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962座公厕3月1日起免费 城市生活里程碑
中城网2008-03-02 17:28:06
仿古厕所与古城墙相互衬托。
新闻眼1978年到2008年,我国从百废待兴到全面振兴。30年来,我们每天生活的这座千年古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变化的每个细节中,映现出古城市民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的进步。
公厕,城市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却与每一个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如厕的习惯和如厕方式的巨大变迁,成了西安人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进步的最直观的折射点,从最初的“四面围墙头顶天、几个蹲坑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蛆虫乱爬”的旱厕,到窗明池净、整洁卫生、美观、人性化的环保公厕的诞生,到30年后的今天,全市公厕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陈公厕”的梦想实现了
当听到市长陈宝根郑重宣布,全市962座公厕全部免费开放,“陈公厕”的眼睛湿润了。
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环境管理局成立之初,34岁的陈之蜀调往局里从事公厕维修改造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盖公厕,让西安人上不收费的公厕一直是他的梦想,系统内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陈公厕”。今年2月20日,市长陈宝根代表市政府郑重宣布,全市962座公厕将全部免费开放。参加会议的陈之蜀的眼睛有些湿润,在他即将退休之际,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30年前的水厕,其实就是一根水管、一个龙头,打扫起来用水管来回冲,还有一部分水厕其实就是冲槽式水厕,一两个小时冲一次。”陈之蜀讲,1982年,西安全市有公厕500座,主要集中在新城区、碑林区和莲湖区,其中莲湖区就有400座公厕。当时这500座公厕主要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分布在主干道、人群集中地段,水厕和旱厕各一半。公厕设施很简单,管理也很简单,除了政府统计在册的这近500家公厕外,在居民院落里还存在有1949个小旱厕。不管是水厕还是旱厕,每到夏季,一阵阵臭气随风飘散,对那些如厕者来说,闻臭找厕所,一找一个准。
四块砖铺就的“如厕路”
过去,每天早上,公厕前就排起了长队,如厕便道污水横流,从垫一块砖起,到两块、三块,直到四块。
上世纪80年代的周大妈住在丰庆路建新村一个平房集中的大杂院里,500多户人家要上一个公厕。每天早上成群结队的居民端着尿盆挤在这个公厕门前。一些急于上班或者送孩子上学的居民,干脆把屎尿倒在公厕墙脚。有些拿着手纸的半大孩子实在等不及,就找个能落脚的地方方便。
周大妈清楚地记得,从公厕门前几米长的路一直到厕所里边,没有一处可以落脚,好心人用砖铺起一条便道,不知道经过多长时间,这条如厕便道已经垒起4块砖,如厕的人们依然无法入内。夏天,四溢的臭气笼罩着周围一公里的居民区,1994年,居民推倒了这座四男两女的公厕(男厕4个蹲位,女厕只有2个蹲位),深受其害的吴师傅奉献出自己家的柴房,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四男四女”的水厕,这片居民方才告别了如厕尴尬。
一把铲子就是保洁工具
一座旱厕,四周是土墙,中间垒着砖墙,一墙之后就是粪池,每天,巷子里的200多户居民都在这里如厕。
老公厕保洁员聂玉萍师傅是莲湖区环卫所的正式工,1984年,她负责公安巷公厕,这个公厕是西大街沿街较近的一座公厕,也是一座旱厕,四周是土墙,中间垒着砖墙,男厕有三个蹲坑,女厕有两个蹲坑,一墙之后就是粪池,巷子里的200多户居民都在这里如厕。
每天天不亮,她就来到公厕打扫,当时公厕保洁工具就是一把铲子、一把扫帚,用铲子把地上的粪便铲净,再把地打扫干净。每次早到半个小时,就能看到周边农村村民成群结队套着驴车来拉粪,为了不影响市容,这些拉粪菜农都是半夜进城,装满了后等到黎明驾车回村。聂师傅说,她必须在菜农拉完粪后赶紧打扫卫生,否则到早上9点,随着如厕人群蜂拥而至,她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打扫完了厕所,直到中午,趁人少再清扫一遍。当时,全市公厕所用水电全部免费。
第一座收费公厕惹争议
1983年3月,人民剧院旁边出现了我市第一座收费公厕,结果引发诸多争议。
北院门环卫所所长张义喜也算得上是老环卫了。1983年3月,我市准备参照外省市公厕收费,在人民剧院旁边的公厕搞试点。之所以选择这座公厕搞试点,主要是这座公厕在当时的西安算得上是上档次的公厕。这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公厕是楼板房,虽然男厕小便池是露天的,但公厕里有一个水龙头和一根皮管子,粪池全被封闭,每天可以用水冲洗,厕所里显得干净。
张义喜讲,当时的水费是一吨0.2元,这座公厕一个月至少有600元收入,这可观的收入让同行们对张义喜刮目相看。当时,人民剧院公厕雇了3名管理员来清扫厕所,平均每个人每月能拿47~50元工资,这样的收入在当时保洁人员中也算得上高工资了。
因为是西安首家收费公厕,不少市民不能接受。甚至有人揪着张义喜的领口质问他说:“这是国家的厕所,你凭什么收钱?”社会的争议引来媒体的采访,最后这座收费公厕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最终不了了之。
艰难维持公厕无奈收费
曾几何时,如厕交费成为古城市民的习惯。价格也从2分涨到1角、3角,甚至5角。
上世纪80年代,几乎每座公厕只拉一个15瓦的灯泡。用电从街面上的路灯上接,因为多为旱厕,清扫公厕用水都是从水站用桶接,或干脆从水站上接根管子冲厕所。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厕,水电全部免费,公厕保洁人员全部是正式工,拿国家工资。到上世纪90年代,水电企业化管理后,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局开始向公厕用水用电收费。因为工作需求,各区环卫部门不得不从社会上招聘大量的临时工来打扫卫生。经费紧张,一些公厕无钱支付水电费被停水停电,仅存的水厕变成了脏乱差的旱厕,一些拿不到工资的工人也离开了厕所管理的岗位。
为了维持公厕正常运行,补给水电费用支付,不少公厕申请收费。1994年,西大街等繁华地段的公厕,收费仅2分钱。到1996年公厕收费5分钱,到1997年、1998年,公厕收费涨到2角钱。到2000年,不少公厕被承包,收费价格不同,1角、2角和3角都有。一直到2005年,市物价局对全市公厕进行分等定级,把新修的设施齐全的公厕定位一类公厕,定价为5角钱。
把本区域内的公厕对外承包,不少公厕起死回生,环卫部门从公厕管理中解脱了出来。
城市改造导致公厕悄失
8年前,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每年有20~30座公厕被拆除。从1985年到2002年,全市公厕减少了170座。
2000年,是西安城市改造蓬勃发展的一年,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道路的拓宽,一座座公厕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灰飞烟灭。随之,厕所太少、如厕太难的呼声越来越大。
当年的城市改造,对公厕管理人员张中民来说是揪心的痛。2002年,西大街改造,从西门到钟鼓楼原有的4座公厕仅留下西门公厕。当年的秋季,张中民在城隍庙门口见到一位外地进城的老人提着裤子四处找厕所,来回跑了几个来回之后,最后公然蹲在人来人往的马路边一个不是很隐蔽的角落方便起来。张中民为此心痛不已。
说起这段,陈之蜀更是摇头不语。他清楚地记得这样一组数字,1985年,全市有公厕近500座,随后平均每年新盖公厕5~8座。随着城市改造,每年有20~30座公厕被拆除。2000年,我市公厕有420座,到2002年减少到351座,到2004年2月,全市只剩下335座公厕。从未央路到钟楼,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路上有20余座公厕,到2003年,只剩下和平电影院一家公厕。因为交不起水电费,坏了没人管,70%的公厕都是破损失修、无电无水,一些水厕也变成旱厕,不少公厕里屎尿成堆、污水横流,市民怨声很大,外地游客更是斥责一片。
2003 公厕复建破冰之年
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大力修建公厕,公厕数量逐年增加,从过去的300多座,增加到如今的962座。
2003年,如厕难的呼声越来越大。特别是三学街居民如厕难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市政府对全市如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后,把公厕建设列入全市重点工程。从2003年到2004年初,市政府累计投资3100万元,用于旧公厕改造和新建公厕。同时引资7000万元修建星级公厕。当时负责公厕修建的市市政委在2004年春节过后,迫不及待地动工建公厕。
当时,陈之蜀代表市市政委起草了“西安市公厕设置及分布情况”、“公厕现状及2004年新建改造公厕简况”,一场公厕复建的破冰之旅启程了。
带着政府领导的嘱托,带着数百万市民的期待,“陈公厕”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大街小巷,寻找地点,他一门心思:修公厕,尽可能地多修公厕。2004年,全市新增240座公厕,比原计划多出了40座,2005年全年再建243座,2006年新修了240余座,2007年新建了72座,全市公厕达962座,其中一、二类公厕居多,除了有4座因处于改造地区的旱厕没有动工外,其余的958座全部是干净、美观的水厕和环保公厕。今年,我市计划再建200座公厕。
曾经因厕所保洁工作出色、荣获1996年西安市劳模的陈新玲师傅感慨道,没想到,公厕也可以建得这么美,穿衣镜、洗手液、烘干机,旁边还有间休息室,干完了活,往休息室一座,有热水、有炉子,看看报、喝热水都很方便,还没有臭味。
免费公厕彰显人文关怀
今天,全市962座公厕免费开放。正如市政府领导所说,公厕作为政府必须承担职责的一种公益性事业,免费开放势在必行。
对于古城市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3月1日,全市962座公厕免费开放。为了这一天,经历改革巨变的西安市民等了30年;为了这一天,西安历届政府为之努力;为了这一天,成千上万像陈之蜀这样的环卫人员日夜奔波。
今年2月20日,在全市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改革现场会上,市长陈宝根语重心长地对全市市容园林系统的负责人说,公厕是城市基础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会给西安市民和游客带来方便,同时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其数量和质量及管理水平,实质上是一个城市素质的缩影。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免费公厕是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因为公厕免费不仅是城市经济实力、市政建设水平的标志,还彰显着城市人文关怀和开放的胸襟。
陈宝根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级财力的逐步增强,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公厕作为政府为纳税人提供的一种正常的服务,作为政府必须承担职责的一种公益性事业,实施免费开放也是势在必行。实施公厕免费开放,既是关注民生、回报市民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建设人文西安的具体体现。
今天,西安公厕全部免费开放,这是西安公厕改革划时代的里程碑!
文/记者周瑞 图/魏影 实习生马寅妮
相关新闻
我市962座公厕今起免费
本报与市市容园林局联合倡议从我做起文明如厕
本报讯(记者周瑞 实习生张琳琳)今天,我市962座公厕全部对外免费开放。公厕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市民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针对目前存在的人为损坏公厕、不文明如厕现象,本报与市市容园林局昨日联合发出“文明如厕”倡议,倡导市民提高保护公厕意识,从我做起,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明如厕”倡议
一、提高保护公厕环境卫生意识。从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不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等杂物。
二、爱护厕内公共设施。不乱涂、乱画、乱贴、乱刻不损坏公共设施。
三、文明如厕。自觉做到大便入坑小便入池手纸入篓大小便后即时冲水不将烟头或其他废弃物丢入便池内保持公厕内干净整洁方便他人如厕。
四、节约用水。便后洗手,及时关掉水龙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五、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公厕管理。对于脏乱差的公厕,要主动向有关单位反映,积极监督不文明如厕行为,制止各类破坏公厕公共设施的行为,为全体市民与外地客人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如厕环境。
破坏免费公厕 最高罚两万
市民可拨打12342投诉
本报讯 (记者 崔晓刚)在公厕试开放期间,出现了免费公厕水龙头被偷、便池被砸等现象。昨天,市城管执法局就查处毁坏免费公厕设施工作发出通知,一旦查实将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盗取和损坏免费公厕设施的行为,属于破坏公用设施的违法行为,城管执法队员接到毁坏免费公厕设施的举报后,应立即受理,调查取证;一经查证属实的,依据《西安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对免费公厕管理不到位,清扫保洁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改正,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市民发现损坏免费公厕设施的违法行为,可通过12342城管特服热线进行投诉。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