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昌市:向摊贩开放23条街道 城管和商贩和谐相处
中城网2009-10-27 18:26:47
(熊堰秋)2009年10月22日早上不到7时,一辆辆人力三轮或电动三轮车,就载着各种蔬菜和水果等农贸产品到许昌市文化路“赶集”。
说是“集”,其实就是文化路两边黄线以内的两片长条形区域。在这里,摊贩们没有固定位置,谁来得早,谁就可以抢占好位置。
“就这都可好了,人得知足啊。”一名刘姓摊贩说,要是以前,谁敢在这路边摆啊,被城管逮住了,先罚50元钱再说。“卖一天的菜,还挣不了50元钱。所以见城管来了就跑,有人说是打游击,那是没办法的事”。
变化是从10月19日开始的。经过许昌市政府领导批准后,许昌市创建办作出决定,从19日起,许昌市区内23条背街小巷,允许摊贩在马路牙子上边的黄线内侧摆摊卖东西。
一辆电动三轮车装着炒熟的带壳花生,车边站着女摊贩赵萍。她说,她和丈夫以前都是许昌县木材公司的人,10年前下岗了。家里有一个正上高中的女儿,每到开学前后,都是她一家人最发愁的日子。
“以前替人打个短工挣点钱,从去年开始,打工活儿不好找了,可一家人得挣钱吃饭呀。”赵萍说,一个月前,她凑钱买了一辆小型电动三轮车,走街过巷卖花生。“经常被城管撵,被撵着跑的感觉可丢人了,感觉比小偷还丢人。”她说,每次骑三轮从家中出来,或者晚上从外面回家,都要前瞅后瞧,像做贼似的。
问及生意好坏,女摊贩赵萍快人快语:生意不咋好,这等于是刚开的市场,好多人不知道,卖不动。“政府给俺提供了方便,俺也得按规矩摆摊。”
与全国不少城市一样,占道经营问题是许昌市治不好的顽疾,针对这一难题,许昌市城管部门和城市创建部门有了给流动商贩在市区街道划出合法市场的打算。10月7日,两部门的书面请示得到了主管副市长张宗保的批复。
在许昌市创建办打给市政府的书面请示中,这些“占道”商贩被称为“街道农副产品便民零售点”。总共有23条街道,全天候向摊贩开放。其中,街道较宽的亚园食街、望田路和文化路,由市城管局负责管理,其他的20条街道,则分别由魏都区和许昌县的辖区办事处负责管理。
在文化路的综合摊群边,站着几个身着制服的城管执法人员,他们是许昌市城管监察支队第四大队队员。在那里,他们不停地巡逻值守。见到有些摊贩的三轮车越出黄线许多,两名队员上前,一边帮着把三轮车往黄线里面推,一边把摆在黄线外面的一堆南瓜往里面挪。
大队长田建军说,文化路不长,可周边有5个学校,还是城中村的居民聚集区,以前,这里天天堵得不可开交。文化路周边两公里内一直没有大型农贸市场,沿街的店铺把物品直接摆放到道牙上;而马路上卖菜的摊贩则和城管人员玩起了“藏猫猫”,城管对摊贩执法时,有些摊贩推车就跑,跑不及的就和城管人员推搡。
四大队教导员孟振安对媒体坦承,文化路让几十号城管队员吃尽了苦头,“掀摊、殴斗的事情都发生过。现在,文化路对商贩开放,秩序反而比以前好了,路也不堵了。”
“很多人认为城管和小贩是天生的冤家,我们不这样认为,只要处理得当,城管和商贩就能够和谐共处。”在许昌市城管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谈了自己对城管和摊贩关系的看法。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