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市:沧浪区城管率先实行“城管进社区”
中城网2009-05-27 14:08:21
从发现到拆除不超过24小时,纠违效率大大提升。日前,记者从苏州市沧浪区城管执法局获悉,该局从2009年3月份起在全市率先实行“城管进社区”以来,城管执法效能明显提升。
沧浪区共63个社区,目前,每个社区派驻一位城管执法队员。由于纠违从源头开始,减少了居民损失,令违章搭建无处遁形。据统计,2个月内,该局已现场及时拆除违章34处,面积810平方米,制止各类违章167起。以双塔中队4月份纠违率为例,接群众举报50余起,其中85%因发现及时均现场拆除。而去年同期,该中队接报的违章建筑中有70%已揭顶,仅30%予以了现场拆除。今年一季度,对群众投诉的办结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上升了15%。
提高审批程序知晓率
上月初,双塔街道忠信桥某户居民着手对自家年久失修的老宅进行原址翻建,这一情况被路巡的沧浪区派驻钟楼社区的城管执法队员及时予以制止。经过调查发现,这户居民不仅缺少翻建的相关审批手续,而且还有在原址加盖两层住宅的想法。“不知道审批程序成为违章搭建的首要隐患”,沧浪区城管执法局执法科科长胡金华告诉记者,此次派驻到社区后,众多一线执法的城管执法发现,大多数违章搭建行为,起因都是缘于对政策的不了解。“71%社区居民不知道私房翻建的办理程序,92%居民迫切想了解政府对违章搭建的界定范围,75.5%的社区居民希望得到房屋维修相关审批程序的指导……”日前,沧浪区城管执法局的执法队员在定慧寺巷社区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居民对“城管进社区”建立联系人制度表示普遍欢迎。许多居民一致认为,社区城管执法人员及时提醒,在社区多作宣传,可以减少违章搭建的发生,更能减轻居民的损失。
便民服务指南随身带
多数乱搭建、翻修房屋等违章行为都发生在老新村、小街小巷内。若不是群众举报,执法人员很难发现。以往,执法人员发现违章搭建后按法律程序查处,费时费力。万一当事人不配合,执法人员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做旁证、调土地证房产证、留置送达或挂号信等,这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案件处理的时间。一般,一处违章从发现到立案查处,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超过一年。
城管进社区,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执法理念的提升。“以往看重的是如何处置已发生的违章行为,而现在则是注重在源头上制止违章行为的发生”,沧浪区城管执法局局长胡伟敏说。
根据调查结果,沧浪区编制了一份《便民服务指南》,如今每位社区城管执法队员每天都随身携带这个指南,送给有需求的居民。《便民服务指南》内详细记载了私房翻建、直管公房翻建、大修等一整套办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据了解,目前老城区内的新建、改建房屋等行为屡见不鲜。有了这份办事指南后,居民可以判定自己的搭建行为是否属于违章。若需审批,办理各类手续也可按图索骥实现“自助”。
据悉,从今年3月份起,不少城管队员感觉到,以往分片区巡查,大多只能看到主干道上的显见性违章,进入社区之后,巡小道、走里弄的机会多了,许多市容死角和盲区就暴露了出来,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容问题被遏制在源头。同时,由于有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居民交流沟通的渠道也更为畅通,队员们明显感到工作比原先顺手得多,一些难办的市容“顽症”得以解决。
网格化管理提升效能
2009年4月17日下午1点45分,派驻在新沧社区的城管队员听说叶家庄有人正在搭建违章建筑。 5分钟后,胥江中队执法队员赶到现场。经调查取证,该处原是一简易棚屋和一间厕所,经过翻建,一四开间门面房已初具规模。在确认当事人是未取得行政许可而擅自进行搭建的情况下,当天下午3点,胥江中队就组织力量对该处违章进行了拆除。整个过程不到3小时。
时间见证了效率,科技则提高速度。南门中队执法队员胡成的管理范围是以东大街、瑞光和竹辉三个社区为一个单元的网格区域。从5月份起,他在执勤时又多了一个好帮手――南门街道“好管家”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他依托该平台的5个电子眼,动态监控网格内的市容状况。
根据安排,胡成每天上午9点至11点,下午1点至3点,必须路巡完网格内共23个监控节点,而这些节点就分布在10条街巷和24个小区内。巡视时,小胡随身会携带一个“巡更棒”,每到一个节点时点击专用按钮,节点将信息反馈至社区管理平台。现在,哪个小区有毁绿种菜现象,哪条街巷有破墙开店的行为,都难逃小胡的“监控眼”。
作为试点,南门地区依托“好管家”平台实现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成为沧浪区“城管进社区”的又一新探索。对于进社区的每位城管队员来说,要真正监管好网格内的市容状况,必须实打实地“沉下去”,了解清楚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治安情况、物业管理方方面面的情况,只有这样,社区的市容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源头管理的初衷。(陈秀雅)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