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中城网2010-08-26 15:52:55
人民城市网2010年8月26日甘肃兰州消息 据《兰州日报》(作者 贺永泉)报道,兰州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国办29号文件对甘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从项目、政策、战略定位等三个方面做出了安排部署,特别是针对兰州市提出了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支持力度,加强兰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等。抓好这些政策项目的落实,最大限度地把握好和利用好国家对甘肃战略定位的支持力度,对于兰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兰州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实践
近年来,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兰州的实践中,兰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兰州的绿化、美化、节能、治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呈现总体遏制,局部改善的良好局面。截至2008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1437.97公顷增加到4162.9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由373.02公顷增加到1664.32公顷,绿地率由10.08%增加到24.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67平方米增加到了8.9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0年的32.58%提高到54.38%,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和黄河兰州段按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两项指标保持在100%。
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兰州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欠账较多,对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形成瓶颈制约。因此,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这次国办47条《意见》为兰州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兰州市只要按照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国家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一系列资金、项目、政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够做好。
二、兰州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思路
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武成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国办《意见》动员大会上的要求,兰州市要想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上做文章,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意见》明确提出的有关支持兰州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和省上计划,改革创新求突破,争取项目求发展,使兰州市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上有新的成效。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全民参与。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人,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者、得益者、保护者。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2、完善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城区功能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兰州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积极探索宜居宜业兰州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居住结构和交通结构,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兰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系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少)化,做到物尽其用。
4、推动技术创新,突破环境瓶颈。要按照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省上的《实施意见》,将环境保护技术列为市级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项目,加强生物多样化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生态治污、生态修复、废水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要大力推广先进使用技术,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污染防治能力。要设法引导和扶持在兰高校、科研院所和环境检测系统设置环境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或试验基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5、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尤其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规范国土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二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解决生态保护资金短缺问题。三是要强化资源开发环境监管,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