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市:三位游商从“马路游击队”到合法经营户幸福转身
中城网2009-11-26 17:16:16
人民城市网2009年11月26日浙江余姚消息(“和谐城管”宣传信息员 吕芳)余姚市三位游商从“马路游击队”到合法经营户 幸福转身。
每个城市的街头,或多或少都会活跃着一些流动摊贩的身影。这些被称为“马路游击队”的小摊小贩们常风里来雨里去,为了生存着实不易。然而任由他们无序设摊,则由此引发的环境卫生、交通等问题层出不穷,会严重影响到市容市貌。自从去年余姚城管部门大力开展疏导服务工程以来,姚城街头的流动摊贩少了很多,其中大部分进入了临时便民疏导点经营,有一些则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租好店面、进行工商登记后成为了合法经营户。那么这些昔日的“马路游击队”成为“正规军”后日子过得如何呢?近日笔者走访了三位曾经的流动摊贩,对他们的生存现状作了一番了解。
顾国珍:收入稳定了,身体变好了
顾国珍的水果店开在下菱社区旁,20多平方米的店面内整齐摆放着各色时令水果。由于地处繁华路段加上附近有不少居民区,每天路过小店捎带些水果回家的人不少。笔者上门采访时,顾国珍正忙着给一位选购好香蕉的顾客过秤、装袋。一看到与笔者一同前往的城管直属三中队队员,顾国珍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又在巡逻啊,快进来坐坐吧!”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后,顾国珍连连表示:“好,现在挺好的。多亏了你们城管还有社区的干部,帮我找了这么好的一个店面,现在每个月赚个千把块没什么问题,不用再为全家人的生计发愁了。”
原来,现年51岁的顾国珍曾是上菱社区的贫困户之一,十多年前下岗后做起了水果生意,一辆三轮车加上一些从农贸市场批发来的水果就是她的全部家当。以往,顾国珍常在下菱菜场周边一带流动设摊贩卖水果。去年5月,该地段由于进行街面改造禁止设摊摆卖,顾国珍一家顿时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管辖这一片区市容环境的城管直属三中队得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宽慰顾国珍,同时又积极联系社区为她寻找生活出路,经多次与社区、市场管理中心协商后,最终社区为她腾出一处原用作仓库的空房子,稍加改建后供其安心经营水果。对此,顾国珍无比感动,去年底还专程将一面上书“城管执法、情系百姓、热情服务、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三中队来表达内心的感激。
其实在最初,与所有受到过城管行政处罚的小贩一样,顾国珍也曾对城管又恨又怕。“以前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赶。沿街叫卖时少不了与城管发生冲突。一旦被逮住即使不罚款,光没收一杆秤吧,我也至少需要做一天生意才能赚回来。所以那时上街卖水果老是担心吊胆的,而且每天起早摸黑、日晒雨淋,也就挣个二、三十块钱。人辛苦不说,收入也很不稳定。”“那时对城管不理解,觉得他们不体谅我们小摊贩,不给老百姓活路。”说到以前曾去城管中队吵过闹过时,顾国珍不好意思地笑了,“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能有今天,还真离不开城管的帮忙。”提起现状,顾国珍的脸上再次绽放出了笑容:“现在有了固定店面,做了营业执照,做起生意来安心多了,客源稳定了,人也不再那么辛苦了。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多元水果呢!而且以前做流动摊贩时落下的支气管炎、骨质增生等毛病差不多都痊愈了,身体好了很多,感觉人也变得年轻了!”
朱卫星:“新西门焦饼”供不应求,每天前来购买的人排起长队
提起朱卫星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摇摇头说“不认识”,不过一提到“新西门焦饼”,相信没有几个余姚市民会说“不知道”。据说“新西门焦饼”店门前每天都有人排队等待焦饼出炉,且常常出现一出炉就被抢购一空的“盛况”,足见这种焦饼的名气之大和受欢迎程度之深。而如此美味的焦饼,正是出自朱卫星之手。
笔者来到这家焦饼店去采访朱卫星时,发现门口果然有很多市民正在排队购买大名鼎鼎的“新西门焦饼”,店内还坐着好几个顾客,边喝豆浆边品尝着焦饼。其中一位顾客告诉笔者:“这家店的焦饼特别好吃,我每天都来吃,已经吃了快八年了还没吃厌呢!”听到顾客的夸奖,一旁的朱卫星感觉特别开心,笑呵呵地说:“我这儿老顾客、回头客特别多,好的时候一天能卖掉2000多只焦饼,来得晚的排队都买不到呢!”说到现在的生活,一脸憨厚的朱卫星表示虽然赚的是辛苦钱,但“钱景”很好,平均每天做个一千多元营业额没问题。
“现在和以前那真是没法比!”提起过去,朱卫星颇有感慨,“我是1994年从老家仙居来到余姚做点心生意的。一开始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我就把锅碗瓢盆和煤炉往手拉车上一放,拉到人多的地方边做点心边叫卖。夏天晒太阳,冬天吹冷风,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起来忙活一天也就赚个几十块钱。而且流动摊贩不好当,时常要被巡查的城管抓到,交过罚款后一两天的生意就白做了。”“后来经人指点,我就租了房子,办了营业执照,开起了这家点心店。最初还担心交不起房租,没想到开店后生意越做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每月交个几百元的房租自然不在话下。现在我老婆、儿子、儿媳都来到店里帮忙,另外还叫了两个小工,这么多人一起做还忙不过来呢,生意确实挺好的!”最后,朱卫星悄悄透露说,开店近十年已有了不少积蓄,打算回老家造幢气派点的房子再好好装修一下,这在以前做“马路游击队员”时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呵。
何沛夫:“阿夫牛味” 客源稳定,平均日入千余元
走进位于丰山路的“阿夫牛味馆”,一股带着浓郁香菜气息的牛肉香味就扑鼻而来。“老板,给我来碗牛排粉丝,香菜多放点哦!”“老板娘,给我们来两碗牛杂面,多放点辣哦!”……“哎~哎~马上就来!”店内坐满了客人,点单声此起彼伏,店主何沛夫夫妻俩加上一位帮工都有些忙不过来。何沛夫的妻子吴文君瞅空告诉笔者:“早上七、八点钟是做牛味生意的高峰期,一般六点不到就有顾客上门了,九点过后才会稍微空点。”
采访就在何沛夫夫妇做生意的间隙见锋插针地进行。“阿夫牛味馆是什么时候开业的?”“大概是2007年10月份吧。”“租了这个店面才做牛味生意的吗?”“不是的,其实早在2003年我们就开始做牛味生意了,以前基本上是在舜北一带小区门口的人行道上流动设摊摆卖的。”“生意是那时好呢还是现在好?”“当然是现在好了,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会过来吃,客源相对来说稳定多了。现在平均每天能卖出100多碗牛味,做一千多块营业额没什么问题。”何沛夫想了想,又接着说,“就是觉得现在的经营成本有点高,每年两万元的房租费一交,赚的钱就比以前多不了多少了。”“那你不想想看,当初做流动摊贩时,我们一定要用篷布搭好帐篷才能营业,那时每天早上不到四点就得起床,搭个帐篷就要花四、五十分钟时间,遇上刮风下雨,别提有多辛苦了!现在这种苦头总不用吃了吧。”吴文君立马反驳了丈夫,随即又补充道,“最关键的是,没租店面前,我们因为占道经营常被城管抓到,曾被没收过桌椅板凳,还被罚过好几次款,就算生意再好营业时总也是提心吊胆的。现在不仅人可以少辛苦了,做生意也安心了!”“恩,那倒是,那倒是!”听了妻子的一番话,何沛夫连连点头称是。末了,夫妻俩都表示:“从流动摊贩转身为合法经营户,挺好!”
后记:从上述三位昔日流动摊贩的现状来看,转为合法经营户后他们的生存境况改善了很多。这其中离不开他们的自力更生,同时也少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帮扶。我们期待全社会都共同参与到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当中来,引导和帮助更多的流动摊贩“转正”为合法经营户,让城市真正归于和谐。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