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陈家记:让宜居城市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中城网2008-03-17 12:16:58

 

新华社北京2008年3月16日专电(人大代表议政录)

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让“宜居城市”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清远市委书记 陈家记

    新华社北京2008年3月16日专电(记者韩洁、郑天虹)创建宜居城市是每一个城市的梦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16日在京透露,清远市将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研究编制我国第一部地方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05年1月,"宜居城市"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国务院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将"宜居城市"列入北京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标志着"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标识城市质量状态和理想境界的新的城市科学概念正式诞生。

2007年上半年,建设部一项名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科研成果向社会正式公布,为我国判别"宜居城市"提供了可依据的导向性标准。

陈家记说,根据这一标准,2007年9月清远市率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报告》,并通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机构专家的评审验收,明确了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三大目标定位: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

清远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是粤北山区的接合部,也是广东通向内陆省份市场的一个"经济走廊",全市有1.92万平方公里,超过广东省面积的10%,人口达到390万。

陈家记说,即将启动编制的《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勾画了清远市未来5到10年城市建设的蓝图,对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结构重新进行了梳理。

依托现有资源与环境优势,清远市提出要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调整招商引资思路,由原来招商引资"来者不拒"转变到有选择的招商引资,投资者到清远来要符合清远的工业布局,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源。

陈家记指出,清远还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各种自然资源向规模生产集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我们设想,清远不仅是珠三角、港澳的后花园,也要成为他们的‘菜篮子’"。这个规划还涉及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

来源地址1: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17/content_7803757.htm

来源地址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17/content_7803757.htm

 

 

《工人日报》2008年3月18日报道

 

清远市将研究编制我国首部《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本报讯(记者丁国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市委书记陈家记3月15日在北京表示,清远市将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研究编制我国第一部《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陈家记介绍说,2005年1月国务院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宜居城市”新概念,2007年4月19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9月清远市率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报告》,并通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机构专家的评审验收,明确了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三大目标定位: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

 陈家记说,研究编制《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是要在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发展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经验,为清远市委、市政府未来5~10年建设“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提供具体可实施的行动方案及长远战略思路,为清远将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奠定良好基础,造福子孙后代。


    清远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交汇地带,南距广州白云机场四十多分钟车程,版图面积19015平方公里,人口390万,是广东省版图面积最大、经济增长最快(2007年生产总值增长20%)、生态环境最好的地级城市。


    清远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四年位居广东省各城市之首,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去年一二级空气质量天数360多天,流经城区的城市母亲河——北江,水质常年一二级,大部分河段河水可以直接饮用,真正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据了解,即将启动研编的《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1、城市空间布局创新规划。规划区域:清远市区。在广东省规划院5年前所做的清远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以宜居城市为目标,结合清远发展的新要求,对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包含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两江三湖、水系梳理、生态保障、标志景观等,为清远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景美”的宜居城市新目标提供具体可实施的科学实践依据。


    2、“湖城”两江三湖水系与景观规划。规划区域:清远市区两江三湖景观影响区。两江三湖水系与景观规划,以打造清远“东方日内瓦”湖城景观品牌为目标,为清远近期(五年左右)成为全国会议中心城市并最终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奠定宏观地理景观基础。通过水系梳理,使两江三湖“双环”沟通,形成清远城区水上景观通廊,同时在北江沙洲构建清远市的标志建筑或景观,架构清远大山水、大景观的恢宏气象。


    3、绿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规划区域:清远市区,兼顾市域。建设绿色经济强市,是清远永葆“宜居城市”美誉的经济保障,包括产业选择、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此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以促进清远市旅游休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使清远市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南休闲之都”。

来源地址:http://www.grrb.com.cn/template/10002/file.jsp?cid=16&aid=304257

 

 

 

《中国建设报》2008年3月20日报道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同日转载

 

 

广东清远将宜居标准编入城市规划

 

 

据了解,广东省清远市将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研究编制我国第一部地方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05年1月,“宜居城市”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国务院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将“宜居城市”列入北京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标志着“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标识城市质量状态和理想境界的新的城市科学概念正式诞生。

  2007年上半年,建设部一项名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科研成果向社会正式公布,为我国判别“宜居城市”提供了可依据的导向性标准。

  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介绍,根据这一标准,2007年9月清远市率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报告》,明确了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三大目标定位: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据了解即将启动编制的《清远市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勾画了清远市未来5到10年城市建设的蓝图,对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结构重新进行了梳理。

  依托现有资源与环境优势,清远市提出要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投资者到清远来要符合清远的工业布局,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源。

  陈家记指出,清远还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各种自然资源向规模生产集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我们设想,清远不仅是珠三角、港澳的后花园,也要成为他们的‘菜篮子’”。这个规划还涉及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斯小星

来源地址1:http://www.chinajsb.cn/gb/content/2008-03/20/content_238083.htm

来源地址2:http://www.cin.gov.cn/gh/hydt/200803/t20080321_147236.htm

 

 

 

《广东省清远市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报告》通过验收

 

    CCN中国城市网2007年9月16日北京电 2007年9月13日,《广东省清远市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报告》在京通过验收。

    成果验收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秘书长金星主持。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按姓氏笔划为序):

    任致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主任委员

    邬翊光 北京师范大学城乡规划研究所教授,博导

    陈宗兴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西北大学原校长,陕西原副省长,教授,博导

    顾文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助理,研究员

           国家建设部2006年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

    翟宝辉 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因故未到会的专家组成员通过书面表达了评审意见。

    课题组主持人罗亚蒙,研究组长甄峰,清远市副市长石芳飞,清远市建设局局长龙伙灵、副局长李春波、房产科长钟华山参加了会议。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广东省清远市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组

 

    主  持  人:

    罗亚蒙 中国城市网www.chinacsw.com总编辑,研究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

            国家建设部2006年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

    研究组组长:

    甄 峰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

           国家建设部2006年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研究组成员:

    郑  俊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

    罗绍荣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

    杨  梅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

    郑泽爽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

    傅幸之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

    姜煜华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本科

    魏婷婷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本科

    专家评审组(按姓氏笔划为序):

    任致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主任委员

    邬翊光 北京师范大学城乡规划研究所教授,博导

    陈宗兴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西北大学原校长,陕西原副省长,教授,博导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鸿雁 南京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

    张  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居环境中心副主任,教授

    顾文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助理,研究员

           国家建设部2006年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

    顾朝林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

    曹小曙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

    温春阳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普  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高级规划师

    翟宝辉 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工  作  组:

    金  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秘书长

    潘艳春 中国城市网秘书处主任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