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陈世民: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三个突出的问题

中城网2008-03-21 11:44:26

 

 

 
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问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设计大师     陈世民

    无论规划师还是设计师,都是在城市化的运动中间尽自己的责任。因为现在居住改变中国,居住改变城市,我们的住宅是城市形成的一个基础,我们的公建是城市中间的亮点。现在我觉得在我们的城市化运动中间,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这方面,有三个很突出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要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概念。我认为,中国要现代化,建筑要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不是全盘的西化,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们急需要寻找符合中国这种节约型社会和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和规划模式,这是需要寻求的一个理念。现在我发现,我们各行各业都在谈城市建设,都在谈住宅的开发,但是我们缺乏一个统一的理念,究竟应该怎么样?现在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重新来讨论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中国的住宅发展历史上,对实用、经济、美观进行过三次讨论。5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用这个讨论纠正了片面节约的偏向;60年代我们的讨论克服了大跃进所造成的盲目浮夸的风气,在今天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很好地正本清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中国的城市建设和住宅的开发?实用、经济、美观不是简单的实用、经济、美观,它应该注入新的内涵。我觉得现在应该讲环境、空间、文化和效益,这应该是我们现在要强调的一个设计的理念。

    第二个我觉得现在急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的特色问题。我们的住宅产品已经从最早期的模仿外国或者完全引进外国居住文化发展到了1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研究这个产品要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了?产品如何更新换代的问题了?现在我们的手机,汽车换代得那么快,衣服换代得那么快,那么我们住宅怎么换代?怎么从卖点、概念上面跨到更新换代?我认为,中国的住宅产品经历了五代的发展。第一代我称为经济节约型,既讲经济节约,也讲节约,是一个因陋就简的产品。我们在座的很多上年纪的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很多家住在一起共用厨房、厕所。第二代我认为叫实用经济型,就是我们纠正了这个偏向,纠正了之后强调独门独户,强调经济实用。实用经济型,实用是在第一位的。在我们的住宅发展实行双轨制之后,全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双轨制推动了住宅行业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类型,我把它们称为第三代,叫发展转变型。而现在我们推行的第四代,我认为叫舒适景观型。一边讲舒适,一边讲景观,但是强调舒适和景观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对资源的综合的利用,忽视了对土地的使用,忽视了人们居住的个性,扼制了个性化。千篇一律的房型,只讲究舒适,只讲究景观,为了景观不惜一切地美化内外空间,我认为这种产品到现在已经要淘汰和更新了。我认为应该发展第五代产品,所以在2001年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论坛上提出,要推进第五代住宅,第五代住宅就是生态文化型。生态是现在世界的潮流,很多发展商已经开始在建了(生态和文化这两大主题特色,今天没有时间展开来论述)。现在中央提出节能节地“四节住宅”,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这就看得出新的第五代产品是很需要的,需要我们去完成,所以我觉得第五代产品更具中国特色。因为中国是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而且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是一个矛盾重生的社会,我们怎么把我们的社区、小区搞成一个和谐的小区?我们的产品要能够符合中国的特色。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主力军的问题。我们看见现在到处在评名盘、名人、名楼、名气,发几百个奖,但是没有建筑师的。只有去年还不错,我们被评为了中国20大有影响的设计师事务所之一,算是有了个20强,但是发牌还不是在大会上发的,是在一个小会上发的。中国的建筑师在中国房地产中间没有地位,没有声音。为什么?我觉得非常地不平衡。建筑师是产品和业主之间的纽带,很多事情通过建筑师去完成,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声音,他们是弱势群体,被挤到边缘去了。我希望媒体替建筑师讲讲话,替辛辛苦苦做的这些规划师、建筑师们发发言,没有他们,这个产品是出不来的。我们看见很多名牌产品是设计引领潮流,现在我们不是,现在我们什么引领潮流?所以中国出不了好的设计,出不了好的名牌。所以,我们想推动成立一个住宅的设计联盟,希望把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们融合在一起,以产品为核心,专门研究怎么把这个住宅产品做得更好,我们想干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能不能够做成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想尽这个社会责任,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们希望未来的这个住宅产业联盟,第一,它是专业性的,中国还没有一个专业性的设计联盟;第二,我们希望它是民营性的。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住宅,每个行业都是自己在谈,发展商在谈,生产厨房的在谈,什么都在谈,但是没有交上圈,没有把这些成果叠加起来。我们应该以产品为核心,把这些成果叠加起来,而且使这些民营企业知道。我算过帐,在深圳从事住宅设计的大军,不说那些正规的大院,只是民营的恐怕有5000-6000人,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的事务所大量在做,但是他们听不到声音,听不到指引,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进行。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一个联盟,把大家推动起来。第三,我觉得它应该是国际性的,应该让外国进来的公司洋为中用,海归的公司、民营的公司,大家形成一个共同的力量,来形成中国住宅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化那么量大面广,但是现在有多少院士、有多少大师,有多少重要的老板?国营企业大公司他们把力量花在住宅上的有多少?我觉得微乎其微。我们要用这个联盟的办法来推动,形成真正中国的住宅建筑的主力军。      

                                           (中国城市网总编室姚敏根据录音整理,摄影:姚敏)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