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需学习借鉴新加坡“明智化”经验

中城网2016-03-21 16:37:48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分论坛现场。吕红星摄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吕红星)报道 主题为“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于3月19日—2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魏加宁主持的“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分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主席刘太格、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分别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城市规划、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公共住房建设四个方面来阐述观点。

王一鸣认为PPP模式具有四个好处: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引入PPP模式,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第二,提升了城镇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弥补了城镇基础设施的融资缺口。第四,有利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王一鸣进一步强调,PPP模式可以提升地方政府的实施能力,进而提高它的专业能力,包括项目筹划、监管和绩效评估建设等方面。

“PPP项目也是有风险的,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的公开、透明,能够最大限度地管控风险。”王一鸣表示。

新加坡的“明智化”思维值得学习、借鉴

刘太格强调,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明智化(IntelligentPlanning)行政文化”、“明智化规划编制方法”和“明智化规划执行”,其实质就是要对城市问题进行缜密、理性地思考和研究,目的在于解决人民的基本需求、实现土地的基本功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性以及提高生活的宜居水平。新加坡政府始终注重吸收普通百姓和专家意见,并将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新加坡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不断解决好民生基本问题的同时,也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城市治理方面,由于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为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冲击和压力,并长期保持发展韧性,新加坡主要采用“整体政府”模式,即打破机构壁垒,逐步改变以前孤岛和烟囱式的官僚思维模式,转而培养一种官员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具有溢出效应并会对其他机构的政策和计划产生影响的意识,这种思维支持机构间在共同合作意愿基础上作出权衡,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共同利益。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在北京再次召开,会议指出“城市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要“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因此,新加坡在城市建设和治理领域上的宝贵经验值得学习。
邱鼎财表示,新加坡的宜居城市发展坚持把握三个关键成果: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高品质的生活。此外,建立综合总体规划与发展体系和动态城市治理体系,以协助维持宜居城市蓬勃发展所需的条件,这对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成功也至关重要。

“解决城镇化中的问题,需要一体化、系统化的思维。”邱鼎财表示,比如说住宅、污水处理等要有一体化、系统化的思维。

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亟须完善

任兴洲表示,中国住房保障制度是在住房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根据中国国情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探索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年底,通过多种保障形式,全国累计解决了4000多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受益人口超过1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面已达到城镇家庭的20%以上。

任兴洲强调,当前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和中长期政府偿债压力不断增大;“拆迁难”、成本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保障性住房后续运营管理体系、住房保障相关法律体系亟须完善等方面。

为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任兴洲建议:第一,未来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定建设指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第二,进一步完善拆迁利益协调机制,缓解“拆迁难”问题。第三,加大对困难地区资金补助力度,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第四,完善政策性金融贷款政策,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第五,优化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住房资源配置效率。

【说明:《宜居城市网》转发各地“宜居资讯”,仅供学习研究参考,并无商业用途。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