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利川市:市容环卫局体制改革探秘 只愿城市洁净沐春晖

中城网2010-02-08 09:58:59

 

    人民城市网2010年2月8日湖北利川市消息 (利川市市容环卫局“和谐城管”宣传信息员 王启志 吴春晖)利川环卫体制改革探秘,只愿城市洁净沐春晖。

    近年,利川市市容环卫局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率先在全省推行环卫体制改革,把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等环卫作业推向市场化。 采取阳光操作,引进四家民营保洁公司,不但每年减少财政负担近100万元,而且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待遇,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其他县市兄弟单位的好评。

从“客来几扫帚”到环卫作业日常化

    连续几天的小雨过后,久违的阳光洒遍了利川山城,照射到人们身上,暖洋洋的。 清源大道上,环卫工人李伦秀正在这里清扫保洁。

    她抹着脸上的汗水,和我们拉起了家常:“1983年,我进了利川卷烟厂,从事清洁卫生工作。1990年,我又来到环卫局当环卫工人,每月三、四百元工资。2009年,环卫局实行环卫体制改革,我被聘到龙腾保洁公司,继续干老本行,工资提高到800多元。现在,我和家人一起承包了门前5000多平方米的街道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凌晨4点钟就起床出门开始清扫保洁工作。”

    谈到环卫体制改革,李伦秀更是一脸喜悦:“进入公司后,待遇比过去好多了。现在我不仅要把自己承包的地方打扫干净,而且还要督促住在周围的居民,不允许他们乱扔乱丢。”

    利川市容环卫局分管领导告诉记者,以前环卫工人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打扫卫生也只是得过且过,遇到大型接待活动时,环卫局只好高价请人突击搞卫生,等到活动完毕,一切又恢复老样子,形成了“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如果遇到哪位领导不打招呼来检查,环境卫生肯定要“掉老底子”,要是进入小街小巷,那更是不堪入目。“客来几扫帚”的现象成了工作的一种习惯模式。

    自从环卫作业实行公司化运营后,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日常化,有客无客一个样。2008年7月9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副省长汤涛一行考察恩施大峡谷风景区后,临时取道来利川市考察腾龙洞风景区。在游览了腾龙洞、考察完利川城市后,李鸿忠发出感慨:没想到利川市这样一个山区城市竟然这样干净!

从“非法用工”到“五险”俱全

    改革前,利川市环卫局有环卫人员近200名,只承担了23万平方米主街道的环卫作业。这些人员中,仅有正式职工55名,其他人员都属灵活用工人员。

    由于人手紧缺,利川市环卫局把部分财政人员安排到一线扫街。但是他们也作“灵活处理”,用自己的一部分工资雇用工人扫街。这样一来,真正从事最苦、最累的一线人员,每月仅仅只能拿到不足400元的报酬,更没有享受到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等其他待遇,作业队伍极不稳定。

    环境卫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长大”,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希望延长保洁时间,扩大清扫保洁范围,高要求低投入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007年底,利川市市容环卫局决定对环卫体制实行改革,得到了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利川市市容环卫局在赴重庆万州、广东深圳等地进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参照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模式,结合利川实际情况,多方征求意见,多方争取政策,在年底一次性清退了116名灵活用工人员,并落实了相关待遇,为环卫作业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2008年4月,通过政府招投标,成功引进了龙腾物业、大地清扫和城净保洁等三家保洁公司,负责对全城区86万平方米街道的清扫保洁和日均150吨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亮利清洁服务公司则专门负责城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公司通过劳动部门重新招聘人员,一部分原来在环卫局上班的人员,又回到了环卫作业岗位上,实现转岗不下岗,作业队伍也壮大到近400人。他们的工资也从过去平均每月不足400元提高到平均每月800元,同时不仅购买了养老保险等“五险”,而且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008年11月,洪湖市环卫局一班人来到利川,考察学习利川的环卫改革经验后,感叹道:“想象中的改革是有‘阵痛’的,利川市却搞得这样彻底,这样卓有成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从“事不关己”到“种好责任田”

    六合路是利川的“美食街”之一,这里餐馆林立,以前部分老板或员工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把潲水等污物直接倾倒在门前过道上,垃圾也不丢在指定的位置。 他们认为,打扫街道是环卫工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而环卫工人则想,反正我每月也只有那么点工资,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干好干坏一个样,何必去得罪人呢!“现在可不一样了,公司实行定责定岗,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门店也严格实行‘门前三包’。” 龙腾物业公司经理刘一军如是说。

    为根治餐馆乱倒滥泼现象,他们主动上门与老板沟通。“如果门前环境不好,顾客一来就想作呕,还有几个人来进餐?”通过交心谈心,老板们主动配合,养成了按时、定点倾倒垃圾的习惯。

    在清江大道的某住宿大楼上,一居民经常将垃圾包从窗户里直接扔出来,过往行人和环卫人员都苦不堪言。大地公司经理刘守盾和两名管理人员着“便装”,在附近蹲守三天,终于“活捉”了肇事者。对其进行耐心地劝说后,这位居民很感动:“你们很辛苦,办事很较真。我一定要改掉陋习!”

    一辆农用车载着一车石沙在北门沿街洒落,管理人员示意驾驶员停下来,他却置之不理。工人立即给刘一军打电话反映情况。较真的刘一军骑着摩托车,沿着石沙洒落的“轨迹”,追了近5公里找到肇事车辆,硬是“罚”司机同环卫工人一道清扫石沙,让他感受环卫人员的辛苦。

    市容环卫局局长李伯韬说,通过改革,目前已基本达到了“理顺环卫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实行政事(企)分开、管干分离、分级管理和调控有力的管理体制”的目标,为打造实力利川、活力利川、魅力利川和去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争创“全省卫生城市”奠定了基础。

从市容环卫局“单干”到部门齐抓共管

    目前,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不失为一种控制城市垃圾污染的有效经济手段,但是征收工作一直是“老大难”。不管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体经营者、居民及造成严重污染的建筑商,他们都这样简单地认为:环境卫生是政府的事,是政府应该投入的,只要高质量服务,而不愿承担应缴纳垃圾处理费的义务,造成政府投入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前,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得亲自上门收取垃圾处理费,往往不是遇不到业主,就是遭到部分人拒缴,收缴率不足三成。”副局长张文建无奈地介绍着以往收费的情况,“尤其是建筑垃圾处理费,每年只能靠点人际关系,象征性地收几万元。”

    2009年年初,为把改革推向深入,利川市启动了改革环卫收费模式,推行“捆绑”征收、上门征收等多种征收方式并存的收费模式:界定范围内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由电力部门代收,营利性交通运输车辆由交警部门年检时代收,建筑垃圾则实行审批前置收取,加大收费力度,防止费收流失,提高征收率,真正体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利川市副局长张文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城区按17000户居民计算,每户每月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5元,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财政投入100万余元。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以电代收工作从5月开始实施,8个月来,效果比较明显,征收率由过去10%左右提高到64%。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一直以来,环卫经费主要来源由财政划拨,经费严重不足。加之部分市民素质不高,故意破坏环卫设施,维修维护资金严重缺失;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必须达到80%,目前垃圾无害化处理只能负债经营。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工人待遇增幅低于物价涨幅,社会平均工资逐年提高,工人的“五险”费用也随着提高增加了公司的负担,对公司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也对巩固环卫体制改革成果十分不利。城区已有14万常住人口,城区面积仍在快速扩大,这给环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如何让环卫改革健康发展下去,政府全力支持是关键,财政资金投入是保障,市民积极参与是目的。除了需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外,利川市市容环卫局也将试着探寻新的路子,扩大多元融资渠道:环卫作业公司通过录用4050人员争取政府投入;环卫局通过出让经营权筹资建设环卫设施;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卫产业,参与环卫设施建设……

    路漫漫其修远兮。忽然想起一首小诗:“踏着晨曦去/披星戴月归/春秋寒暑几轮回/终日一柄扫帚影相随/肤黑人健美/职业无尊卑/坦然俗世是和非/只愿山城洁净沐春晖”。 我们有理由相信:利川的环卫作业市场化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城市也会越来越靓丽!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