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吴良镛获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

中城网2008-02-23 22:22:41

 

中国城市网总编辑罗亚蒙研究员在荷兰王国驻华使馆大使官邸独家全程发布授奖仪式网络资讯

吴良镛院士获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

授奖仪式在荷兰王国驻华使馆大使官邸会客厅举行

周干峙、宋春华、单霁翔、顾文选、常沙娜等出席

中国城市网2002-12-13 13:31

贺飞烈大使向吴良镛院士颁发奖牌

     中城网2002年12月12日北京电 今天下午,位于亮马河南路的荷兰王国驻华使馆大使官邸会客厅喜气洋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荣获荷兰王国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授奖仪式在这里举行。应邀出席仪式的有关领导和知名人士有:吴良镛院士的学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原副部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主任周干峙院士,吴良镛院士的学生、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唐仪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邹德慈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小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钱绍武教授等,共计40余人。
    新华社记者王军、人民日报记者李舫等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前往采访报道。
    中国城市网是唯一得到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特许进入的国际互联网络媒体,中国城市网总编辑罗亚蒙研究员在荷兰王国驻华使馆大使官邸独家全程发布授奖仪式网络资讯。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院士、秘书长顾文选研究员出席授奖仪式

2002年12月12日 16时09分
    荷兰王国驻华大使贺飞烈(菲力蒲·迪·海尔)博士宣布授奖仪式开始并致词。
    贺飞烈大使在致词中高度评价吴良镛院士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克劳斯亲王奖委员会2002年报告》称赞吴良镛院士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城市英雄’。”报告中说:“吴良镛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了人们对地方建筑的兴趣。他曾经积极协助编纂完成了一部十卷册的有关世界各地地方建筑的百科全书。在古老的城市建筑形式(如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受到激增的人口和经济利益驱动的作法的威胁时,他提倡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这些重要的传统建筑。”

 
贺飞烈大使(左)在授奖仪式上致词
 
 
吴良镛院士和夫人姚同珍教授在授奖仪式上

2002年12月12日 16时23分
    荷兰王国驻华大使贺飞烈(菲力蒲·迪·海尔)博士向吴良镛院士颁发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金25000欧元,并颁发奖牌。

 
贺飞烈大使颁奖后与吴良镛院士亲切握手
 
 
贺飞烈大使向吴良镛院士颁发奖牌
 

2002年12月12日 16时24分
    克劳斯基金会2002年度“城市英雄”奖获得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致答谢辞。
    吴良镛院士在答谢辞中强调:“必须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其免遭破环;同时,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为建设新文化作出贡献。”

 
吴良镛院士致答谢辞
 
 
吴良镛院士的夫人姚同珍教授在授奖仪式上

2002年12月12日 16时34分
    吴良镛院士的学生、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讲话。
    宋春华在讲话中说:“吴良镛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师职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内外许多奖项。今天,他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奖不仅是他本人的光荣,也是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界的光荣。我们将把吴教授荣获克劳斯亲王奖视作中荷两国建筑文化交流史册上极为重要一页。”

 
宋春华理事长(右)在授奖仪式上讲话
 
 
宋春华理事长在授奖仪式上
 
2002年12月12日 16时42分
    授奖仪式结束。贺飞烈大使夫妇与吴良镛院士夫妇合影留念。招待酒会开始。

贺飞烈大使夫妇与吴良镛院士夫妇合影留念

 
周干峙院士(中)和单霁翔局长(左)在授奖仪式上
 
 
罗亚蒙研究员和吴良镛院士在授奖仪式上
 
 
 
荷兰王国驻华大使贺飞烈(菲力蒲·迪·海尔)博士

吴良镛院士在荣获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授奖仪式上的

致 词

城市网2002-12-13 21:21

贺飞烈(菲力蒲·迪·海尔)博士致词

Presski! Prince Claus Fund Award Ceremony
Royal Netherlands Embassy
December 12'h 2002. 16.00 hfs

SPEECH ROYAL NETHERLANDS' AMBASSADOR,
HE DR. PH. DE HEER

Deal Professor Wu and family,
Your Excellency Mr. Song Chunhua,
Your Excellency, Mr Wang Mingzhi,
Your Excellency, Mr Shan Jixiang,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tate Cultural Relics Bureau,from the world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arts,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1 would like to welcome you all to the Royal Netherlands Embassy. We are gathered here today to honour a very special Chinese person on behalf of a very special Dutch organisation, the Prince Claus Fund for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Prince Claus...
First, 1 would like to tell you more about the Prince Claus Fund, not only because it is a unique fund but also because it was/is linked to a unique person, Prince Claus.
Since 1 have had the honour to serve him personally, I have come to know him as someone who could combine intellectual power, social concern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to come to an inspiring vision on how the world could be changed into a better place. Sadly, Prince Claus passed away this year. on October the 611. Although we mourn for his loss, we will remember him for the rich inheritance of ideas and principles he has left us with.

Prince Claus Fund...
His concerns for a better society and his cultural interest came together in the Prince Claus Fund,which had been instituted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 birthday in 1996, as a token of gratitude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The Prince Claus Fund supports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granting awards, funding publications, financing innovativ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a world-wide network.

China and the Prince Claus Fund...
In China, people may have heard about the Prince Claus Fund before, on earlier occasions of award-ceremonies for Cui Jian and Tian Zhuangzhuang, or the performance of Wu Wenguang and Wen Hui. which was also financed by the Prince Claus Fund.

Prince Claus Fund Awards...
With the awards, the Prince Claus Fund wants to stimulate individuals who have made a difference for their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an innovative way. One of the themes the Prince Claus Fund uses to interpret the broad theme of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is Urban Heroes:creative individuals who conceive and implement excellent ideas to improve life in booming metropoles. Within the theme 'Urban Heroes', a Chinese citizen attracted the Jury's attention. That is the reason why Professor Wu Liangyong has been selected as one of the recipients of a 2002 Prince Claus Award.

Why Wu liangyong?
Mr. Wu Liangyong is an architect and urban design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Studi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Upon concentrating on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wards a better urban life the Fund recognised Professor Wu's creative solutions for the booming cities in China, in the Chinese effort to keep their world liveable. The Jury acknowledges his attention for local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a world whe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tterns are being threatened by economic interests. Professor Wu
endeavours to protect tradi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10-part encyclopaedia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s been extremely valuable.

Who is Wu Liangyong?
As architect, urban planner and teacher, Wu Liangyong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Born in 1922, he received his architectural degree from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t Chongqing in China, inl948. Then, in 1949, he proceed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studied with the great Eliel Saarinen at the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in Michigan. In 1951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began teach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His influence...
Over the five decades that followed, Wu has been a source of considerabl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to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rchitects. He made them aware not only of the new architectural spirit that was taking root elsewhere in the world, but also of the sublime beauty (and ingenious invention) so manifest in China's ow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and how the dialectics generated by these two could help shape our contemporary lives. It has been a life-long endeavour, reinforced by the oeuvre of work he has created in his own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cluding housing projects right in the heart of Beijing that are wonderful re-inventions of the courtyard typologies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abitat.
Professor Wu is also an erudite scholar, with a wide spectrum of interests. In recognition of his extraordinary talents and accomplishments, Professor Wu has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and honours.

A gifted artist...
Besides all this. Professor Wu is a wonderfully gifted artist. He has had a number of painting exhibitions, not only in Beijing, Nanjing and other cities of China, but also in Sydney (Australia). Cleveland (Ohio) and Kassel (Germany). His architectural project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umerous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there are several books and monographs on his work and ideas. He has also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any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professional organisations, and has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 Athens, and as Presid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

Today, with the range and depth of his invaluable contributions, Wu Liangyong occupies a truly unique place in the architectural scene of China.

I would therefore like to present the Prince Claus Award of EUR 25,000 to him in recognition of excep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克劳斯亲王奖委员会2002年报告》全文

城市网2002-12-13 22:17

评奖标准和决定因素

    克劳斯亲王奖奖励文化和发展领域的杰出成就。该奖主要颁发给来自亚、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文化机构。出色的才华是获得克劳斯亲王奖的必要条件,而决定因素则是其“附加值”,即获奖者的工作在广泛的文化和社会领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了对地区以及世界范围的示范作用。
    候选人工作的文化交流性(即其文化桥梁作用)在基金会的评议程序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过去历届评选中,评奖委员会都对此点极为重视,而获奖者所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其与时代的密切联系以及在全球背景下的表现力更是受到特别的关注。
    文化间的交流需要人们彼此包容,也需要人们对不同的价值和准则展开讨论。这—点无论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还是在国家与国家、洲与洲之间都是同等重要的。正是基于此点,今年来自印尼城市尤哥亚卡塔的一所地方机构因其推动了伊斯兰教内部的革新和开放而荣获克劳斯亲王奖。
     往届主题与今年仍然相关。今年的桂冠奖得主包括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城市英雄”和来自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自由空间的创造者”。
    克劳斯亲王奖旨在为受到社会和政治管制地方的文化提供一个尽情释放的舞台。与往年的做法不同的是,今年的获奖者全部都在自己的祖国工作,而以前克劳斯亲王奖总是授予那些居住在国外、远离影响他们工作的文化和社会的人们。
    评奖委员会仍然保持了它对所谓“沉寂的领域”的关注。委员会积极发掘打破这些“沉寂的领域”的后选人。 来自中美洲的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工作为人们了解这个分散的、孤立的地区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获得此次殊荣。基金会也非常希望在土尔其、中亚以及葡萄牙语世界扩人它的覆盖面。 因此,今年有一位来自巴西的获奖者。
    克劳斯亲王奖基金会对文化持相当开放的态度。基金会认为文化应包括各种艺术与知识学科,以及科学、媒体和教育。 同时,对于那些似乎并不明显属于‘文化’的跨文化领域,如技术与体育,基金会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颁奖委员会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语言的地位。语言不仅仅可以理解为口头或书面的交流方式,也可以抽象地理解为广泛的艺术形式的集合,比如说唱,萨尔萨(一种拉丁舞蹈),武术。这些形式常常迅速的被不同的文化所接受,成为大众的表达方式并在不同的个体间驾起沟通的桥梁。

最高荣誉奖

    2002年克劳斯亲王奖将于12月11日(星期三)在海牙瑞得查(骑士宫)揭晓。 奥兰治王子殿下将颁发其中的最高荣誉奖,奖金价值10万欧元。 今年的最高荣誉奖关注摩洛哥的巴巴里文化和语言。

9位克劳斯亲王奖桂冠得主

   马塞罗·阿乌兹·拉法得兹(1934,玻利维亚)在圣克鲁斯‘他的’地区重新发现了巴罗克音乐遗产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新的未来。古老的巴罗克传统是与当地美洲印地安人文化交流的产物,阿乌兹通过每年组织巴罗克音乐节、发起成立乌鲁巴查合唱团以及音乐教育来发掘和推动文化遗产在文化、社会及经济上的潜力。
    尽管阿里·佛扎特(1951,叙利亚)的漫画主要关注当地问题,但其视觉艺术却使它们在世界各地都受到喜爱并具现实意义。佛扎特运用他手边所触及的话题,将其尽情发挥,为公众发表意见和进行讨论打造出一方天地。他的讽刺漫画发表在国内外媒体上,其风格犀利。他的‘读者’通过这些漫画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其漫画启发下,以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政治、经济和社会。
    费雷拉·古拉(1930,巴西)将他的文学才华运用在促进流行文化的发展上。结束了在阿根廷和智利的长期生活后,他回到了祖国巴西,开始致力于电视连续剧的写作。在此过程中,他增强巴西电视剧的故事性。尽管古拉主要是一位诗人,但他无论作为作家、散文家,还是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和活动家,都时刻保持着对文化和社会的责任感。
    记者阿米拉·哈斯(1956,以色列)通过她的笔触创造出对话的空间,为文化提供了自由的天地。她跨越国界,超越了政党的界限,为巴以两国的相互理解而不断努力。虽然生活和工作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但她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犯的错误和所经历的磨难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她与巴勒斯坦各界广泛的联系使她能够为以色列的读者提供一幅更详细入微的画画,而巴勒斯坦人也同样重视她的评论和观点。
    伊斯兰和社会研究学院(1993年成为官方学院,印度尼西亚)的学者们将学术讨论与尤哥亚卡塔地区平民百姓的活动联系起来。这些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伊斯兰学者把革新精神引入伊斯兰教,欢迎人们参与对伊斯兰教问题的讨论。通过出书和每周在清真寺派发数量达两万份的宣传手册,他们宣传了伊斯兰教的包容,强调了它的活力、历史意义和地区性。伊斯兰和社会研究学院是当地的先锋,而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弗吉尼亚·佩雷斯·拉特(1950,哥斯达黎加)可谓是‘重塑’了中美洲的形象。她成功地将这个分散而又孤立的地区的各种艺术流派结合起来,为这个地区勾勒出一幅画面。凭着执著的精神。她将中美洲各国不同的艺术氛围‘请进来又引出去’,使中美洲各国之间相互交流,让它们同世界接触, 她不单是TEOR/éTica的领导者,一位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评论家,更是一位跨越国界的艺术活动家。
    尤索·恩得尔(1959,塞内加尔)将当代塞内加尔的流行音乐‘mbalax’推广到世界各地。‘mbalax’用沃洛夫语演唱,融合了当地和国际流行的乐曲风格。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歌手、作曲家及其乐队的灵魂人物和音乐制作人,他与社会共享了自己的成功。他一直生活在达喀尔。在那里他创办了音乐和电脑的培训班,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帮助和建议。他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也通过音乐提倡了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
    沃尔特·图尼尔(1944,乌拉圭)运用他在自己祖国所能找到的素材和技术制作出极具创造性和匠心的动画片。 他把流传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故事和有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信息通过动画片传递给大众,受到了老幼的喜爱。他曾经被指为政治上有污点,受到限制;也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背井离乡,生活在阿根廷和秘鲁,但他克服电影制作设备不足的问题,克服了所有这些困难,给乌拉圭的电影注入活力。 目前,他正在协助起草乌拉圭电影法案。
    吴良镛(1922,中国)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了人们对地方建筑的兴趣。他曾经积极协助编纂完成了一部十卷册的有关世界各地地方建筑的百科全书。在古老的城市建筑形式(如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受到激增的人口和经济利益驱动的作法的威胁时,他提倡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这些重要的传统建筑。
    2002年克劳斯亲王奖桂冠得主是文化的先锋和引路人。愿此奖和2万5千欧元的奖金能有助于:他们并造福于世界。

克劳斯亲王奖评奖委员会和评奖程序

    2002年克劳斯亲王奖评奖委员会的组成有所变动。5位新的成员代替了1998—1999和2000—2001年两届的4位成员。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克劳斯亲王奖基金会国际咨询董事会的成员。 任期2年并有可能延长至4年。委员会于6月3、4日和7月27、28日在海牙开了碰头会,并在会后将今年桂冠奖名单的建议提交给了基金会的董事会。名单在8月23日的董事会议上得到通过。
    与往年作法相同,基金会与世界各地的专家联系接触以选出2002年克劳斯亲王奖得主。凡是在与‘文化和发展’这个大主题相关领域工作的基金会的‘新朋旧友’都被邀请推荐他们认为合适的候选人。他们也可以对他人提出的候选者进行评价或表示支持。委员会最终在33名候选者中挑出了10位获奖者。评判标准主要是依据候选者的才质的优秀和其工作在较大范围内产生的意义和影响程度。 当然,一些附加因素也在考虑之内,如前些年所颁出的奖项等。

 

吴良镛院士在荣获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授奖仪式上的

答 谢 辞

城市网2002-12-13 15:18

吴良镛院士致答谢辞

     衷心感谢克劳斯亲王文化和发展基金对我的奖励!
    我对基金会所确定的奖励宗旨,为推进世界的文化与发展,特别是鼓励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并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及推进世界艺术家、思想家的交流所作的种种努力,表示赞赏!
    感谢荷兰使馆及其邀请的各位尊敬的来宾,出席今天的盛会!
    荷兰是个具有文化传统的美丽国家,历史名城阿姆斯特丹的特色风光、环形城市的规划实践、须德海堤岸工程,以及伦伯朗、凡高和Vermeer的画、Dudok的建筑等,都是世界闻名。我曾于1955年、1993年二度访问荷兰,第一次见到Dudok,他已年迈70,是我的导师沙理宁的朋友,见到我倍感亲切,待我第二次去时,只能在他设计的Hilversun城市政厅中景仰他的铜像了。至今我仍与荷兰的建筑学者保持学术的交往……
    对于我的国家和人民,我充满炽爱之情。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我出生于国家灾难深重的时代,艰苦的生活促使我去医治战争的创伤,为人民建设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在6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特别是近20多年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其免遭破环;同时,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为建设新文化作出贡献。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时代工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我个人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努力从建筑、社区、城市、甚至区域的角度,探索地方文化,研究重要的风景区及文化地段等的规划设计,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致力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等等。在此过程中,我愈来愈觉得必须在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中,吸取世界文化智慧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精华,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作,我个人有些体会和心得,也只是刚刚开始,再次感谢克劳斯亲王奖对我的肯定与激励,我和我的集体将赓续奋力以赴、并希望继续与同行们包括国外文化艺术界不断交流、学习。
    顺便向克劳斯亲王文化和发展基金会送上一套《吴良镛画集》(Pictorial Notes),以志纪念。
    谢谢各位!

 
顾文选研究员(左)与吴良镛院士(中)在授奖仪式上
 
 
顾文选研究员(左)与姚同珍教授(中)在授奖仪式上
 
 
 
荷兰王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吴良镛院士在荣获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授奖仪式上

提供的有关吴良镛院士的文章

城市网2002-12-13 15:38

吴良镛: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艺术家

作者:查尔斯·克雷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还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吴良镛在中国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吴生于192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此时正是1948年大革命爆发的前夕。1949年,他来到美国继续深造,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他回到中国,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
    在随后的50年中,吴成为影响并激励一代代中国建筑师的精神源泉。他不仅使这些建筑师开始注意起扎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新兴建筑风格和理念,也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美是如此令人赞叹(其设计构造是如此精妙),而两者辨证的结合又如何能够服务于我们当代生活。吴一生都在为此努力,而他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作品更是体现并强调了这种融合。比如他的代表作北京市中心的住宅工程就是在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形式基础上极巧妙的再创造。
    吴教授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从中国园林的设计及其理论到现代运动对中国建筑景观所产生的影响,无一不在他的兴趣之内。他曾经协助国际建筑协会编纂一部十卷册的20世界百科全书。在他编纂的那卷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学识的渊博和涉猎的广泛。因为吴教授杰出的才华和贡献,他获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包括2001年中国建设部颁发的梁思成建筑奖,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化艺术Chevalierd'honneur奖和1996年国际建筑协会建筑教育/ 评论奖。他还在国内外多所大学执教,比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工业大学。而从1983年至今,他一直担任北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
    除此之外,吴教授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其实,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素描本上津津有味地画画。山呀、建筑呀、人呀,都只经他那么几笔就跃然纸上。这还是1981年我们参加古老的丝绸之旅时候的事情了。那次活动是由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组织的从北京出发,穿过西安,横跨新疆进入Hindu Kush边界的喀什米尔。在整个循着历史足迹的旅程中,吴教授始终安详地静坐在那里,手握铅笔,将所有吸引他的东西以最绝妙的方式记录下来:机窗外连绵的群山,蜿蜒河道旁的一片树林,乡村小路上吃力前行的牛车--这些素描都极具美感,手法纯熟,技巧高超。北京、南京还有中国的其他城市,甚至悉尼(澳大利亚)、克里夫兰(俄亥俄州)和卡塞尔(德国)都举办过他的画展。许多专业刊物都曾发表过他的建筑设计,也有不少关于他的作品和观点的书和专题文章。吴教授还与很多知名的专业机构有密切的联系。他曾任国际城市区域规划师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等。
    以吴良镛先生贡献之多,贡献之大,他毫无疑问在今日中国的建筑舞台上占据着耀眼而又独一无二的地位。

 

吴良镛院士获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城市英雄"奖

授奖仪式图片集锦

中国城市网2002-12-13 15:48

吴良镛院士与贺飞烈大使

吴良镛院士与贺飞烈大使
 
 
吴良镛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吴良镛院士(右)与北京城市规划院朱嘉广院长(中)
 
 
周干峙院士与出席仪式的嘉宾
 
 
周干峙院士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
 
 
顾文选研究员与贺飞烈大使
 
 
贺飞烈大使
 
 
顾文选研究员与邹德慈教授(左)
 
 
顾文选研究员(右)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
 
 
 
中国建筑学会宋春华理事长(中)唐仪清副秘书长(右)
 
 
顾文选研究员(右)赵炳时教授(中)朱嘉广建筑师(左)
 
 
授奖仪式现场(1)
 
 
授奖仪式现场(2)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