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西文化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的规划战略
中城网2008-03-14 12:51:10
编者按:2005年6月15日,美国龙安集团在北京市朝阳区鹏润大厦举行《十年规划中国情》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应邀到会的演讲嘉宾有:全国政协港澳台部部长张伟超,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饶及人,美国花旗银行中国首席代表杨凯,香港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中国设计大师、深圳市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总裁陈世民,广州南方城市研究院院长周勇,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唐军,华远地产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志强,上海中房置业董事长桂国杰,宁波市交通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忠勇,中华建筑金石奖活动委员会执行长曾德贤,中城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建南,霍英东基金会秘书长何建立,美国规划学会前会长Sam Casella。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们就中国规划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从中西文化看21世纪中国城市的规划战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饶及人
中国在21世纪,通过规划手法,如何从大国成为强国?我建议采用两种方式,一个是中西合璧的多元化规划战略,另一个是符合“与时俱进”的应变规划战略。
我演讲的题目是《从中西文化看21世纪中国城市的规划战略》,目的是希望在21世纪,中国如何能够利用规划,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我这里提出来一种精神、二个战略、三大主张、四个观点。在21世纪里,在这个网络的时代里,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物质时代里,在社会的快速发展里,我们作为建筑师、规划师,是必须有社会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心和专业的道德意识。所以有两个政策我提出来,一个是中西合璧的多元化规划战略,另一个是符合“与时俱进”的应变规划战略,这是我建议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应该采取的两个战略。
当我在成长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西方的资金加上海外的华人,包括台湾的人才,中国的资源,是21世纪中国成功之路。这到底是一个迷还是一个可能会实现的预言?1993年,当我在朱熔基总理推荐下到中国来的时候,他对我有三个期望,希望我为中国引进最新的西方规划理论和哲学,为中国政府培养一流的规划人才,适当为中国留下好的规划作品。我发明了一个 “香蕉” 加“橘子”的理论,因为我是一个“香蕉”,又是一个“橘子”。“香蕉”就是外黄内白,我是一个美籍华人;“橘子”外面黄的里面也是黄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然而我提出这个口号,是做规划要先能够融入当地,才能够透彻了解情况。但是我还是坚持美国的做法,工作的时候专心,游玩的时候尽兴。最后我总结出来,是做人随和,但是有自己的个性。
我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划设计理论,但是它必须有两个基础,第一个必须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二个“以人为本”,应该是“以民为本”,以最终的使用者为本,而非以开发商和行政官员的意愿为本。
规划必须考虑四个元素:人性空间,平衡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符合当前施政政府的市政方针,而且对所有的老百姓公平与公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规划,完美的规划是乌托邦的规划,“会谈协调”(mitigation)是西方规划界的一个专有名词。
不同于建筑师,规划师必须能够处理社会与经济关系,他必须关心社会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是一项包含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工作,这项工作从人们的愿望出发,寻求合理的方案来尽可能高效而公平地分配公共财产和服务,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现代规划师在他们的工作中,或多或少表现为一名远见家、技师、行政官员、政治家和社区的活跃主义者。其工作的目的就是寻找各种途径,使城市的经营能高效发展,同时避免人与环境受到损害,并平衡各种不同的需求。
一个现代规划师,在任何报告前,必须要做的是对任何一个地区的详细报告,该报告基于他们对地区的详细调研,非常清晰地阐明他们对地区进行规划的必要性,然后规划师会努力探求理解该地区发生变化的因素,并找到地区发展的机遇以及各种限制发展的因素。规划师也要努力区分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团体与其利益所在,并与他们一起工作,以便提出对该地区的未来发展的战略远见,包括各种交流会谈和妥协。这个工作的过程就是产生一个符合实际并可操作的规划,这个规划经过法律加以确认,就能够成为将来的远景蓝图,转变成物质形态能力,使它的成果更能被该地区所有的利益团体接受。
一个规划如果成功,必须充分重视考虑财政上的可行性、经济效率、公共财政以及社会公平方面的影响,这个规划实施时才能被各级政府机构和其他公众传媒重视,这个规划过程必须始终是透明开放的,应该自始至终接受公众的审查。随着我们城市中心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规划过程也变得越来越至关紧要,所以公众的利益追求多元化,表现得越来越活跃。很幸运,城市规划师目前使用了新的电脑软件、像GIS和MS EXCEL,以及人口普查数据和房地产数据在线等新技术,收集信息非常简捷也更加有效、如此也就能接受新的挑战。我们新的工具有两个,是工程师,规划师必须了解的:一个是GIS,地理数据库,第二就是目前所有外商的销售价格体系。
美国的规划和中国的不一样,中国基本上面都有设计规划局,规划过程是由上而下,纽约基本上是由下而上。在纽约有很清楚的四大规划原则,这是我整理出来的。一是提升全体居民的居住环境,二是城市是有秩序有效地综合发展,第三是创造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第四保持稳定的城市用地价格跟价值。
不仅是国家,城市也是彼此之间在竞争的。2004年城市的竞争力是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天津、南京、苏州,但2004年城市成长的竞争力又是上海、苏州、深圳、北京、香港、台北、广州、青岛、东莞、杭州。
地球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的资源也是如此。中国目前是城市建设的青少年期,它在摸索在变化,所以设计做得好不如概念讲得好,概念讲得好不如媒体关系处理得好。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今天的合适规划,没有远见的规划,我们今天的成长,今天的建设,今天的繁荣昌盛可能就是建立在子孙后代的生活安定上。我这里特别提出来是安定,而不是繁荣。由于规划不尽力,在国家建设中,往往最大的浪费是城市建设的浪费,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中国人喜欢讲“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术”。为了让规划能够赶上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从事规划的人,我认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中外,最重要的要言之有理。
30年前西方世界还不能接受针灸以及草药,但是30年后当西方世界已经有风水这个专业用语时,为什么中国高等学府不能开课研究勘舆,以及传统易经的规划理论?为什么规划不能有中派、西派的哲学?噪音、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就像人体发烧、发炎、长了肿瘤,用西式的医药、动手术可能会更快地解决问题,但是对于环境的保护,环境的营造,可能中医的调养、调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建筑跟规划的关系又不一样。在发达国家中,它的规划分工非常地细,有总体规划,社区规划,交通规划,人口研究规划,总体经济研究规划,房地产金融体制等。但是目前在中国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几乎只见到主体布局规划,缺乏其他的专业规划。
建筑跟规划不一样,建筑是美学,建筑又是一门艺术,它有时髦性、时代性。它结合了美学、力学,材料、科技、功能、形式与空间。世界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建筑作品,当初方案提出来后,75%的当地建筑师联名要求政府修改这个外来方案,目前建好了,有80%的当地建筑师认为是一个伟大的设计,这就是我们全世界有名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所以贝聿铭在1992年的时候告诉我一个金玉良言“选客户不要选项目”,因为一个客户支持一个设计理论是相当重要的。他说如果卢浮宫当初密特朗总统随便叫他修改,这个设计就没有办法完成。所以我个人觉得,当世界知道中国已经富强起来的时候,为什么中国不能适当地显示一下,如果有一些项目引进了新概念、新材料、新的空间、新的创意,为什么非要排斥它?这包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馆,包括中央电视台。
中国其实在城市规划上面已经走得非常好了,自从1989年12月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它的地位仅次于宪法,而且在1990年4月1号实施到现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基本建设已经形成体系。中国的城市基本建设非常地清楚,而且也在建设部的所有的框架之下,有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而且中国的住宅市场从1996年开始快速发展,原因是因为中国在1949年到1992年间,除了员工住宅区外没有盖太多房子,但人口却从4亿增加到10亿。中国房地产的发展都是双位数字发展,因为它的需求量非常大,2004年比2003年成长28.1%,而且目前中国的开发量为5亿万平方米/年。按照对房市的了解,中国建设部承认房地产市场对发展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是中国有汉满蒙回藏等56个民族。建筑师一词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自古以来只有宫廷工匠,而没有建筑师,但是中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多元化民族。
中国是否应该再以一本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或是清代雍正十二年(AD 1734),由工部所公布的《工程作法》,再主宰未来中国300年的建筑?
什么是适合中国的主流设计?什么是适合中国人的规划?城市规划在于营造城市形象,给老百姓更高的生活品质,但是城市建设不能全是规划。中国的城市规划,尤其要避免美国的泛小城市化。中国那么大的国家,连太阳出来以及下山的时间都不相同时,是否应该以一个区域来作规划?目前规划官员开会讨论太多、研究工作做得太少,让这些忙忙碌碌的人主宰中国规划的政策规定,实在是要求太多了。中国要让全世界所有国家承认它是市场经济,但是到底什么是市场经济,是否在供求关系上行政上干预少才是?是否让老百姓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领导在城市土地规划上有决定权?是否应该给居住者有发言权,让他们参与规划,而不是纸上画画,壁上挂挂,还不如领导的一句话?我认为目前北京的规划是否皇气官气太重,领导意识干预太多?是否小胡同、大街块,大家必须开车,绕着大圈转?北京的长期规划发展,古都应该以内涵去取胜,它应该是经济、文化、政治与艺术的中心。人们生活在古都是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在理论上,北京的规划必须代表中国,也应该带领全国。京津塘必须一体化,将北京、天津、塘沽作为一个区域来规划。如何适用这个规划达到和谐社会,如何利用这个规划达到节水、节地、节能?其实在美国已经提出来一个很成长的作法: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就是一个有平衡的计划,一个可生活的城市,像阴阳一样,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绿色建筑也不是光种花、种草、种树,再生能源、再生材料,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中水的使用,清洁卫生的环境,这些是绿色建筑的基本条件,而且我认为要达到环保,中国政府必须将环保作为考察官员的硬指标,否则环保在中国只是一句空话。乔灌花草是元素,是广场中要有的元素,还有供老百姓乘凉、休闲观赏、作息的功能,广场最后要中看又要中用。纽约市有一个广场,这张照片上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就是希望老百姓在这里可以散步,也可以坐在这里休息。一个好的广场是一个树阴的广场,是一个老百姓使用,让老百姓驻留的广场。在美国提出来最新的规划理论叫“明智成长”,它有6个非常量化的质量:
1、可步行,有综合使用的社区。
2、有着行人尺度的开发与空间。
3、有当地文化历史特色的场所。
4、有着多元性、不同层次的居民,新老合居,并能发展长期的友谊。
5、有着方便的交通选择。
6、鼓励老百姓参与规划。
而且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面,也有很确切的做法。有完善的土地管理条款,有市政配套融资规定,利用土地开发条款,利用税收费用及私人公家合伙制度,利用一个城市成长界限保护农田与开放空间,最后达到刺激城市中心的投资。
良好的城市规划必须有以下的特色:第一适合不同人群的住宅,第二有着完整不同类别的使用,第三有完整的街道系统,第四有良好的开放空间,第五有良好的交通导向和可以使用的绿地。
规划有三大属性,法律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性和人的尺度性。而对城镇变化必须表现出科学发展观。
我提出在中国做规划有一个做法,叫做“四因二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山而起,因水而回,回应历史,呼应未来,把规划当成特色做出来。
做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城市形象,一个做总体规划的规划师,必须要有建筑背景和建筑专业训练,但是规划也不一定是建筑的延伸,而且在规划里面可以透过信封的封套手法来确定建筑的形态。
世界上有四类建筑物都是为了遮蔽天气:遮雨棚,一般的人都会做;房屋,一般的工匠会做;建筑物,一般的建筑师会做;但是要达到一个建筑学作品,能够影响建筑的趋势,却是非常难作到的。龙安对设计师有12个要求,要有良好的品味,设计潜在,业务经验,空间关系,材料选择,器械处理,色彩分析,技术分析,比例拿捏,尺度衡量,密度控制跟气氛掌握。我们做过的业绩,75%是老回头客,设计有超过万公顷的城市,830万的住宅,390万的公建,而且2001年到2004年产值平均成长1.5%,我们在2004年被评为中国20大有影响的设计师事务所,我们认为我们的客户应该有实力,包括政治与经济,应该有品位,最后能够拍板。我认为到2015年规划师、建筑师是中国最能够输出的脑力行业,尤其是能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因为到时候,中国城市的规划师、设计师的实战经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比拟。所以希望我们能够成功。
(中国城市网总编室姚敏根据录音整理,摄影:姚敏)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