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平昌人文精神培育平昌人
中城网2010-02-04 16:59:39
平昌县城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学毅
一座能让人倾情的城市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一个能让广大投资者安心的地方一定有着自己良好的人文。平昌,山青水秀地干净。她,背负青山翠绿,面临三江碧波,兼有山的伟岸和水的灵气。平昌人凭借着大山的坚硬厚实和江水的豪迈柔情,执着地追求、传承、孕育和弘扬着时代精神。先贤们强势的文化基因催生出的人文基础、丰富的地域文化滋养出的精神财富,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指向,要求着我们用平昌人文精神培育平昌人。
人文精神是指在特定的资源禀赋环境中、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平昌良好的人文底蕴,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是朴实、吃苦、感恩的平昌人民敢于破难、勇于攻坚的人文精神;创出的是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造就的是充满竞争活力的发展契机和富有独特魅力的人文精神;形成的是人心齐、风气顺、事业兴、形势好的发展环境,成为了“巴中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锻造的是“大气包容、思维活跃、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平昌人文精神。
而现实中,那些贪玩好逸、不求上进,遇到问题不敢于正视、碰到挫折不敢于面对与平昌人文精神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些追求享乐、自甘堕落、迷失方向、不尊重客观实际的随意评判是非的陋习,满足一知半解的人与平昌人文精神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些不深入调研、因循守旧、凭主观猜测扰乱视听的空谈,以个人得失不顾大局、干扰正常工作推进的私欲,不干事、爱生事的滋生与平昌人文精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反差严重损坏着平昌形象,有碍了平昌的发展。
面对现实,如果能把平昌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平昌一个新的加油站,流入平昌人干涸的心田,不让物欲之雾迷蒙了平昌人的双眼,使每位平昌人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如果能坚持不懈地深化民俗文化,营造学习、宣传、弘扬、争做平昌人文精神传人的浓厚氛围,把平昌人文精神溶入每一位平昌人心灵,转化为铸造文明平昌的力量;那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就会成为平昌人的自觉行动,那些陈旧观念和不雅行为就会逐渐消散,平昌人的素养自然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牢牢把住平昌人文精神的核心灵魂,让人文精神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才能把历代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用平昌人文精神去引领社会风尚,去统筹城乡面貌、优化投资环境,去丰富民俗文化和传承红色精神。不断丰
富平昌人“朴实、吃苦、感恩”的内涵,倡导“长处相互学习、短处相互宽容、难处相互帮助、苦处相互体谅、好处学会感恩”的人文环境,开展“良心、爱心、孝心”教育,大力推行文明礼仪、修心养性,加强普法教育,宣扬遵纪典范,革除陈规陋习,才能培育理性公民。同时大力弘扬平昌人自强不息、爬坡上行、科学进取精神。把“崇尚实干、维护团结、推动发展”作为平昌人的日常行为加以宣染;这样平昌独特的地域文化源缘就能集聚裂变,世代相传。
展望前景,平昌人文精神已成就了平昌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内动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昌人,扶佐了平昌的振兴,因此,城管人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第一责任,以创建开明诚信的人文环境为第一目标,以提升全民人文素养为第一抓手,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努力做好把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培训教育,用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理念去思谋、去定位。努力争当营造优美人文环境的主体,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优良的软环境平台,这是城市管理者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职责所在,这不仅是口号,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更是一种工作上的压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也唯有这样,才有利于平昌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