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教授:《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序言

中城网2019-05-07 18:01:31


《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陈宗兴: 序言

范少言(主编): 前言

附:全书目录


序  言


海洋是地球的重要圈层,其面积覆盖地球表面约70%,海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 %,是影响地球生物圈演变的最重要因素。人类认识海洋历经漫长过程,古代航海探险活动发展了海洋贸易,现代探测技术使人类认识海洋步入综合探查和国际合作时代,海洋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生活在地球生物圈,海洋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着人类未来,面对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挑战,系统进行海洋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地球生物圈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命题。自19世纪以来,地理学科一直关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权益、海洋治理等学科领域,对海洋要素特性和演化规律、海洋与人类环境关系和海洋区域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期,研究领域集中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加强探索区域和全球海洋问题。199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海洋地理专业委员发表“海洋地理国际宪章”,把海洋地理归结为海岸海洋、深海海洋和区域海洋等3个领域,提供了系统认识海洋空间特性和海洋优化管理的理论概念。借鉴国际海洋地理研究动态,结合海洋建设实际与海洋强国的要求,新时代我国海洋地理学要积极开展海洋文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地理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海洋权益研究。历史上编撰了众多的志书和海图,如1841年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日本战败后,192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建国后曾任西北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的著名地理学家傅角今先生,在1945年任职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时,带队考察、勘测中国南海等海域,划定我国南海国界九段线,提出南海诸岛、琉球群岛等本属中国领土的依据,恢复了我国版图轮廓的本来面目。并先后组织编写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郑资约等著,商务印书馆,1947)、《琉球地理志略》(傅角今、郑励俭合著,商务印书馆,1948)、《南极地理》等论著,为我国海洋地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地理学从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经济地理、海洋政治地理和区域海洋地理等方面对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及其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国土及其权益,海洋政治、立法与管理,海洋新技术发展、应用与影响等诸多方面开展了系统综合的研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地理》等诸多著述。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建设,在海洋资源环境调查研究、海洋环境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开展大洋和南北极海洋科学考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在国家权益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更加显著,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环境战略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为了应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治理、经济发展、气候环境等问题,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世界事务发展规律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趋势,充分认识海洋事业对于国家安全和世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海洋经济、增强海洋综合实力是海洋建设的战略关键。当前,海洋建设亟待关注的重点为:


一是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海洋与国家生存发展、繁荣进步密切相关,纵览世界历史,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大凡强国兴起,无不是始于海洋,具有强烈海洋意识是世界强国兴盛的基本规律之一。多年来,我们持续呼吁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就是因为蓝色国土概念至今还未嵌入民心。海洋权益建设要从国家立法、社会活动、宣传教育等方面统筹部署,营造热爱海洋、献身海洋的文化氛围,让公众认识海洋、关注海洋、贡献海洋建设,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二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明显改善、整体趋稳向好的积极态势。面对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要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针对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空间结构,科学评价海洋空间承载力,制定海洋功能区划,优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空间总体格局,综合治理蓝色海洋环境,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注重海洋科学前沿理论创新、先进技术和资源综合开发装备研发,提升国家海洋综合实力,充分发挥海洋对于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战略作用。


三是坚持陆海统筹,依托沿海大湾区,打造世界海洋经济增长极。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大势就是以大湾区都市带和城市群为全球发展的增长极和技术变革的创新区。沿海湾区处于陆海交接地带,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陆海统筹核心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造,也是海陆统筹发展的实践创新。我国沿海大湾区都市发展要立足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陆海统筹、战略引领、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战略,借鉴世界大湾区都市区域发展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动粤港澳、杭州湾等都市区建设,以期带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引领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极。


四是加强国际社会在海洋建设上的合作。海洋是资源、环境不可分割的特殊地理单元,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必然需要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团体共同来努力,本着互信包容、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和相关国际交往合作准则,按照各个组织、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宗旨,交流各国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修复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和谐海洋。此项任务对世界发展责任重大,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意义深远。


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与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是继《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合作研究》出版后该院的又一部力作,该书立足“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命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陆海统筹发展思想,解析中国海洋权益的内涵,归纳总结海洋权益现状特征,根据内外发展环境,借鉴发达国家海洋战略经验,提出中国海洋权益建设战略,并系统论述了海洋安全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航运权益、海洋环境权益和实施路径等。本书编写难度很大,参阅了大量史实资料,绘制了数十幅附图,文献资料详实,章节结构合理,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提出的若干建议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在学术研究和发展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书主编范少言博士是我的学生,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编制,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其基于陆海统筹发展和全球治理的广阔视角,组织相关学者关注海疆和海洋权益问题,撰写完成这部新著,在该书出版之际,匆匆写了以上文字,是为序。


(陈宗兴教授: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校长,西北大学原校长)



 前  言

21世纪,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海洋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的后续源地。随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未来不但加剧世界政治经济竞争格局,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和地缘安全等问题;而且,海洋环境污染令人触目惊心,海洋灾害性天气、全球气候变化和潜在海洋生态破坏也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潜在的毁灭性危害。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推动海洋观念深刻变化,沿海国家对其海洋权益和世界各国对公海权益的认识均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海洋秩序产生重大调整,世界主要大国和沿海国家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益激烈,世界大洋和地区海域国家关系成为沿海各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利益。国家海洋局专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9057千米,海岛数量为10312个,国家大陆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总蕴藏量为15.80亿千瓦。十八大以来,国家不仅在海洋权益维护上成效显著,通过综合机制,强化了对东海、南海海域的有效管控。而且,海洋经济、科技、管理、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海洋外交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呈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等特征,在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地位不断提升。丰富的海洋资源、宽广的海域空间,海洋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逐步走入海洋经济大国的行列,国家海洋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为建设海洋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周边国际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带来中国海洋权益的格局趋于复杂和不稳定,诞生出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陆上边境渐趋稳定和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国家周边海洋争端逐渐显现,海洋主权争端、域外大国介入争端、海外利益安全、海上航道安全、海洋整体管控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海疆权益局势更为复杂,现实客观要求构建完善海洋权益建设战略。


中国位居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具有海陆兼备的地缘环境特征,未来系统统筹陆海发展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 “一带一路”和“海陆并举”总体发展战略,坚持陆海统筹,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十九大更是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高度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强化提升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全面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我国海洋权益建设的迫切任务为:


一是树立科学海洋权益意识。中华民族虽然最早走向海洋,但海洋意识淡漠,历史海洋观重陆轻海。建国后,中国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传统农业国家变成了现代海洋国家,海洋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增强海洋意识、拓展海上战略边疆成为必然选择。


二是立足全局界定海疆空间。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延伸,海疆空间是国内发展空间与国际大局的契合处,国家倡议构建人类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切实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共赢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国家发展要淡化国家间海洋权益的冲突和分歧,增强国家间在海洋权益上的睦邻信任,以建设“和谐海洋、富裕海洋、美丽海洋”为目标,寻找国家或区域间共同利益,有效地管控分歧和危机,加深合作意愿。因此,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既有维护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内岛屿主权、海域管辖权、资源开发权等海洋权益的艰巨任务,又有维护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正当海洋利益的使命和重任。因此,需要从世界海洋全局,借鉴国际海洋划界的成功经验和案例,立足国际海洋法公约和相关国际准则,界定中国领海、排他性管辖海域和非主权活动空间的海疆范围,系统研究海洋划界准则和方法。


三是分层明确海洋权益内涵。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利益的总和,主要包括管辖海域内的海洋权益、管辖海域以外的海洋权益两个方面。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利益。在我国管辖海域范围以外,我国拥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公海的海洋权益,国际海底“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权,南北极地区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经济开发和和平利用等项权利,在我国管辖范围以外的其他海域,拥有诸如无害通过权、过境通行权、群岛海道通过权、捕捞可捕量剩余部分等广泛的权利。本书研究表明,我国拥有的海洋权益由领海主权、排他性海域管辖权、非主权活动空间参与权三个层次构成。


四是全面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制度、海岸带陆海区域统筹协调、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海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未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 “海陆统筹、区域联动、海洋结合、近远结合”的原则,尊重海洋生态演化规律,构建科学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为主线,以制度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和工程为抓手,建立海洋生态文明制度,提升海洋管理能力,保护利用海洋资源环境,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形成和谐的 “人—海”关系。


2012年4月16日,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演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钓鱼岛事件引致国内外社会的强烈反应,也引致诸多地理学者对海洋权益相关事件的关注。海洋权益问题的持续发酵,学界不仅展开海疆和海洋权益相关问题的学术理论研究,相关单位也以多种形式对觉醒海权意识、建立海权、维护海权做出杰出历史贡献的地理学家进行彰表。北京师范大学在110周年校庆专题网站上,对白眉初、郑资约、傅角今3位优秀学子划定南海断续线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系统介绍,西北大学也召开了纪念西北大学傅角今、郑资约教授接收南海诸岛70周年研讨会。加之,我在东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陈才教授、袁树人教授对于图们江通海航行问题的讲授;蔡功文博士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从事边疆疆域博士后课题研究,以及近些年我们对丝绸之路线路区域发展的思考和讨论,表明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发展与海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也就自然关注中国海疆及其权益维护问题,收集和了解周边各国在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海洋争端等诸多方面的立场、观点和资料。2013年春节后,南京大学79级地理系同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屈马珑编审来访,交流中谈到钓鱼岛、南海和海洋划界等话题,谈到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面对海洋问题日益高涨的关注度,提议共同策划出版一本介绍上述有关问题的专著。经过交流讨论,商定以中国的海疆和海洋权益为主题,委托同门师妹刘方博士系统整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资料和研究进展,按讨论意见提出编写纲要,同年6月由屈马珑编审和我组织申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并于当年顺利入选。2014年,由出版社申报,在得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教授的鼎力推荐下,该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013年12月21日,《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编委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组织召开编写大纲讨论会,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刘曙光教授、张广海教授,中国地图出版社杜秀荣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中心博士后蔡功文研究员,海军测绘所制图室主任李汉荣研究员、于金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青教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朱壮涌编审、理科中心主任屈马珑编审,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少言博士,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方博士及相关人员参加了编委会会议。会议介绍了立项背景,讨论了编写计划、编写要求、编写大纲和编写分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陈刚副教授提交了书面意见和建议。会议确定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成立《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编委会,指导审定编写大纲、编写体例和编写要求,经编委会讨论确定的编写提纲与分工为:第一章总论范少言,第二章中国的海疆范少言、李巧君,第三章 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李汉荣、于金星、陈刚,第四章中国海洋权益的环境刘方、范少言,第五章中国海洋权益的战略范少言、王亚茹,第六章海洋安全权益李汉荣、于金星、陈刚,第七章海洋经济权益刘曙光,第八章海洋航运权益刘方,第九章海洋资源权益张广海,第十章海洋环境权益朱青,第十一章中国海洋权益的实现途径蔡功文、范少言,图件由杜秀荣、屈马珑负责编制审核,后经编委讨论,第六章中国海洋安全权益委托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张芳教授、孙中举博士承担该章编写任务。


此后,《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历经三次较大的修改。第一次修改各章分工为:第一章范少言,第二章李巧君、范少言,第三章陈刚、李汉荣、于金星、王联虎,第四章范少言、刘方、孙晓红,第五章范少言、王亚茹、孙晓红,第六章张芳、孙中举、王联虎,第七章刘曙光、陈君,第八章刘方、王美玲,第九章张广海,第十章朱青、孔翠翠、韦新宇、李想,第十一章蔡功文、王联虎,整个图件由刘继、闫旭蕾、郝楠、王文慧等同志编绘。第二次修改调整了部分章节结构,把原第九章海洋资源权益合并到第七章海洋经济权益中,列为一节。第二次各章编写修改分工为:第一章范少言,第二章李巧君,第三章王联虎、范少言、陈刚,第四章范少言、孙晓红,第五章范少言、孙晓红,第六章王联虎、张芳、孙中举,第七章刘曙光、张广海、王晓燕,第八章王巍、王美玲,第九章朱青、孔翠翠、韦新宇、李 想,第十章蔡功文、王联虎,图件由刘继、闫旭蕾、郝楠、王文慧等同志编绘,数据更新由周丹负责。第三次修改主要由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组织,吸纳相关研究的最新观点,系统更新了相关资料和数据,编绘图件初稿,该次修改任务分工为:第一章范少言,第二章李巧君、范少言,第三章范少言、王联虎,第四章、第五章范少言,第六章范少言、王联虎,第七章王晓燕,第八章王巍,第九章蔡功文、周丹,同时委托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崔文宏副院长和王兴华编辑负责附图编绘和审图上报工作。


2016年,书稿报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专题备案,国家出版总署转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外交部联合审查。2018年6月6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发地图审核批准书,通过《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审查,并反馈了外交部修改建议。在书中地图的审查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图出版社郑伟副部长、王洪波编辑的倾力相助。


2018年6月底,编委会认真研究了审查意见和修改建议,根据十九大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和海洋维权形势,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格局的变化,对照修改意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并把原书稿第四章中国海洋权益的内外环境、第五章中国海洋权益的发展战略合并为一章,即第四章 中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把相关数据更新到2016或2017年,并甄别、删减了部分图件和照片。这次修改由范少言对全书进行了系统修改、统稿,张力军负责第五章海洋安全权益和第九章中国海洋权益的实现路径修改统稿,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张帅兵、王泽、刘喆、魏涛、张越、陈笑、胡依依负责数据和相关图表的更新,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的马奔负责图件工作,周丹同志负责资料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几次汇报请教陈宗兴教授,他要求编写工作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立足生态文明理念深刻思考海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和海洋环境、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湾区都市等方面可行建设路径。袁树人先生委托他人把近年讲演PPT(南海问题的由来及其安全战略现势)提供修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教授更是积极鼓励我们解放思想,从内陆边疆演变引导我们大胆思考海洋权益的内涵,启发我们从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去认识综合实力、海洋经济、海洋科教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都是海洋权益建设的重要方面。在送审过程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总局、外交部边海司等领导机关,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出版集团的领导和相关专家都给予热切的鼓励和可行的支持。在编写过程中,傅角今教授的儿子傅力浦先生毫无保留的提供许多珍贵资料和照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诸雪梅高工详细系统耐心指导图件的编绘工作。对于在该书编写过程中,诸多专家学者、朋友好友和同事给予编写工作的支持和全体编写人员的艰辛奉献,编委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特别感谢屈马珑编审的无私支持和持续鼓励!


海洋和平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重要组成,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治理,立足建设和平海洋、文明海洋和生态海洋的战略重任,编撰《中国的海疆与海洋权益》可谓是恰逢其时,也任重道远。该书编写具有相当的困难,编写工作从前瞻性、系统性、学术性、现实性入手,树立“和平、主权、安全、发展”的价值观念,立足分层次的海疆空间与权益关联内涵,构建以发展海洋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海洋权益建设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编写难度较大,因此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范少言           

2018年10月28日于西北大学图书馆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海疆

一、疆域

二、海疆

第二节 海洋权益

一、概念内涵

二、权益类别

三、权益构成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基点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中国的海疆

第一节 中国海疆的区域结构

一、渤海

二、黄海

三、东海

四、南海

五、西太平洋海域

第二节 中国海疆的发展过程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之际

三、汉至宋元

四、明清时期

五、近现代

第三节 中国海疆的区位作用

一、中国海疆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海疆的区位作用


第三章 中国海洋权益现状

第一节 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成就

一、全面提升海洋战略

二、全面管控海洋争端

三、全面提升维权实力

四、全面建设海洋强国

第二节 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争端

一、钓鱼岛争端

二、南海问题

三、海域划界问题

四、图们江航行权问题

第三节 海洋权益维护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海峡两岸统一问题

二、海洋划界问题

三、非主权活动空间参与策略


第四章 中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海洋权益发展环境

一、世界发展格局

二、中国发展格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权益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权益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海洋权益建设态势分析

第三节 他国(地区)海洋战略

一、西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二、周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三、他国海洋战略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

一、海洋权益建设出发点

二、海洋权益发展战略目标

三、海洋权益维护战略任务

四、中国海洋权益建设行动


第五章 中国海洋安全权益

第一节 中国海洋安全的主要威胁

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直指中国

二、日本海上力量强化直指中国

三、他国军事战略挤压围堵中国

四、海洋环境信息安全威胁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干扰

第二节 中国海洋安全发展战略

一、海洋安全战略历程

二、海洋安全基本态势

三、海洋安全基本准则

四、海洋安全总体战略

五、中国远洋海军战略

第三节 中国海洋安全保障策略

一、建设强大海洋军事力量

二、构建远洋航道护送体系

三、统筹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四、加强海洋军事合作


第六章 海洋经济权益

第一节 海洋经济权益

一、海洋经济权益的内涵

二、海洋经济权益的特征

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节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一、海洋经济地位

二、海洋经济结构

三、陆海经济统筹

四、海洋资源利用

五、海洋科技进步

第三节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

二、空间布局

三、战略路径

四、重点发展区域

第四节 海洋资源经济权益维护

一、海洋资源经济权益

二、海洋资源经济权益问题

三、海洋资源经济权益维护


第七章 海洋航运权益

第一节 海洋航运权益的内涵

一、航行权

二、航行安全

三、航行效率

第二节 海洋航运的基本特征

一、海洋运输发展历程

二、国际海洋航运体系

三、中国海洋航运体系

第三节 中国海洋航运权益发展

一、航运权益发展分析

二、发展基本思路

三、航运权益发展


第八章 海洋环境权益

第一节 海洋环境权益的内涵

一、海洋环境权益的概念

二、海洋环境权益的内容

第二节 海洋环境污染

一、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类型

三、海洋污染的空间分布

四、中国海洋环境污染

第三节 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一、海洋环境治理思路

二、海洋环境功能区划

三、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四、海洋环境的保护措施

第四节 中国海洋环境权益的维护

一、海洋环境权益维护的准则

二、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权利

三、海洋环境权益的体系建设


第九章 中国海洋权益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培养全民海洋意识

一、树立全民海洋权益价值观

二、顶层设计与管理者高度重视

三、构建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经济合作

一、建立海洋共同开发行动准则

二、海洋管理和资源开发途径探索

第三节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二、海洋科技发展重点

第四节 建设强大的海洋安全力量

一、军事力量建设的必要性

二、加快海军现代化步伐

三、强化中国海上综合执法力量

第五节 依法长效管控海洋

一、中国海洋基本法立法

二、中国海洋法配套体系

三、中国涉海法规的衔接

四、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衔接和提升

第六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管理体制

一、世界各国海洋管理的体制选择

二、世界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三、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完善


参考文献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