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长沙市:试水“数字化城管” 网格地图将城区分为280区

中城网2008-09-05 15:32:49

 

  2008年9月4日,长沙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中心接线大厅,值班长王清蓉(左一)正在信息台上接收和处理信息采集员从外面发回的违章图文信息。贺文兵摄
  

  2008年9月4日上午11时,一名信息采集员在韶山北路天香阁店门口采集违章装修的图片信息后,马上将违章信息发回到城市管理信息中心。贺文兵摄
  
  2005年7月,北京东城区通过集成应用十几项信息技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在全国首创“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长沙市参考这一新法,从2006年起开展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2008年7月1日,市、区两级平台顺利实现联动运行。运行两个月成效显著,城区环境大变样。
  
  公共设施有了“身份证”
  
  “这就是我们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运用的网格地图技术。”走进长沙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李中秋指着墙上一幅超大电子地图屏幕说:“我们把长沙市213平方公里划分为4706个网格,组成了280个管理区。”“按照不同功能,我们为69.1万个城市部件设立标识,分别赋予它们16位数的代码,即它们的身份证,并将它们的‘身份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只要键入任意一个代码,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在大屏幕或监督员的专用手机上找到它们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工作人员点击、放大了其中一个网格,该地区的井盖、树木、公共活动设施、宣传栏等城市部件的数目和位置,立即显示得清清楚楚。凡是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无照游商、小广告等问题,流动巡视的监督员通过配备的‘城管通’,通过城市管理特别服务号12319,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及时发送到监督中心,最快的只要几十秒时间。
  
  为拓展管理范围,长沙市还将城市管理之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事件纳入城市数字化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
  
  反映问题有了“直通车”
  
  “65号呼叫监督中心,这里有人占道停车!”“监督中心,我是30号,登隆街、解放路交会处发现暴露垃圾!”“监督中心,图片已发送!”……
  
  市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熊娜刷新大屏幕,只见网格图上闪烁着许多红点。“这些红点是信息采集员标记。”她点击了其中一个红点,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正在上岗的信息采集员(即监督员)杨强华,工作记录一一显现。数字化促成了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原本职能部门既作运动员又作裁判员的传统管理模式现在成了“监督”、“指挥”两个工作轴,所有部门和街道都在指挥、监督的系统中整合起来。
  
  “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前,我市中心城区月平均发现和处理管理问题不到2000件,而在新系统运行后,一个月时间信息采集员上报各类城市管理案件就达1万多件,发现问题的数量和时效比试运行前提高近5倍。”
  
  信息采集员进社区,与百姓“零距离”接触。居民身边的“琐事”通过监督员这个纽带及时成为政府案头的大事;问题从上报、立案、派单到接单,可在几分钟内到达职能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天心区西牌楼社区主任连丹告诉记者,西牌楼街道某宿舍正在进行整修,门前堆放了大量建筑垃圾,被信息采集员发现、上报后,30分钟后垃圾清运得干干净净。
  
  社区居民刘贤书表示,新模式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政府与居民“零距离”互动,形成了百姓与政府共同管理城市的新局面。
  
  城市管理成本大为降低
  
  屏幕切换到指挥中心工作界面。“对待处理中的案件我们也有分类。”市城管局数字化管理处处长刘建东指着屏幕说,“图标为绿色的,表明该案件正在办理中;蓝色代表结案;黄色代表催办案件要加紧办理;红色表示案件处理已超期。”
  
  这套系统能将时间精确到秒。随后,大屏幕显示了9月4日的一项解决问题进度表,从接收信息举报到监督中心监督员核查结案,案件处理的全过程,都有精确记载。基于系统实时生成的大量基础数据无形中建立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对各责任部门、街道、相关人员的综合绩效评价,由过去凭主观印象评价变为客观数据评价。
  
  刘建东告诉记者,我市启用网格化系统两个月以来,共立案约25000件,城市管理问题主动发现率95%以上,任务派遣准确率85%以上,城管问题的平均处理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左右缩短到了现在的一天左右。
  
  新模式不但办事能力强,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万米单元进行不间断巡视,这使城管系统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80%左右,并相应节约了有关部门的车辆成本以及外出补贴、误餐费、车辆汽油费、保养费、维修费等巡查成本;由于问题定位精确、任务派遣准确,而且克服了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端,各专业部门的人工费、车辆使用费等部件、事件处理成本也大大降低;由于城市部件破坏、损伤、丢失数量大大减少,自来水管漏水等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城市部件维修、重置费用等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
  
  据初步测算,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我市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5000万元以上。
  
  现场直击
  
  与信息采集员同行
  
  ——见证“城管通”的神通

  
  昨日上午,天空飘洒蒙蒙细雨。韶山北路上,信息采集员黄靖,正在例行工作。“我的责任区是从城南东路沿韶山北路到人民中路,中间包括鸿铭商业街,再上曙光路,每天至少巡查6次。”当日,为了感受信息采集员一天的工作,记者随黄靖同行,他边走边介绍。
  
  在长岭路口拐角处,黄靖突然一个箭步冲到一家小餐馆门前。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咔嚓”一声,将地上一大堆建筑垃圾拍了下来。“拍垃圾干什么?”“取证,再传给指挥中心将这堆暴露垃圾立案。”
  
  “这电话与中心联网了?!”记者好奇地接过手机,手掌大小、黑色机身、银色按键,外形无异于普通手机。打开界面,刚拍的“垃圾图”画面清晰。但翻开功能菜单,里面跳出很多不同于普通手机的功能,如事件类型、事件位置、事件描述等多项选择。“这是监督员的专用‘手机’,叫城管通无线信息采集器。局域网内可以通电话、发信息。”黄靖接过手机,熟练地编辑了刚才所拍的图片,然后选择发送。“中心10秒钟就可以收到信息,核实后会通知有关部门的。”黄靖掏出腰间别着的另一个“神秘武器”——GPS定位器,“这个GPS定位器能将我的准确位置反馈给指挥中心,由于网格内的每个留泥井盖、每棵树木、每块宣传栏都被标注了数字代码,所以指挥中心能非常精确地知道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半小时之后,我们沿路返回。再次回到路口,垃圾不见了。“咔嚓!”“又拍什么?”黄靖折回原地对着空地拍照时,记者大惑不解,他解释:“前后实景对照,指挥中心再次核实问题完毕,才能‘结案’。”
  
  目前,和黄靖一样的信息采集员在我市有300人。他们是一支由城市管理局聘请的特殊队伍,每日8时至19时,轮班在责任区不间断巡查。原为下岗职工的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回了今日城市的和谐。[作者:刘颖 罗庆龙 岳冠文]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