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中部崛起要“各奔前程”
中城网2008-03-14 12:40:03
中部崛起要“各奔前程”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学教授 周一星
周一星教授认为:
1、中部崛起不是形成一个高峰,而是形成诸多个高峰,是群峰竞起,但是它们的高度也许是不一样的。
2、在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部诸省都要寻找各自的沿海经济核心区作为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才能有出路。
3、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中部各省的主要联系方向是不同的,它们各自参与的中国的经济联系的子系统是不同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应该高于和多于相互竞争。
中部崛起现在是一个专用名词了,“各奔前程”是什么意思?我讲完以后大家就知道了。我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区划看中部地区;第二部分,讲一讲什么叫作“各奔前程”;第三部分,我想以武汉为例,讲一个武汉的战略。
第一部分 从经济区划看中部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资源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都是非常大的。我把中国的国情概括为:人多,地大,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一面靠海,区域差异巨大。这是我国区别于世界上所有其他大国的一个特殊的国情。我把“一面靠海”放在中国的特殊国情里边,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大国很不一样的一个特点,它的含义对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深刻的。
区分不同的经济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我想从我们国家前后几个重要的经济区划来看一看中部地区。
所谓区域的划分,也就是区划,无非是两种类型:一种叫均质区,一种叫枢纽区。均质区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具有同质性特征的一种地域划分,比如说土壤类型区、气候类型区,像我们的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划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质区。第二种叫枢纽区,枢纽区是由一个或者是多个中心以及与中心有动态联系的一个外围的空间共同组成的一个地域,根据动态联系的范围来确定区域的边界。比如说我们的综合经济区,城市经济区,这种区域划分属于枢纽区。当然有少数的区域可以把两者的特点结合起来,既有均质区的特点,又有枢纽区的特点。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政府长期使用的是六大行政经济区,现在我国统计年鉴上省域的排序就是按照这个次序来排的。在1958年-1961年,曾经一度分出了一个华中区,变成了七大经济区。华中区就是河南、湖北、湖南,但是这个的时间很短暂,很快又恢复为六大经济区。长期以来,我们也叫作六大经济协作区,这种六大协作区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现在我们所说的中部地区,可以说在这六大经济协作区里边分属于华北、中南、华东三个经济协作区。山西在华北,河南、湖北、湖南在中南,安徽在华东。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地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改革开放的初期,实行沿海发展战略。到了“十五计划”,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因为沿海开放战略实施以后,地区差距有所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十五计划”里面就提出来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当中,把东部的广西和中部的内蒙划到西部去了,余下的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西、安徽六个省就成了新的中部地区,现在我们说的中部地区就是六个省。2004年,“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这以后,全国各地就只有中部六省没有被提到了,因此社会上就有了中部塌陷之说。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中部地区,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就我的理解,然后就有了十届人大会议提出的中部崛起,我想从经济区划来说,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1995年“九五”计划提出七大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定性为综合经济区,其中有一个中部五省经济区。除了山西以外的,我们现在所讲的五个省都在中部五省经济区。我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部五省经济区是不是一个经济区?我在这里不作评论,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来讨论的。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十一五”规划设想了四大经济版块和八个经济区的区域划分方案。这四大经济版块延续了东中西的划分,又考虑到东北的相对完整性,属于经济的类型区,把中国划分成四个版块,东中西然后还有东北。值得注意的是,东部的辽宁已经被划到东北版块里面去了,陕西从原来的西部地区划到中部版块里面来了,广西划到了西部版块里边。在原来的东中西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增加了一个东北版块。但总的来说,是延续了过去东中西的划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东北版块,一共是四个经济版块。然后在四个经济版块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八个经济区。八个经济区是第二层级的综合经济区。在东部版块里面分成了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三个经济区。在中部版块里面分出了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两个综合经济区。然后在西部版块里面分出了大西南和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值得注意的是,陕西被划到了中部版块里面的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另外还有一个大的变化是西藏被划到了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而不是在原来的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对此,我的理解是因为青藏铁路修通以后,西藏和青海的联系可能会更多,它和四川的联系相对来说反而会显得不够方便。他们在这个报告里面对八个经济区主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的产业都作了一定的说明,我们在这里主要来看一下和中部地区有关的。其中涉及到两个经济区:一个是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它们要继续发挥能源原材料优势,建成最大的煤炭开发和深加工基地,天然气、水能开发基地,钢铁、有色冶金、奶业基地,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是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这四个省的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报告提出来要把它们建设成以水稻、棉花为主的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钢铁、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建设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同样地,我在这里也提出一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所谓中部六省的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它们是综合经济区吗?综合经济区是一种枢纽区,我们现在在这里说的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是经济区吗?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们更像是类型区,而不是综合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很多的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区划作过很多研究,这些区划的方案包括我们前面所讲的,我想他们主要是从内向型经济联系出发,凭经验或者凭理论判断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到外向型联系,也很少建立在实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和我的一个博士生也作过一个经济区的研究,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用实证的方法,兼顾对内对外两种经济联系,探讨开放条件下中国跨省区的城市经济区的组织。这种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或者是以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一种枢纽区。核心、腹地、经济联系、联系通道是我们划分这个城市经济区构成的四大要素。同时我们还遵循了这五个原则:一个就是中心城市原则,一级区是以若干个都市区组成的城市密集区为中心的,二级区是以高等级城市或者都市区为中心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联系方向原则,我们要寻找现实中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看不同的区域是往哪个方向实现它的经济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认为门户区位是对内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的接点,在区域划分当中,在联系方向里边,我们特别重视门户区位的判断;第三个原则是腹地原则,要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腹地分析;第四个原则是可达性原则,就是它有直接的交通联系;第五个原则是过度界限的原则。我们的这种区划是认识型的经济区划,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学者是去认识这个世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的任务,所以它允许城市经济区一定程度地重叠、交错。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这里省去中间所有的分析过程,我们直接地来看一下我们的结论。
我们把全国分成了3个一级经济区:
一个是北方区。它的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核心区京津唐,紧密腹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中段的四盟三市,另外比它的联系强度要低一点的有一个次紧密腹地,那就是辽宁、吉林、宁夏、甘肃、青海、内蒙的中段的三盟一市,阿拉散,还有比它再弱一点的竞争腹地,就是山东、河南、陕西。所谓竞争腹地就是说有另外的核心区也对它有吸引,它们是方向比较多的。然后有边缘腹地,就是虽然有联系但是离得过远,主要是朝着北京、天津来联系的,但是它们的强度有减少了,一个是新疆,一个是黑龙江。
第二个一级区是东中区。它的中心城市是上海、南京、杭州,核心区是长江三角洲,紧密腹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次紧密腹地湖北。竞争腹地比较大,有山东、河南、陕西的南部、江西、四川、重庆、贵州、福建,边缘腹地湖南。
第三个一级经济区是南方区。中心城市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核心区珠江三角洲,紧密腹地是广东、湖南、广西,次紧密腹地是海南、云南,竞争腹地是贵州、江西、四川、重庆、福建,边缘腹地是湖北。可以说,我们的各种分析,各个侧面的分析都反映了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当中所处的支配地位。我们当前的经济结构和过去改革开放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一级城市经济区,我们是围绕着三个核心区来组织的,是三个横贯东中西的城市经济区。其中和中部有关的,山西属于以京津唐为核心的北方区,安徽属于以长三角为核心的东中区,河南属于北方区和东中区的过渡带,湖北、湖南、江西属于东中区和南方区的过渡带。过渡带就是说两个一级经济区都有重叠的地方。当前从国家一级高层次来看中国,是这么一个经济联系的格局。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个二级城市经济区,我们分成了11个二级城市经济区。华北是原来的一级经济区里边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紧密联系区。华东是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原来的紧密联系区。华南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紧密联系区。除了这三个以外,还有其他的几个。一个是东北,过去历来是第一经济区,在我们这个区划里边它已经降格为二级经济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组成一个西南二级经济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组成一个西北二级经济区,新疆单独是一个二级经济区,西藏单独是一个二级区,山东单独是一个二级区,福建单独是一个二级经济区,湖北单独是一个二级经济区。我们主要是从经济中心和经济联系的角度,认为目前是这个样子的。这11个二级区是在一级区背景下的二级子系统,其中山西属于华北二级区,河南的大部分属于华北二级区,由于湖北的特殊性,湖北加上河南的南部单独成为一个二级区,这在过去的所有区划里面是没有这么做的。安徽和江西北部属于华东二级区,湖南和江西的南部属于华南二级区,也就是说,中部六省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组合经济联系方向。
第二部分 中部崛起要“各奔前程”
前面我们通过回顾了以往的一些经济区划,来看一看中部地区是怎么个概念。下面就回到了我们的主题,我在这里想讲几个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展开了。
第一个观点,中部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国家有了沿海发展战略、开发西部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后,平衡全国关系的一种对策。和沿海发展战略不一样,它的实际的政策优惠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小。
第二个观点,中部地区已经不是一个以谁为中心的共同的利益集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像华中经济区这一类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难以想象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么大的中南地区可以组成一个经济区,现在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说它们不是一个统一的利益集团。在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部诸省都要寻找各自的出海沿海经济核心区作为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才能有出路。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说在我们国家这么一种特殊的国情下面,中国的经济要走入世界经济体系,沿海地区有它独特的优势条件,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靠海,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它的开发、开放受到了限制,约束比较多,它们的发展应该怎么办?应该挂上沿海的发展的龙头,通过这个龙头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另外,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联系发展得非常快,可以说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了。我们的对外经济的联系极大地拉动了国内内部的经济联系。现在总的来说,除了东北是以南北向联系为主的之外,东中西主要是中西之间的联系,这和我们过去的北煤南运、南煤北运的这种南北向的联系已经不一样了。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外向型经济联系极大地拉动了我们国内的经济联系的一个结果。因此,在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它的发展战略里面应该挂上一个沿海的发展龙头和沿海的经济核心区,我认为中部地区应该是采取这样的一种策略。那么在这个主要寻找自己经济联系方向的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山西是京津的传统腹地,这个不会有太多的争议,今后随着胶济交通走廊的西延(现在从济南到邯郸的铁路已经修通了,我们还在建议继续往西走),山西的一部分会和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密切经济联系。安徽历来是趋向于长三角的,这个是没有争议的。湖南以前和长三角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或者说以前通过长江流域和上海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通过我们经济联系的分析,它现在和珠三角的联系是更为紧密的。但是我觉得湖南省内不同的区域可能还要细致地分析,可能还是有不同的。可能很大一部分和珠三角联系很紧密,有一部分和武汉联系很紧密,可能有一部分还是和长三角有密切的联系。江西以前也是以长三角联系为主的,目前我们认为它的北部是以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联系为主,南部是以与珠三角联系为主,而江西自己的战略是对接长、珠、闽,我个人认为这个计划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海峡两岸实现正常三通以后,福建这个二级区的范围将会扩展,首先会扩展到江西,现在福建和几个沿海经济核心区相比稍微逊色一点,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两岸三通没有解决,江西本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东中区和南方区影响的一个交错带,所以他们提出对接长、珠、闽,我本人认为是对的。河南比较尴尬,我也是一直主张河南要联系多元化,因为河南的区位条件和湖北有一点类似,但是它的条件和湖北比,还是有一点不同。一个是陆路的中心,而武汉还有长江水运的功能在里边,还是有一点不同。那么应该分别不同的情况,加强与京津,与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的联系。应该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向,应该采取多元化。湖北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二级区的理由是什么呢?湖北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武汉,目前在中部地区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中心城市能够和武汉相比。在内向型联系和外向型联系里边,湖北和三个核心区的联系都比较方便,但是又都比较松散。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湖北的外贸货物是可以经武汉口岸直接入海的,这个特点是中部地区其他的省区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把湖北作为一个特殊的情况,和山东、福建一样,作为一个省,单独作为一个二级经济区。我们建议湖北主要的对外经济联系方向还是应该取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同时兼顾珠三角和京津冀。
第三个观点,中部崛起不是形成一个高峰,而是形成诸多个高峰,是群峰竞起。像有一定竞争关系的包括武汉、长株潭、昌九、晋中、中原、皖江等,我想它们都可以是中部崛起里面的一个高峰,但是它们的高度也许是不一样的。
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它们的主要联系方向是不同的,它们各自参与的中国的经济联系的子系统是不同的。因此,我觉得你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应该高于和多于相互竞争,这是我今天讲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各奔前程”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部分 面向世界的武汉成“弓”战略
去年我在武汉做武汉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个叫作面向世界的武汉成“弓”战略。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这主要是从战略依据上来讲的。
第一个依据,武汉的宏观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亟待转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沿海城市的崛起,武汉在中国的地位是在不断下降的。在我们的分析里面,1997年武汉的城市中心性是列香港以外的第六位。按照GDP总量来计,2003年武汉居第13位,按人均GDP来计武汉居第29位,特别是武汉的水运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
第二个依据,武汉的区位优势犹在,需要转化为经济优势。武汉北距北京、天津,南距广州、香港,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它们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相等的。它和中国沿海的六个发达地区(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长三角、福建沿海和珠三角)之间的联系都非常地近便,具有一种很特殊的居中区位。这种居中区位到了今天有它新的意义,应该把这种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武汉的位置正好处于我们今天大陆的经济重心。如果从全国的产出来计算经济重心的话,这个经济中心离哪个大城市最近?离武汉是最近的。
第三个依据,武汉在我们城市体系和经济格局里边的地位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的分析里边,武汉是作为一个二级经济区,作为两个一级经济区的交错地带。那么我们这个所谓武汉的成“弓”战略,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中国比作是一张蓄势待发,全面走向世界的“弓”,那么武汉的经济重心地位和它的心脏的位置相当于这张弓的拔箭点,“弓”的两端分别是当今中国南北的两个发展级——珠三角和京津唐。“弓”背相当于串联了我国最发达的城镇密集区的沿海地带,这支箭就相当于长江经济带,“弓”背的中点相当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是这么一种空间关系。
这个战略的具体内容是四个要点:
第一,做实都市区。武汉是我国很早的没有乡县的市,它在行政上是做大了,但是还不强,要增强自身的实力,首先是要继续增强组成的经济实力。其次,要以组成为核心,利用积聚和扩散两种力量,带动市域经济,促进近郊远郊的经济发展,形成实力强大的都市区。现在提出来武汉的“8+1”战略,在我看来,武汉首先应该加强它的市域经济。武汉的实际情况是中心城市很强,一到郊区,一下子就衰落下来了,然后到了外围,又崛起来了。这首先是它自己的市域没有做强,你要去带动周围的8个市,我认为它似乎现在的实力还不够,所以我们希望它能首先做实都市区,把市域的经济能够很好地发展起来,做强起来。
第二,借力于南北。武汉现在的主要经济流是南北向的,因此和京津唐、和珠三角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是尤其重要的。借力于南北,也就是借力于京津唐和珠三角,也可以说是借力于两种体制。借力于沟通南北,融合到承东启西里边来。
第三,发力于西部。武汉扩大腹地的潜力应该主要是西边。尤其是重庆、四川、湖南的一部分、贵州、陕南、豫南的中西部地区,要吸引它们的经济流到武汉来中转。就是要在扩大西部腹地上下功夫,与腹地建立起方便的联系通道。我认为,城市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腹地的竞争。这个成“弓“战略的要领就是要发力于西部,到西部去扩大你的战略,扩大你的腹地。
第四,目标在东方。武汉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应该选择向东,要对接长三角,走向太平洋,面向全世界。
最后,我们也提了一些战略措施,就是实现这个成“弓”战略需要做哪些事情。从宏观上来说,首先是要建立我国的东中西的区位协调平台,这个平台相当于长江流域的区域协调平台,应该是贯穿东中西的。第二个建议,应该尽快打通以武汉为中点的沿江铁路和公路干线。武汉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武汉和北京、广州、香港的距离是1400-1500公里,坐火车的话大概10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它到上海的距离不过是800公里,但是坐火车的时间是17个小时,它和上海之间没有直达的铁路线,和重庆之间也没有直达的铁路线。过去武汉之所以成为东方芝加哥,九省通衢,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长江航运。但是自从长江航运衰落以后,东西向的陆上交通线始终没有能够打通,我认为这是武汉地位衰落的很重要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加快打通以武汉为中点的沿江铁路和公路干线。其实沿江铁路就是从九江到崇明几十公里的距离没有通上,其他区段都已经有联系了。第三个建议,应该抓住机遇,建设武汉航空枢纽港。第四个建议是建设武汉航运中心,上下游合作来重振黄金水道。我觉得过去中国一直是沉醉于长江航道相当于11条铁路干线,所以不重视长江沿线的铁路的修建,这是导致我们东西向沿着长江这条交通走廊没有形成一个大运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武汉的长江航运还是很有意义的,还是很有作用的,其实这里还不单单是经济上的作用,很大一个程度还有军事上的作用。最后,应该完善武汉和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做强紧密腹地和它紧密联系的区域。在武汉我们提出了七个战略,这是其中的一个,是宏观战略。至于中部地区的其他省区的其他城市,我个人的看法是道理是一样的,道路是不同的。你们要去着力于分析你们的经济联系方向,你们的人流、货流、资金流是从哪儿来的,往哪儿去的,要把这个弄清楚,这是我的一个主导的思想。
(以上内容为周一星教授2005年10月22日在湖南省常德市举办的“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上的发言,中国城市网总编室姚敏根据录音整理)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