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市:“南疆明珠”南宁市迈进生态园林宜居城市
中城网2015-09-19 22:44:27
绿城风光美如画。 雷时稳/摄
壮美水城民歌湖。周 军/摄
地铁1号线列车运抵南宁,将于明年6月试运营。
花团锦簇四季如春的南国绿城。 郑 佳/摄
良好的亲水生态,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城市画卷。 龙飞荣/摄
壮乡小天使。
公共自行车租赁解决市民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
小学生们在家长带领下到街头呼吁文明过马路。
南疆明珠 宜居新城——南宁市迈进生态园林宜居城市
据《广西日报》报道 “元气远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软莎黄犊迷烟雨,极浦归帆逗晚风。”明正德年间进士张岳笔下的邕州古城,洋溢着满目葱茏、山水相依的生态气息;今天,“中国绿城”正以“生态宜居”的理念为指导,努力建设现代物质文明与传统生态文明的“美丽南宁”,让每一位莅临南宁的客人与广大市民一起,共享宜居城市的便捷与自然。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对于加快建设宜居的壮乡首府和具有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园林城市意义重大——这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王小东上任伊始,在深入一线调研时对“宜居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伴随着基础设施“硬件”与城市管理“软件”的同步提升,首府南宁这颗南疆明珠将在大自然的浸润下,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享绿色出行:“公交都市”触手可及
撕下“拥堵、尾气、雾霾”的城市“标签”,让“便捷、环保、节能”成为交通的“关键词”——近年来,南宁市全力支持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交都市”逐步成为首府“宜居城市”的“形象代言”。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南宁市以“轨道+BRT”为骨干、快-干-支分层次的常规公交为主体、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全面投入运营,公交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公益、便捷、安全、智能、绿色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让“公交都市”从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亦将为南宁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地铁1号线2016年底开通运营 2015年,关于南宁地铁建设进度的消息频频引爆本土媒体和南宁市民的朋友圈——1号线全线车站全部封顶、南湖站至火车东站段开始铺轨、地铁新车抵达南宁、3号线全面开工建设……每一个建设节点的开启和完工,意味着南宁市民又向“地铁梦”迈进了一步。
目前,1号线西段土建施工已基本完成,开始机械铺轨施工;东段(南湖站至火车东站)已于7月18日实现隧道贯通,并将于2016年6月底开通试运营;南宁地铁建设已进入“东西共进”的良好局面,1年后(2016年年底),广西第一条地铁线路——南宁地铁1号线将正式开通运营。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批准的《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到2021年,南宁市将形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128.2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将占30%以上,成为该市公共交通无可替代的主力。
首条快速公交(BRT)线路开工建设
地铁一路畅通,公交一路顺风——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BRT线路将扭转“慢公交”的刻板印象,与轨道交通共同组成南宁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架。
结合南宁实际情况,南宁首条BRT采用“专用走廊+灵活线路”的运营模式,在运行BRT直达线路的同时也兼容常规公交车,最大限度发挥BRT通道的价值。结合城市空间与公交客流走廊布局,南宁市近期规划建设3条BRT通道、总里程约46.8公里;远期结合客流需求分布规划BRT通道共计11条,约221公里。
与此同时,南宁市从今年起集中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至2020年将设置63条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347公里。“公交优先”的建设理念为南宁市倡导“绿色出行”提供了切实的硬件基础。
2万辆公共自行车遍布全市
对于市民来说,公共自行车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利器”;对于游客来说,公共自行车是游览城市风景的首选。目前,南宁市已经在全市196个站点布置了4000辆公共自行车;到今年年底,该市将形成696个站点、2万辆公共自行车的便捷出行网络。
从南宁市公共自行车的投放布局可知,每个站点覆盖半径在100-500米左右,根据周边交通密集程度科学布置,实现“大小并举、疏密有致”;与地铁、公交站点衔接,便于无缝换乘,最终深入出行终端;在增加公共自行车投放的同时,热线客服、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及车辆调度、维修、巡查维护、出入库管理等配套服务也在同步推进。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自行车将成为南宁城市交通新的风景线,绿色出行理念亦将更加深入人心。
看生态家园: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五象新区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诠释了现代都市的繁荣与兴旺;生态乡村水碧山青的田园风光,展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朝气与生机。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指导下,南宁市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机结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在改善城乡面貌的同时,让更广大的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目前,南宁正以创建“海绵城市”、五象新区开发、生态乡村建设、邕江综合整治、推进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抓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打造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范本。
五象新区日新月异
南宁市委、市政府对新区建设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相关批示中对南宁市五象新区建设给予的充分肯定。这片承载着南宁人“建设一个新南宁”希望的土地,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引领南宁城市建设的新风范。
9年建设,厚积薄发。截至2014年末,新区累计完成投资逾800亿元,其中近两年超过43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今年1-8月,新区累计引进重大项目40个,计划总投资522亿元,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家、投资超10亿元项目18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五象-平乐立交、玉洞-平乐立交、八尺江大桥、玉洞大道一期等工程顺利实现通车,玉洞大道拓宽工程、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玉象路二期、堤路园工程、青山大桥等项目顺利开工、高速推进,蟠龙片区20条道路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目前,五象新区总部基地金融街项目全面开工并提速推进,五象湖周边、沿江地带的建设率先突破,“两基地-中心-商圈”(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现代先进加工制造基地、总部企业及区域金融中心、五象商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亦得到基本完善。
“呼吸吐纳”的海绵城市
城市需要“呼吸”,而水系的形成是“城市之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2017年,南宁市拟投资95.19亿元,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区域和项目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打造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实现“建城、治水、为民”的有机统一。
“海绵城市”带来了水系“质变”:邕江滨水公园已建成开放,南岸(五象大道北兴斌沙场-三岸大桥)、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整治工程以及民生旅游码头、蒲庙旅游码头已于今年春开工建设,建成后邕江两岸将再添亮丽景观带;全市18条内河其中12条内河已来自治理及截污治污,那考河、水塘江、心圩江、马巢河水环境治理列入自治区PPP示范性工程;南湖-竹排江环、大相思湖环、五象环三大城市核心水系整治基本完成。
“海绵城市”带来了旅游效应:民歌湖、相思湖、五象湖、青秀湖等河湖主题公园已向市民开放,民歌湖酒吧街、相思湖民族文化风情街、相思风雨桥、明月湖欧洲风情小镇全部建成,南湖-竹排江-民歌湖“红色之旅”精品旅游航线备受游客欢迎。
啃下扶贫“硬骨头”
2015年8月,南宁市发改委发布信息称,从2015年起,该市在各县(区)、开发区考核中将启用《南宁市县(区)、开发区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其中针对隆安、上林和马山等3个国家级贫困县设置了精准扶贫、城乡居民收入等6个主要经济指标。县区考核摒弃“一刀切”,为南宁市开展精准扶贫、啃下扶贫“硬骨头”构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顶层设计。
遵照“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先急后缓、示范带动,分类实施、方法得当,精准扶贫、确保实效”的要求,南宁市以精准扶贫示范区(村)建设、精准帮扶、教育扶贫等三大任务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全面发展。在上林,创建特色旅游名县成为群众脱贫新的契机;在马山,金银花、百香果等经济作物有效推动了产业扶贫;在隆安,以精准识别为基础的扶贫移民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截至2015年1月,南宁市减少贫困人口11.9万;今后数年,南宁市每年将减少贫困人口9万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50.3万人的减贫任务。
南宁市还将精准扶贫与“生态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村屯绿化”“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在扮靓新农村的同时支持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该市已累计种植苗木79.77万株,绿化面积5212.9亩,“林下经济”成为众多贫困户走出困境的首选;开工建设52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51个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并依托现有路网初步构建起等级较高、路况较好、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为带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建美丽南宁:城市管理科学有序
一个井盖、一个监控探头、一个垃圾桶乃至一条斑马线,这些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小元素”,背后却隐藏着城市管理的“大手笔”。在地铁、BRT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兼顾远期项目建设和市民的近期需求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一道难题。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必须夯实的“地基”,那么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就是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面对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趋势,南宁市在秉承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PPP模式、网格化管理等新理念,以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诠释了美丽南宁的深刻内涵。
公交车、出租车礼让率98%以上
你礼让,我点赞;小亮点,大文明。2014年3月以来,南宁市“文明行车·礼让斑马线”活动从公交车、出租车等营运车辆向社会车辆延伸,“斑马线前的文明”引来无数市民和网友点赞,交通服务行业形象显著提速,安全事故直线下降:公交车、出租车斑马线前礼让率保持在98%左右,“自觉礼让”在行业内蔚然成风;2014年、2015年,南宁市民对公交、出租车行业投诉数量同比下降近60%,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5%和50%左右。
文明的行为获得点赞,而不文明的行为很有可能遭到失信惩戒:自2014年3月南宁市实施失信惩戒以来,该市有110名市管干部被失信计分,8882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被记录“失信”,206户农贸市场经营户、31家企业、13个建筑工地因噪音、污水等方面违规行为遭遇惩戒。“礼让斑马线”的点赞与诚信体系的惩戒相互映照,充分展示了南宁市将教育感化与制度规范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成果,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互联网+”提升城市管理 一款“城管通”APP,将城管执法人员、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合三为一”,城市管理事件处置时间精确到秒、定位到网格、落实到个人——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魅力和效率。“城管通”在南宁市青秀区试运营成效显著,接下来将面向全市推广。今后,家门口的井盖缺了、垃圾桶坏了,每一位市民都可以通过“城管通”上传图像;依托“城管通”带来的大数据,城市管理的“缺环”无处遁形,数字化管理走上新的台阶。
目前,南宁市正在全面推进新一轮的数字城管基础地理及城市部件信息数据更新应用工作,该市最新路网、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BRT)规划分布图、南宁市最新地名地址等6万多条数据,以及数字城管系统万米单元网格数据、南宁市范围内约22万个井盖数据等将统一整理入库,并与二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以期可以更有效地支撑“美丽南宁”监督、考评、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争创卫生城市“二连冠”
2011年,南宁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殊荣,这是对该市市容环境、健康教育乃至现代化建设管理体系的充分肯定。目前,南宁市正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二连冠”为契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升级版”。
在农贸市场,30个“脏乱差”的公厕改造完成,17个活禽经营区与其他摊点隔离;在城中村、背街小巷,954处卫生死角、186块违章广告、7950处非法小广告被迅速清理;控烟执法处罚实现“零突破”,禁烟场所控烟管理得到加强,全市控烟执法力度得到加大……依托强有力的网格化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教育普及,市民素质提升和城市环境的净化的良性互促局面已初步显现,昔日随手乱扔垃圾、烟头纸屑、随地吐痰、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杂物、垃圾等现象明显减少,市民维护卫生环境和主动参与创卫的意识逐渐形成。
尤为令人欣慰的是,备受赞誉的“南宁蓝”在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仍然得到了行之有效的保护乃至提升:2015年上半年,南宁市空气污染指数(API)不超过100的天数为159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统计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1%,比去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为南宁市委宣传部提供)
【说明:《宜居城市网》转发各地“宜居资讯”,仅供学习研究参考,并无商业用途。欢迎荐稿,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