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泰安市:坚持执法为民 构建和谐城管

中城网2008-11-06 09:09:42

 

坚持执法为民 构建和谐城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连功

    2003年5月,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泰安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鲁政字[2003]98号文件)精神,泰安市城管执法局正式成立,综合行使泰城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城管执法局紧紧围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发展环境这一目标,理顺体制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构建和谐城管,使泰城环境更加优美、整洁、文明、靓丽,先后荣获“全省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城管监察队伍”、“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泰安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泰安市市级文明机关”、“泰安市市直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赞誉。

    一、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依法行政、构建和谐城管基础

    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谐城管理念,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夯实了依法行政、构建和谐城管基础。

    大力倡树和谐城管理念,全面推行人性化执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泰安市委“高度关注民生、规范城市管理”的要求,确立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特征的城管执法新理念,全面推行人性化执法,实现了由“我为城市管人民”向“我为人民管城市”的转变,做到了“无情执法,有情操作”,既严格执法干成事,又文明执法不惹事。设立文明执法特别奖(委屈奖),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队员进行表彰,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赢得了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促进了社会和谐。

    深化内部改革,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6年初对全局37个基层领导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懂业务、会管理、作风正、能带兵的同志充实到基层执法机构的领导岗位上。建立健全每周学习日制度、学习笔记制度和学习交流制度,多次举办执法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城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先后制定完善25项内部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约束执法队员,强化队伍内部管理。

    严格执法程序,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考核监督机制。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城管执法工作程序规定》,设计了29种常用执法文书,规范执法程序。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规则、案件审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等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补位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考核监督机制,杜绝了错案、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

    强化廉政建设,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局党委与各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弘扬廉政精神。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完善“局长接待日”制度和投诉案件处理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政风行风热线、12345市政府便民服务热线、投诉热线和城管执法网的作用,不断拓展社会监督渠道。面向社会聘请40余名社会监督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参加“行风热线”大型直播节目,倾听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市行风评议活动中,我局位次逐年上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打造活动载体,提高队伍建设实效。深入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努力建设执法形象和执法能力“双过硬”的基层执法队伍。开展全市城管系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每月执法明星评选等活动,提高了执法队员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意识。召开全市和谐城管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展构建和谐城管大讨论,举行和谐城管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营造构建和谐城管的浓厚氛围。2007年初,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市委“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后,及时把三整顿活动融入其中,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敬业精神和组织观念。认真开展文明行业创建、 “建设一流队伍、树立良好形象”专题教育、 “服务旅游、党性闪光”主题实践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城管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先后涌现出救助被撞少女、帮扶老年走失游客等一大批见义勇为先进事迹,树立和维护了城管执法的良好形象。

    二、创新执法方式,推行精细化、和谐化管理

    不断创新执法手段,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城管执法示范街活动,推行堵疏结合的执法方式,推行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实现城管执法的精细化、规范化、和谐化。

实行道路分级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将市区的63条主次干道分为三个等级,制定了道路分级管理标准。按照“市局统管、分局管面、执法所包片、队员包段”的要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考核、定奖惩”,将执法工作分解细化,落实到路段,落实到每一名执法队员,既明确职权,又分清责任,形成权责一致、责任到人的执法岗位责任制。同时,根据执法业务情况,设立了规划执法批后管理中队和户外广告管理中队,实行专门管理,提升了专业执法技能和效率。

    开展城管执法示范街活动,打造执法品牌亮点。选择条件合适的四条道路作为城管执法示范街,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严格标准,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疏堵结合、长效管理”的原则,积极发动街道办事处、村(居)、沿街经营业户和广大市民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以罚促管,培养市民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意识和城市意识。通过示范街的创建,为市区主次干道管理提供样板和标准,以点带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打造城管执法优秀品牌。

    严格督导检查,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为确保网格化管理的成效,按照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推行千分考核制度,制定下发《泰安市城管执法局考核奖惩办法》,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强化考核监督。推行领导带班蹲点制,在“泰城环境综合整治”、“全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场会”、黄金周、登山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迎接国家卫生城复审等活动中,实行领导带班蹲点,强化督导检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队员工作业绩同个人收入相挂钩,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实现奖惩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干部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堵疏结合,促进和谐共赢。既严格管理,严格执法,在源头上把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现象“堵住”、“堵死”,维护市容环境秩序,先后清理流动摊点近15万处,拆除铁屋棚厦449个7499平方米,拆除不规范广告标牌9929块90895平方米,清理乱贴乱画9万余处,抓获非法张贴人员70余人,捣毁制办假证件窝点15个,追呼违章号码2000余部,强制停机211个号码。同时,又采取规划市场、规范管理等疏导的办法,为下岗失业人员、近郊进城农民等弱势群体创造生存发展的空间。先后将泰城岱庙正门的二衙街古玩马路交易市场顺利搬迁到红门路的文化市场,对红门路花鸟鱼虫马路市场综合整治,就近建设了市场。2007年,为解决泰佛路占道马路市场,协调相关办事处,选择合适地点,筹措资金25万余元,组织人员进行整修,实施分类划片画线、分区经营,顺利搬迁了该处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马路市场。对达不到建设新市场条件的路段,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原则,采取“分别情况、辟出地段、进区经营、集中管理”的办法,在部分背街小巷,试行便民服务临时摊位证管理办法,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为弱势群体谋生创造了生存空间。在泰城部分主次干道设置车辆停放护栏,基本实现了车辆停放整齐、有序、规范。先后在岱东、岱西、金山东巷、金山西巷等街道社区设置广告张贴栏,解决社区内乱贴乱画问题,规范了市容环境秩序,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三、推进体制创新,构建城管执法长效机制

    不断推进城管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完善了科学、严格、精细、高效的大城管格局,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强化城管执法保障,构建大城管执法格局。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和建议,成立城管警察队伍,专门为城管执法工作跟班作业,严厉打击暴力抗法等不法行为。强化执法机构同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各分局大力加强同区政府的协调联络,各执法所加强同相关办事处、村(居)的协调配合,强化了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组织对城管执法的配合,建立与基层组织工作、执法一体化的新格局。

    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制止违法建设的积极性。2005年,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城市管理坚决制止违法建设的意见》、《泰安市城市市区及泰山风景名胜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制止违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制止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方面的职责,对两区政府年内未能完成文件要求的,按照《市制止违法建设奖惩办法》,相应抵扣土地出让收益中应返还区级的出让金,对完成较好的,市政府年终给区政府一次性工作奖励,极大的调动了两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截至目前,共查处各类违法建设3752处,233万平方米,拆除904处,近18万平方米,管理力度逐年加大。

    发动社会力量,走城市管理社会化路子。2004年,我们与市实验学校合作成立了省内第一所“少年城管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城市管理,培养城市意识。这一活动《光明日报》作了专题报道。2005年3月,与市文明办、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在泰城十余条主次干道沿街经营户中开展争创“文明经营户”活动,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2006年5月,联合团市委及驻泰11所大中专院校,开展“城管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在校大学生体验城管、感受城管、参与城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泰安市城管执法局将进一步围绕执法工作这个中心,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泰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