工程根据“保护优先,改善为主”、“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一幢一策”采用维修、拼接、重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改善,在提高老城区危旧房居民生活品质特别是居住品质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老房子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闯出了一条推进“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新路子,圆满实现原定危改工作目标。据统计,截至2009年,按维修、拼接、重建、搬迁、去危改善等5种形式,市区累计完成危旧房改善面积154.7万平方米,受益住户3万余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至2009年底,已累计启动18处历史文化街区(地段)的保护整治工程,占已公布的26处历史文化街区的69%;累计实施180处历史建筑修缮,占已公布244处历史建筑的74%。

  通过危旧房改善,原本破旧不堪的房屋,其安全性、功能性和舒适性大大提升,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受到了诸多居民的好评,取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同时,通过保护性修缮,老建筑原有风貌得到较好地保护,延续了历史风韵和文化底色,进一步提升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位,得到了居民和社会各界的赞同和肯定,“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一期工程”(2007)和中山南路综合保护工程(2008),先后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杭州市兼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护传统风貌和民俗的代表项目。

  2010年危旧房改善工作将继续按照“市区联动、以区为主,项目带动、搞好结合”的原则,以及“面积小、功能全、质量优”的改善标准,以大项目带动和重建改善工程为重点,实施23.3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任务。重点实施项目主要有南宋皇城大遗址、玉皇山南综保工程、中山路综保工程、湖边村劝业里、五柳巷、十五奎巷、泗水坊、洽丰里、思鑫坊、积善坊巷有机更新、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等11个保护整治项目和大塔儿巷地块等19处重建改善工程。

  通过危旧房改善,让每一户住在危旧房中的困难家庭能够充分享受到“品质生活”的阳光,让“住在杭州”由理想变成现实,使杭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享誉世界的“宜居城市”。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