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河西城管用刚柔并济取代“轰罚没”执法手段
中城网2008-09-01 12:13:30
两三年前的天津市河西区,城管执法手段可以用“轰、赶、撵、罚、没、扣”六个字概括。然而,年均100多万元的罚款,也没能阻止住上万余处违章占路摆卖的摊点。
如何跳出猫鼠游戏的怪圈?河西区城管开始了自我调整,用刚柔并济取代机械执法,用超前防范取代事后罚款,用安置手段取代轰赶罚没。
到如今,罚款没有了,乱摆乱卖反而不见了。
游商小贩与城管执法“捉迷藏”、“打游击”的闹剧,至今还在许多地方上演。但在天津市河西区,城管执法局局长纪立新却敢拍胸脯保证:“摊贩集中占路现象,在河西区界内已经成为历史。”
敢夸下这样的海口,是因为河西区城管局的手上,确实有几件管用的法宝。
24小时“占位式”管理
近80万人口的河西区,是天津重要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天津悠久历史的一扇窗口。受各种因素牵制,河西区的市容环境一直是个大问题。2005年,辖区内22个脏乱路段、196个脏乱点位、56条占路违规市场和万余处各种违章占路摆卖摊点,被天津市政府一并曝光。这让河西区城管执法局感到莫大的压力。
该局副局长吕建政介绍说,长期以来,对于河西糟糕的环境,城管不是没管。但当初执法手段简单,动不动就是轰赶、罚款、没收。虽然年均罚款达到100多万元,但却没能阻止住违章摊贩在此地肆意叫卖。当地居民觉得城管既管不好也管不了,而且还在制造麻烦,私下称城管队员为“鬼子”。
说到露天烧烤的治理,河西区城管执法人员刘军对记者说,“一到夏天,我们就要投入很大的精力。组织小规模的清理吧,因为执法人员少,经营者和食客往往联手反对,最终就是不了了之;组织大规模清理吧,绝大多数经营户一看势头不对,就会暂避风头,而后再伺机回潮。这种不解决问题的执法,使违法经营者的胆子越来越大,执法人员反而心生畏难厌战情绪。”
如何跳出这种猫鼠游戏的执法怪圈?河西区城管执法局深刻意识到:以罚代管不行,罚后不管不行,管字当头也不行。要避免激发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超前防范。
通过大量的走访与调研,河西区城管开始实行全天24小时“占位式”管理,治理的触角从白天延伸到夜晚,从动态延伸到静态,从道路延伸到社区。
据介绍,对付夏季马路餐桌、露天烧烤,他们每年3月就进行摸底排查,反复找重点户谈心,尽量提前打消大部分违章经营户摆烧烤摊的念头。在此基础上,跟进夜间执法,从晚8点到凌晨6点,在易发点位,全部安排执法人员夜间值守。
“提前介入的24小时"占位式"管理,可以说让违章经营很难再有空子可钻。”刘军说。
早上5点半,在违章早市、占路摊贩出现以前,刘军和队友们就会在路上或居民区内巡查;在学校上学、放学的重点时段路段,也会有专人值守,不让摊贩见缝插针;晚5点到7点,是占道经营的又一高发期,非常容易造成道路秩序混乱,此时城管则全力以赴,坚持易发点位的轮流值守;进入夜间,执法照样延续,重点防范马路餐桌、路边烧烤回潮。
“事前执法到位比事后罚款有效多了。”这是刘军的又一深刻体会。
据介绍,实行执法全天候后,最难缠的夏季露天烧烤、马路餐桌问题也解决了。原先一晚上城管要接五六十个居民投诉电话,今夏一周也接不到10个了。
分清对象刚柔并济
很多人都认为,占道经营的都是弱势人群,其实不然。
河西区城管在对多数占道经营者倾注柔性执法之时,不乏重拳打击少数欺行霸市、占路牟利的“钉子户”。
河西区城管执法局三大队副队长谢虎认为,这些“钉子户”是城市管理真正的“牛皮癣”。他们多数是危害一方的地痞无赖,为所欲为有恃无恐。其他商贩往往是跟风,随大流,只要拔掉“钉子户”,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河西区大营门街苏州道东西两侧,长期被4个当地地痞把持设摊。他们的违章经营,把苏州道和南昌路搞得乌烟瘴气,脏乱不堪,严重阻碍交通,周边居民意见很大。在一次次说服教育失效之后,执法人员一举将正在销售的违章摆卖物品全部扣留。
曲江路一个体肉贩,长期霸占一方违章经营,面对执法人员,他不断挥舞着卖肉刀叫喊“看谁敢来动我”。在众多的围观者面前,城管执法人员在公安民警的配合下,拿掉了这个“钉子户”,这使不少违规经营户跟着混的心理底线一下子被突破了。
对“钉子户”硬,对真正有困难的占道经营者,河西城管则是倾情帮助,柔性执法。
前程里社区的张雅琦没有工作,长期在隆昌路、爱国道口摆摊卖水产。她的丈夫是临时工,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全家生计靠她维持。这是个撤不得的摊啊!河西城管主动联系民政、残联、街道等相关部门,为张雅琦在新建菜场安排摊位,并减免部分摊位费,现在她每月都有稳定的数千元收入。
前进道上,有一长期占路卖水果的摊贩,不断与执法人员“打游击”。一次,他又新进了一批水果准备卖,执法人员很同情他的家庭困难,不仅没处罚,还集资700多元把水果全部买下。
以民生为大不再追求表面光
这些年,不少地方城管执法与群众冲突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城管执法一味追求表面光,赶走小商小贩,让大家感觉生活不方便了。
河西区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马路市场没了,道路畅通了,环境改善了,但买菜却要走很远的路了。在前两年市容环境大力治理期间,河西区政府热线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买菜难。
“不搞好菜市场建设,再彻底的清理也不能维持长久。”河西区上上下下都这么看。
然而,在中心城区要想找块地建菜场谈何容易。河西区政府带头让出自己的场地资源,并通过挖、调、扩、改、征等途径,硬是挤出了一块块菜市用地。几年来,河西区通过多种渠道先后投资1.5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标准化菜市场37个,还有7个在建,基本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家住河西区微山里的王素萍告诉记者,原先家门口的自由市场被取缔后,自己挺高兴,因为不会那么闹了,但也感到买菜不像以前方便了。现在,政府在离家门口仅100多米的地方新建了综合菜场,这就好多了。
城市管理的背后,牵着群众的衣食住行。不解决好民生问题,城市管理就不可能赢得民心。
河西区区长彭三告诉记者,在区政府的协调下,城管执法、工商、残联、民政、房管、街道等部门联手,采取低摊位租金甚至免摊位租金等方式,将原来占道经营的下岗人员等弱势人群引进市场经营,使他们有稳定收入;对窗口售货治理中的残疾人、低保户,则进行托底补助,为他们解决生活来源。
据彭三介绍,河西区近几年的新增财政收入,没有用在建办公楼、提高干部福利待遇上,而是重点用在了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上。 (李立 徐征)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