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
中城网2010-07-02 11:22:01
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住建部等有关中央国家单位专家领导出席会议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立项09-R3-4项目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成果发布会2010年6月26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张泓摄)
中城国建•人民城市网2010年7月1日北京消息 2010年6月26日,《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长期困扰我国城管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有了初步科学解答。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报告,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和“民间智库”北京中城国建咨询有限公司共同研编完成,翟宝辉、罗亚蒙共同主持研究工作,2009年5月4日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科(2009)80号文件批准立项,2010年3月19日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评审验收。
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指导思想明确,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资料占有比较充分,所提出的城市管理科学概念体系、城市管理体制架构设计、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模式,充分汲取了各地城市管理实践经验,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且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可行性。
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报告提出的城市基础功能与城市衍生功能、城市综合管理与城市专门管理、城市常态管理与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专属空间等有关城市管理的一系列概念,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为深化城市管理研究和促进城市综合管理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独立学者、《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共同主持人罗亚蒙说,这是我国第一部严格依照学术规范程序完成的全面厘定城市管理科学概念体系,并设计城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理想模式的研究报告,核心知识价值在于基于城市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角度建立起我国城市管理科学概念体系,明确城管职责范围和基本内涵,并科学架构在现有法律体系框架内全面实现城管机构合法性和城管权力合法性,并着眼把矛盾主要化解在行政许可、管理服务环节的城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模式,为“和谐城管”提供制度保证。这些创新思维或将从理论上引领我国城管事业走出当前的种种困局,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健康轨道。
附:《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已经逐步具备落实的条件。特别是在沿海特大城市中,城市管理成为城市政府的首要工作,在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管理为中心的城市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在城市管理时代,从理论上明确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内涵,从法律上明确城市管理的属性和地位,从政策上明确城市管理的体制架构,从方法上明确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实为当务之急。
本课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首先,从认知城市入手,提出了城市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在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整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的聚合体,辨识了城市的功能属性和空间属性,将城市管理定位为对城市基础功能和公共空间秩序的维护,提出了城市综合管理的概念,并界定了城市综合管理的范围至少包括: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系统、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信息通讯系统和园林绿化系统等六大功能和公共空间有序管理;
其次,从法律入手,明确了城市综合管理法是一般法,相关专业管理法规是特别法,并与地方法规一起构成城市综合管理法典;
再次,在政策上明确了城市综合管理的体制思路,将城市综合管理核心职能的行政许可、管理服务、社会教育、行政处罚等职权归并到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利用高位协调机制建立城市综合管理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考核赏罚体系,利用公务协助解决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责权不一致、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利用志愿者组织团结社会力量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机制;
最后,在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上,提出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以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为平台的指挥调度系统,在公务协助手册的约束下协调运行。
说明:《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已经编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罗亚蒙说和谐城管》一书。需要本书的读者,请点击下面网址联系订阅: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