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着力打造秀美宜居城市
中城网2015-12-18 14:28:16
据《东营日报》 (记者李成)报道 东营是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与主阵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都明确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为东营指明了前进方向:东营的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区域发展,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和模本。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体现。市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必须走生态文明道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根据国家安排,我市作为全国106个重点城市之一,将城市周边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充分体现了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隔离城市的原则,实现了东、西城及与周边各城镇的组团发展。重点突出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超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作为自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把生态发展的理念充分融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形成区域发展的独特优势,打造出拉动发展的绿色引擎,着力建设繁荣富裕、生态秀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新东营。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有度有序合理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聚集发展区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对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的激励性补偿。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
走进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工人师傅正在综合回收车间内操作机器,通过电收尘系统收集铜熔炼、吹炼过程中高温烟气生成的烟灰。“在铜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烟气,高温烟气的热资源通过冶炼余热余压发电工艺可全部用于发电,烟尘中所含的铅、锌、铋等有价元素全部回收提取,而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则利用两转两吸制酸工艺可生产出硫酸等副产品。”公司负责人介绍。
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将节能环保理念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回收的全过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末端治理是治标,那么清洁生产生活则是治本。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加强资源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科学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发展绿色矿业,推进油气、卤水、地热等资源高效利用。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交通,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动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倡导合理消费,管住公款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4月26日,国际田联银标赛事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相约东营,央视全程直播并航拍,全面展现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轨迹,给国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记住了黄河入海口这座生态宜居的城市。湿地是大自然赋予东营的绿色资源,东营是省内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盐碱面积广阔的东营一度被列为绿化的“禁区”,通过多年来卓有成效的生态工程,在盐碱地上建起了一座生态之城;中心城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特色,坚持组团发展、生态对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环渤海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区。
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实行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打造东方湿地之城。做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加强城市湿地保护,推进湿地生态工程和城区河道连通工程建设,形成河海相连、鱼鸟共生的水城景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提高生态产品供应能力。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三年增绿计划,重点抓好中心城防护林带、沿黄生态林带、沿海基干林带及沿交通干线、主要河流干渠、基本农田生态廊道建设。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积极拓展林业发展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价值化。
统筹推进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加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管理,搞好海岸景观资源养护和亲水海岸环境营造,打造滨海生态走廊,创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繁育工程。强化海洋生态功能区监护和抢救性保护。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7家,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广饶县、垦利县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良好的工业基础,推动了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环保压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坚决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过程。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实施水气污染整治行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燃煤设施超低排放,重点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综合治理,持续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突出抓好市控以上河道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重点行业和企业废水污水深度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严格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
加强土壤环境和农村环境保护。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及污水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强化对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应急处理。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完善环境资源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准入门槛。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提升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说明:《宜居城市网》转发各地“宜居资讯”,仅供学习研究参考,并无商业用途。欢迎荐稿,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