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西安市:变堵为疏 小南门早市城管新模本

中城网2009-10-19 19:38:40

 

    (记者 张雅琴)2009年7月中旬,莲湖区北院门街办城管科尝试着在小南门至含光门城墙根开办早市,博得满堂彩。附近居民购物方便了,吃上了新鲜菜、便宜水果,赞口不绝;摊贩们不再被赶来赶去,游击作战,城管也不用四处奔波、疲于应付,双方关系融洽了……老百姓便捷了,摊贩盈利了,城管工作好做了,最重要的是,几个小时之后,这里又成为一条通畅、干净的小巷。这种双赢的管理,也许可以成为以后城管执法的模本!10月中旬,记者走近这些买者、卖者、管理人员,倾听了各方的声音。

  商贩 有了固定阵地太好了

  每天早晨6—9点钟,是小南门到含光门城墙根最热闹的地方,这里摊贩云集、人来人往,热闹异常。“一元、一元,所有菜全部一元。”“橘子,橘子,汉中人都说好的橘子!”“包谷,包谷,自家地里种的包谷”……两边的台阶上,商品品种繁多,蔬菜、水果、各色食品唱主角,基本生活所需也应有尽有。通道里,推车的、扶老携幼的,双手提得满满当当还舍不得离去的各色人等熙熙攘攘。

  “家里有3亩石榴园,每年石榴一成熟,我就天天搭车上西安卖。城里的许多地方都去过,不好待,到处都有城管人员赶,今年方便多了,我每天拿两百多斤石榴来这儿,大部分早市上卖掉了,剩下的放在一个小店门口卖,每天下午就可以空人返回了,这个市场给我们这些农户提供了太多方便。”刘亚娥家住临潼斜口,她说自己每天早上4点多就搭车来这个早市卖石榴,生意很不错,一斤石榴从两元多最后卖到两元,全是回头客,她也因此认识了许多西安人,有人吃过她的石榴之后还成了朋友,专门上门给亲戚朋友订购。这个市场给了她一个平台,让她家的石榴不愁卖,比客商上门收购还能多卖好多钱。

  一家卖小食品的刘女士来自汉中,她说她的儿子在西安上大学,女儿上小学,她们一家来西安好多年了,丈夫在一工地打工,自己则摆了这个小摊挣生活费,以前早上基本不出摊,现在早上时间也利用了,生意还不错,家里每月进项大有改观,日子比以前宽裕多了。

  早市设立的消息不胫而走,外地客商来了,西安近郊农户来了,城北、城东的固定商铺也不愿意错过,来这里弥补“早间清冷时光”,当然也有下岗人员,平日在大街小巷设点的“流动摊贩”。据北院门街办城管科工作人员统计,每日在早市摆摊的达160余家。

  记者采访多位摊主,大家对这个早市的设立都表示了谢意,一位陈姓妇女说,自己属下岗人员,没有技能,家里老人孩子拖累也重,虽然有工作岗位,但都不太符合自己的实情,多年来自己一直在“游击摆摊”,虽然收入可以糊口,但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个早市,自己经营算是有了阵地,现在她把自己的商品定位在衣物上,每天下午去批发市场补货,早上早早来摆摊,比市场价低十几元,薄利多销,生意很红火,收入也很稳定,她说,日子如果能长期这样,她就很知足了。

  居民 真是一项便民工程

  家住四府街某小区的王大妈天天要来早市转一圈。她说家门口没有一家菜市场,只有一个小蔬菜店,菜品有限,价格偏贵。逢周末家里人多的时候就得去附近的双仁府市场买菜。各类菜买上点就是两大兜,拎回来手指勒变形了,腰酸背痛,得歇上大半天。现在有了早市,当日吃当日买,菜很新鲜,种类齐全,价格也比市场价低,有时候回到院子看见别人的东西眼馋了,又顺便再跑一趟。这个早市对于周边老百姓,实在是太方便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真正称得上“便民工程”。

  李女士的单位就在含光门周围,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早市捎点菜。李女士说自己家附近没有菜市场,离最近的也需要一站多的路程,以前都是周末采购下周全周的食品,因为自己离家远,晚上下班要接孩子、要辅导作业,就是有时间,菜市场的菜也没个好模样了。这个早市让她上班购物两不误,自己早一点来,选购几样当天吃的菜,下午下班再捎回家,很方便。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菜很新鲜,雨天也照常经营,以前常吃包谷,觉得都吃不出香味,而这个市场里的包谷都是农民才摘了拉来的,没有中间环节,煮着香味就飘满屋子了!

  说及早市的好,老人们更是个个举双手赞同。有人赞其“重温了以前赶集的感觉”,有人说“不出城门,各类小吃都能吃着”,有人说:“老人腿脚不灵便,买东西全靠子女,现在这里要吃的有吃的,要穿的有穿的,最重要的,以前熟人很难碰个面,现在一逛早市,全见着了。”“谁和钱有仇啊?这里的东西要比别的地方便宜好多呢,多实惠!”……

  来早市的人群除了上班族、老人,环城公园晨练者占大多数。对于早市的设立,大家都持肯定态度,唯一表示遗憾的是嫌时间太短了。一位徐先生说,他曾和附近许多晨练者有过交流,大家觉得应该让早市保留到11点比较好,因为附近的老人都没啥大事,消消闲闲的在公园里转一转,健健身,等准备回家差不多就九十点钟了,这会儿去早市买菜最合适,可现在早市一般9:30就收了。

  管理者 工作环境更和谐了

  上午9:00是摊贩收摊的时间,来自北院门街办城管科的管理人员会提醒大家及时收摊。早在5点钟左右他们就到位了,这个时段,是摊贩摆摊的时间,因为摊位不固定,为了争占某个位置,不理智的时候,会有一些冲突,他们需要调解;对于沿城墙而居的百十户居民而言,这个时段又是大家休息时间,他们得对摊贩有所管理。

  摊贩、人流散去之后,清洁人员打扫卫生,街市又恢复整洁、通畅、平静。

  王锋是北院门街办城管科的一名队长,这个早市是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多次调研申请设立的,因为附近家属院多,菜市少,居民采购不便;而且这个地段车流不大,基本不影响出行,建立早市,应该是双赢的事情。早市成立果然收益良好,附近居民便捷了,摊贩有效管理了,流动摊点生意淡了,摆摊的少了,最重要的是工作境况截然不同:“以前我们的工作也很辛苦,但是在和游动摊贩斗智斗勇,走到哪都是一片责骂,老百姓不理解,摊贩很仇视;现在我们在为居民、摊贩服务,处处听到的是肯定和赞扬,很有成就感。”

  练春生是王锋的同事,他说每天催促收摊要喊到嗓子疼,但他并不觉得很辛苦,因为变堵为疏,附近的居民便捷了,摊贩不再打游击了,老百姓的赞扬和尊重多了,这种工作环境让自己体会到和谐相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早市开办几个月来,他们一直很关注各界反映,也曾多次到住在城墙根的居民家中走访、征求意见,没想到大家均十分认可。有位住户是出租车营运司机,每天8点是他倒班休息时间,可他乐哈哈的,说自己晚点睡,没事,毕竟一出门就能采购到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利大于弊。

  王锋队长表示,早市开办几月,虽然零投诉但并不表示他们的工作就是完美的,这个早市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试验品,他们会在工作中完善各项管理,比如公布便民电话,有意见及时反馈并解决;对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诚信经营;对所有经营人员建立档案,有案可查等。相信,早市会在大家的努力下,走出一条城市管理的新路子。

  声音

  与其围追堵截不如有序而疏

  ■王保国
  “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交易之地,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以其的影响力而形成“场”。自古以来,“市”是民间力量的聚集,而“场”则是政府管理和规范的产物。

  时至今日,城市管理与小商小贩的矛盾日渐凸显,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看: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流动小商小贩诸多的不文明行为,的确有损城市的形象,随地乱丢的垃圾、高声叫卖的噪音,对城市的卫生、环境也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百姓来说,“市”最大的特征是它的便捷性,百姓家门口,举手就可购;而“场”则是“据地而营”,是以“官家”的意志而为之的。所以,相当多的城市中,城市管理者与流动的小商小贩,如同猫和老鼠一样,进行着扯不断的拉锯战。“市”进“场”打、“场”退“市”进,这种无休止的退进之争,不仅耗费了巨大的政府执法资源,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城管的不文明执法、暴力执法,曾让不少城市民怨沸腾。

  其实,堵并不是万全之策,堵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有序的疏导,才是上上之策。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南门至含光门城墙根开设的早市,较好地解决了“堵”与“疏”的问题,“市”与“场”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流动的小商小贩变成了入“场”的坐地商,而管理者更趋人性化的服务,也让民众钦服。这一和谐的早市,非常具有示范意义,与其围追堵截 不如有序而疏。北院门街道办事处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值得推广和提倡。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