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徐州市:创新理念修复环境 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中城网2010-08-06 13:12:27

    人民城市网2010年8月6日江苏徐州消息 据《中国淮海网》(记者 解斌报道,徐州市创新理念修复环境,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徐州,是江苏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江苏唯一的资源型城市和唯一的煤炭基地。在光鲜名头的背后,徐州也背上了环境污染的巨大包袱,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重点城市之一,是淮河流域、南水北调污染防治重点地区。“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一度成了徐州百姓的口头语。

  近日,记者在徐州实地采访了两项创新理念的环境修复工程,切身感受到了徐州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丰硕成果。

  “引黄济奎”使“龙须沟”变身景观河

  奎河是一条流经徐州城的人工河,由明代万历年间水利家潘季训主持开凿于公元1590年间,起于云龙湖水库,流经徐州主城区,折向东南至户部山北,再转向南流经奎山东、十里铺、黄桥,于安徽省宿县时村注入濉河,是一条跨省河道,历史上用于排涝、疏浚、灌溉、漕运和护城。在老一辈徐州百姓眼里,奎河之水曾经是清澈的,也曾有“鱼虾逐水草、水鸟戏清波”,但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的双重污染,奎河水变成了让人掩鼻的黑水。

  在奎河岸边,记者随机采访了附近居民张老先生,张老先生引用了一段关于奎河水的民谚:“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也还可爱,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老先生还深情地说:“咱就希望奎河变美、变好、变漂亮!”

  对于这条徐州的“龙须沟”,历年来,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整治,但治标难治本,收效不大且易反复。2009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本着把奎河“变清、变美、变活”的理念,下决心、下力气,对奎河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记者在奎河治理现场看到,原先满是淤泥的河床已被清理干净,在清淤后的河床上先铺设了一层无纺土工布,然后再在无纺土工布上铺设一部分竹筏,最后再铺设一层直径3厘米至8厘米的石子,压制防冲刷,同时保证较好的透气透水性。据奎河管理处介绍,过去在河底采用的是防水性的水泥护底,使得河道上的水和下层的泥土与微生物相隔绝,使河底丧失了原有的自净功能。而这次采用生态护底,既保证了两岸堤岸的安全,又恢复了河底的自净功能,从而使水质长期保持清洁。

  同时,徐州水利部门创新思路,提出了“引黄济奎”的方案,并在审慎的讨论和验证中,推翻了原定投资3000万元、工期6个月的老方案,创新性地对方案进行优化。据徐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张元岭介绍,“当初在设计方案时,沿用老的治水观念,奎河、故黄河互通采用破大堤、建箱涵的形式,把黄河水引入奎河,造价高达3000多万元。”而优化后的方案工程审定投资仅有324万元,比原方案节约近90%,缩短建设工期70%,仅用了50天时间就建成使用。这套省时、省力、省钱的优化方案巧妙利用了奎河原有的袁桥东翻水站出水流道和翻水站进水池,增建一段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与翻水站出水箱涵及进水前池连接,绕过翻水泵站机组,实现原有箱涵双向通水,再分别在故黄河侧改建控制水闸、在奎河侧增建节制闸,从而实现了故黄河水和奎河水互通,并引用故黄河水来改善奎河水质,使奎河水体实现有节制流动,实现一水两用。

  工程实施后,实现了奎河省界黄桥国控断面达标排放,促进了省际边界的和谐稳定,小投资换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再配合河道清淤、生态护底、挡土墙加固以及沿岸绿化、亮化、美化等综合整治工程,奎河便由一条藏污纳垢的“龙须沟”华丽变身为风景宜人的景观河。

  “变废为景”打造宕口遗址公园

  东珠山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的高铁国际商务区,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铁从旁穿过。东珠山山势不高,原为一处采石场,经过多年爆破作业,岩层内部被破坏得支离破碎,山上遗留的大大小小的矿坑、危岩、陡崖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貌——“矿山宕口”。矿山宕口就是指经采石、挖砂后被废弃的荒山坡地与洼地,宕口的悬崖陡壁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为消除矿山宕口的隐患,相关部门原计划将东珠山爆破修复后,进行简单的喷播处理,使之被自然式植被覆盖。但在具体设计施工过程中,徐州市委、市政府本着创新模式、科学治理的原则,力求“变废为景”,多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考察,集思广益、设计论证,将东珠山治理工程从原先的覆绿改造,全面提档升级为打造徐州东部商圈山体公园。徐州市投资5000余万元,仅用10个月时间就因地制宜、节俭高效地把东珠山建成了国内首家宕口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

  据介绍,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的建设总体要求是“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修复生态”即通过清理危岩、覆土、栽植、引水进山等措施,将被破坏的生态进行修复,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循环、清洁的生态系统;“覆绿留景”即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根据地形地貌,有选择地覆盖部分岩石并挂网喷播,形成绿色屏障,同时保证有观赏价值的山石裸露留景;“凝练文化”即保留过去开矿时垒砌的石墙等遗迹,巧借遗址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通过创新设计理念,融合国际矿山治理先进技术,精巧施工、巧于因借,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修复后的东珠山,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山间云梯、“天池”双湖、“峰回路转”游步道等“变废为景”的新景观让公园呈现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峰谷跌宕、飞瀑叠流,山水乐章倒悬倾注,人工瀑布将山的肃穆与水的灵动完美结合;深潭如碧、曲径通幽,与金龙湖景区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青山碧水的绝美画卷。自2009年10月开放以来,累计接纳游客20余万人次,接待前来考察的国内外客商230多批次,先后有80余个项目成功落户,环境招商优势凸显。

  徐州“东珠山宕口公园工程”已入编建设部2009年优秀工程汇编,目前,正组织申报国土资源部宕口治理创新项目。

  “修复城市伤疤,偿还生态债务,是徐州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政绩。”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一再强调:“徐州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环保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也不能靠缓慢发展来消极地保护环境,决不为了追求政绩而牺牲环境,更不能要背弃民心的‘面子工程’”。

  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市民的大力配合下,昔日生态破坏、污染严重的资源型城市涅槃重生。2009年,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6%,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22天,连续5年超过300天。一座以叠翠山峦为骨架、以碧波湖泊和清澈河流为筋络血脉,休闲广场和生态公园点缀其间的山水相依、绿意相连的生态新城正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