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海市:创建生态、宜居、幸福的文明城市
中城网2015-09-25 12:32:18
完善城市功能 彰显生活品质
据《台州日报》(陈耿)报道 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一张闪亮的品牌。2015年2月,临海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荣誉称号。4月22日,临海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省美丽县城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等“多城联创”工作,推动千年古城新崛起,打造一座彰显文化、文明有礼、品质生活、和谐有序的美丽城市。
【核心阅读】
文明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也是对一座城市综合条件的认可。城市的主体是市民,创建的目的在于惠民,这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本。
近年来,临海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抓手,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打造更美生态环境、构建更优城市功能、培育更高市民素质、营造更好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浓郁的创建氛围,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创建格局,全市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启动多城联创,打造最美宜居环境
说起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变化,家住临海市大洋街道云棠花园的杨阿姨印象最深的是,家门前的东大河变清了,小区环境优美了,文化娱乐有去处了……
杨阿姨家门前的东大河,是一条贯穿这座古城的内河,由于多年淤泥未清理,工业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河水污染严重。2014年底,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拉开了整治河道的序幕。临海市迅速行动,一个月内完成河道垃圾清理,拆除涉河违章,开展河岸覆绿,城区主要河道基本建成“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水系景观。
从整治垃圾河再到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市区水质和环境焕然一新,这让沿河居民赞不绝口。
“创建不仅仅是创牌子、争荣誉,更是让市民生活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创建的过程,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过程;创建的目标,就是要提升临海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让大家安居乐业,共同营造一座彰显文化、文明有礼、品质生活、和谐有序的美丽城市。”台州市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在创建会上提出。
临海全力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推动千年古城新崛起,其中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打造生态宜居文明之城。
打造宜居文明之城,最先是优化人居环境。今年4月初,临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多城联创”动员会,将2015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6年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美丽县城,还包括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城市等作为整体创建目标。
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说,按照临海市委领导的初衷,创建一个城也为其他城创建工作打下了基础。比如临海创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改善了城市环境,也为美丽县城建设奠定了基础。另外就是多方联动,市、镇、村三级联动,部门联动,各级政府和群众联动,形成合力。
提升公共服务,构筑最优城市功能
临海山环城,城内有山;水抱城,城中有水。临海将山水城串联起来,把城市比作花园来建设,彰显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湖的精致和城的大气。近年来,临海市投资20多亿元把位于新城的滞洪区,打造成水面1.5平方公里的灵湖生态公园,半湖山色半湖城;通过截污清淤,引清流入湖,恢复了老城区东湖的宋代园林风貌;推进灵江两岸治理,兴建城防工程,沿江布局四个公园,打造“十里灵江、十里画廊”。
城市框架既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该市高起点规划,确立了“一城五组团”的城市框架,明确了城市的总体布局。
临海市把城区划分成古城、新城、灵湖、东城、江南五大组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把城市作为家园来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教育方面,建立了覆盖幼儿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拥有两所大学、三所省级重点中学。就医方面,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拥有三级甲等医院一所。住房方面,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实施比率居台州第一。狠抓城市产业创新转型。推进“机器换人”、优二进三,改造搬迁城区“低小散”企业;铁腕整治和关停城区原有12家化工污染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靖江商务圈和总部经济商务区,打造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让城市更有活力,更宜业宜商。
近两年,临海市不断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建设,重点推进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绿地等街旁游园绿地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成为第一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市。开展“四边三
化”专项行动,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完成100%,绿化里程234.07公里;河道整治完成34.03公里;开展创建100个森林村庄。
在新城区,正在建设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构建了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让市民“出门能闻书香,屋外就有广场”。
坚持公交优先理念,临海市划定公交专用车道,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在台州率先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和城市绿道建设,投入7000万元建成了25公里绿道,投放4000辆公共自行车,设置123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实现市区全覆盖。
强化学习教育,弘扬城市文明新风
文明提升,素质为本,教育为先。临海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契机,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每周一晚的学习夜制度;在全市开展“学习深化年”、“全民学习周”等活动,干部群众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明显提升。
此外,在全面落实《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方面,临海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以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和文明实践活动为重点,创设临海大讲堂、“村务学社”、道德讲堂等平台。广泛征集提炼了以“崇文、厚德、务实、创新”为内涵的临海精神,进一步激发了临海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从去年9月开始,临海启动“立家训、树家风”活动,旨在运用“家训”这一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激发蕴藏在人们心底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活动共收到713条家训,经临海市文明办、妇联、关工委及社会各界共同挑选出64条家训,作为首批优秀家训,并邀请该市一批知名书法家书写优秀家训,然后再汇编成册送给市民。
“暑期里,孩子们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那还真要感谢‘春泥计划’。”据临海市文明办主任方匡安介绍,该市共有991个行政村实施“春泥计划”,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临海市“春泥计划”重点围绕道德实践、社会体验、技能提升和文化娱乐等四方面,通过村校、村企、村村区域共建等方式,使“春泥计划”真正在村里落地。
9月17日,全省首创的村民道德评议会在桃渚镇永兴村文化礼堂举行,刚评选出来的15名村民道德评议员,小心翼翼在红纸上逐行画上“○”或“×”。通过评议的先进村民不仅在村里受到大家尊重,也能得到贷款等政策上的实惠。
一个典型就是一座标杆。临海市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窗口和民间道德典型等精神文明创建和评选活动,涌现出“最美青年”罗杰、“独臂鸿雁”郑小平、“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金玲华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人物,成了广大市民赶学的目标。
开展专项整治,城市管理秩序井然
针对影响城市形象、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些公共秩序问题,临海市相继开展了农贸市场、卫生保洁、交通出行、文化市场、户外广告、“涉小”行业、占道经营和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机制,突出早中晚“三头”管理,对建成区195条道路进行巡查,并在重点区域落实执法人员实行蹲点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成效。
2014年,临海市实现镇(街)市场改造全覆盖,并创建四家省级放心市场,全面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使百姓放心买菜、放心消费。农贸市场方面,目前全市已投入创建资金157万元,四个创建市场均已定岗定人。此外,该市四个放心市场在台州市8月份明察暗访通报中居第一名。
在打造“平安临海”建设中,该市积极探索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相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79岁的董台宝是临海古城街道鹿城社区“夕阳红”守护队的成员之一,维持路面交通秩序、保障邻里出行安全是他们巡逻守护工作的一部分。每天上午8点半和晚上7点半,30多名巡逻队员就会到社区的五个片区巡逻了解社区情况,同时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街坊邻居。
从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560人,“守护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热心老人的参与,“治安巡逻”红袖章也渐渐成为社区里一道平安风景线。
“‘夕阳红’就像是社区平安的‘稳定剂’,居民守望相助,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平安的良好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犯罪分子。”鹿城社区书记方华芬告诉记者,2014年社区刑事发案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
强化路面执勤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直行、左转、停止……9月17日傍晚下班高峰,临海市区崇和路和鹿城路交界路口,民警章永强正挥着刚劲的手势指挥交通,随着一个个指令动作的循环往复,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有条不紊地通行。
和章永强一样,当天早晚高峰,临海主城区古城、大洋30多处路口,都有交警站在道路中间。他们一丝不苟执勤指挥的英姿,如今已成为展现临海城市文明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临海市区交通流日渐庞大。如何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难”?临海市交警大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刀阔斧地对勤务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改革高峰岗勤务制度,从2013年开始,扩大主城区的古城中队辖区高峰岗执勤范围,将执勤岗点从17个扩大到34个。
执勤岗点一下子扩充一倍,又如何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交警大队打破原先机关科室、城区中队“各自为政”的执勤模式,对所有执勤人员进行整合,上至大队领导、机关科室人员,下到中队民警、协警,以执勤组的形式联合执勤。
为确保高峰岗执勤人员到位,除了确认一名岗长现场监督其他执勤人员外,大队还强化巡查督查力度:有视频监控的路口采用视频督查方式,无视频监控路口实行值周领导现场巡查的方式,每一路口的督查次数每周不少于七次。
交警的办公室在马路上!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临海交警大队所有警员的共识。在高峰岗勤务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后,他们又推出了路段承包责任制,将警力进一步向一线转移,从大队长到普通民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
如今,台州医院、耀达商场、中心菜场等主城区易堵路段,每天的人车流动高峰,总有交警忙碌的身影。不少市民赞叹,临海交警的路面执勤,不但有效舒缓交通拥堵,更提升了临海城市文明形象。
“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我们的工作永远在路上!”临海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大队长虞新安说。
发挥新居民联谊会的桥梁作用
共建和谐文明新家园
“新居民联谊会就像我们在临海的温馨之家。”近日,在临海市杜桥镇新居民联谊会,一名新加入的会员小陈兴奋地告诉记者,他老家安徽,在杜桥工作、生活已近10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临海区域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统计,该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22万余人,约占其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支庞大的队伍,给临海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的问题和压力。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临海从2012年开始探索新居民联谊会建设,并于2013年4月在杜桥镇成立了台州市首家镇级新居民联谊会。该市流动人口较多的杜桥、大田、涌泉等八个镇(街道)都相继建成了新居民联谊会,覆盖全市约85%的流动人口。
目前,临海全市已有新居民联谊会会员659名,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市,他们在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至今,共协助调解劳资纠纷158起,化解工伤事故矛盾35起,组织志愿者活动139次,参加的流动人口志愿者2000余人,在保障了“新临海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共建和谐文明新家园的一股重要力量。
“联谊会的建立,架起了当地政府联系新居民的‘桥梁’,促进了新老居民之间的交流合作,是社会管理的一大创新。”临海市流管局分管领导郭世满告诉记者,下阶段,他们将进一步完善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引导和帮助新居民尽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从而激发社会活力,优化自我管理,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
【相关资料链接】
浙江省临海市:千年台州府 山水宜居城 /news/show-101.aspx
【说明:《宜居城市网》转发各地“宜居资讯”,仅供学习研究参考,并无商业用途。欢迎荐稿,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