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崇文区前门西河沿早市收编游商 免费进驻市场
中城网2009-09-03 11:53:02
2009年9月2日,孙启仁(化名)等十余个菜贩正式进入北京市崇文区前门西河沿社区便民菜蔬临时市场,结束了与城管队员“打游击”的生活。在无照商贩聚集的地方建免费早市,定时间、定地点、定经营内容,让小贩合法经营,成了城市管理的新招儿。记者获悉,这种“两小时市场”将在崇文区具备条件且不影响市容的地区逐步推行。
“以前,卖菜的、买菜的都提心吊胆,生怕来查抄。”金大妈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个早市的变迁。
早在2007年,西打磨厂街北口至西河沿地区就自发形成了一个早市,但也引发了占道经营、环境脏乱、噪声扰民的问题。城管队员为了瓦解这个市场,和小贩打了多年“游击”,却没得到当地市民的理解。大爷大妈纷纷反映,这里仅有的一家小型菜市场,品种少、价格高,居民们都不爱去,买菜全靠这些游商。
为走出执法困境,崇文城管就西河沿早市问题向崇文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前门街道办事处提出具体建议,将当地群众希望平衡居住环境和生活需要两方面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最后三部门决定采用“疏堵结合”的管理思路,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经营”的“三定”方法规范经营。市场由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服务中心出面管理,所有商贩必须办理登记,持证上岗,挂牌经营,且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撤摊。这既解决辖区居民“买菜难”问题,又规范了摊贩扰民现象。此举一出,皆大欢喜,摊贩纷纷登记,免费进驻市场,并主动掏钱雇人定时清扫卫生。截至昨日,进入该临时市场的摊贩已经达到130家。
“群众认为我们的执法工作断了大家的菜源、食源。”前门分队分队长王晓云说,过去整治要忍受着群众言语的压力,不整治又要面对举报投诉,分队曾经陷入两难境地。现在西河沿早市既便于管理,又保证了主要大街环境秩序良好。王晓云说,这里的经验已经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一步准备在全区其他具备条件且不影响市容观瞻的地区逐步推行。
现场
“两小时市场”:城管不来赶小贩
早7时,孙启仁(化名)已将自己摊子上的西红柿和黄瓜码成堆儿。一个多月前,他还为了城管处罚他的事情大闹前门城管分队。那天,在被城管查处后,他硬是堵了对方一整天的门。没想到,查处他的队员找到他,劝他到现在这个便民市场经营。很快,在他的动员下,十几个老乡到市场办理了简单的手续后,合法经营了。
记者在西河沿早市看到,近百米的胡同里秩序井然,近百个摊位一字排开,蔬菜瓜果都堆得整齐划一。孙启仁一改过去无照经营时的“低调”,扯起嗓子吆喝着招揽顾客,要是有人怕他缺斤短两,他就指着胸牌说:“看见没有,名字、身份证号都有,您就放心吧。”
在市场,记者没有看到鸡鸭鱼肉和熟食,据了解因为这些商品要检验检疫,不许在早市出售。反倒是有几位老人经营针头线脑,原来他们是居住在当地、生活困难的老人,城管和街道替他们申请了特种商品经营摊位,将其引入市场算是特殊照顾。
“瞧瞧,这堆西红柿才1块钱,要在超市,一个也得一块多呀。”付大妈翻捡着便宜、新鲜的蔬菜,告诉记者,8点半以后的“堆儿菜”最便宜,每回来,她都得带着小推车。
时间很快要到约定撤摊的九时了。这时街道聘用的管理人员来劝离小贩和居民。随后,清洁工迅速将胡同打扫干净,这些人是小贩集资请的。
在整个两小时的经营过程中,看不到城管来赶小贩。
变化
城管执法:由“拆市”到“护市”
以前:“4点起床治早市,没用”。“为了这个自发形成的早市,我们不得不4点就从床上爬起来。”前门城管分队队员告诉记者,去年为了减少在执法中产生的冲突,队员们不得不在每天早上5时之前就到达西河沿早市,“坐等”无照摊贩,来一个劝走一个,让早市不能形成气候。可由于群众的实际需要,早市化整为零,从西河沿地区“撤离”后,又“转移”到其他胡同里,投诉更多了。
为此,分队又拿出了新招儿,每天早上8时,队员出动“喊话”,要求摊贩必须在9时收摊。但是作为执法部门,小贩经营的时间、地点、规模,他们都没法控制,缺乏管理的早市仍是“心病”。
现在:维护市场环境秩序
城管现在执法:自8月初西河沿社区便民菜蔬临时市场试营业以来,前门城管分队的执法工作变得顺畅起来,执法人员主动承担起了市场监督管理的责任,努力做好维护市场环境秩序相关工作。每天早7时执法人员准时到早市及周边巡视,城管不插手市场管理,9时后,在管理人员劝商贩撤摊无效的情况下,才进行干预。(记者孙文晔 通讯员 穆超)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