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读音之辨:读liu an,读lu an,都对!
中城网2021-05-22 09:57:27
六安:读liu an、读lu an都对
罗亚蒙
因为新冠疫情,“六安”最近刷屏,央视读liu an,安徽地方电视读lu an,引起争议。
我个人认为,六liu安、六lu安,都对!
六读lu,是楚地古音,现今楚地(以湖北为核心)乡野村民6还读lu,12345lu。楚国最后亡于六安附近的寿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音流传至今,老百姓读lu不算错。
六读liu,是现今普通话读音,当然是对的。
六安,古楚地人读lu an,普通话读liu an,都没毛病。
哪个地方的方言不是说了几千年?官方以普通话为准,民间留存古音,与尊重历史毫无关系。秦人“我”读e,要不要尊重历史?楚人也有很多地名儿读音与普通话不同,比如常州不读changzhou,读shangzhou,要不要尊重历史?如果各地都要求保留古音,统一规范国家语言文字也就成了空话、笑话。
6读lu,纯粹就是古楚地一个方言古音而已,没有任何特殊含义和历史文化价值,古楚地人但说无妨,但普通话必须读liu,学生考试注音也必须是liu,否则就得判错。除非国家语委钦定6读lu。
至于说到国家民政部的回复,不能作为权威依据,因为国家民政部并不是国家语言文字行政主管部门。
六安的普通话读音,还是必须以词典为准。在这一点上,必须毫不含糊、坚定不移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央电视台,这是关系国家语言文字统一规范的大事。
如果有一本词典,同时标注每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和古音、各地方言读音,那就好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本字典。
作者系原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学者(1998),《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第一、二届编辑委员会执行主编。
附:研究背景资料
“六安”到底怎么读,谁错了?
曹海峰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1-05-21
据民政部官网显示,2021年5月19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回复网友关于安徽六安市的“六”字读音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
六安的“六”到底应该怎么读?
一场疫情,让安徽省六安市备受瞩目,六安的这个“六”字到底怎么读,再次引起网上热议。
在央视近日播出的多档新闻节目中,多位主持人将六安读作“liù ān”。而在安徽、六安当地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仍将六安读作“lù ān”。
是主持人读错了吗?主持人没错。有错的,可能是一些编纂词典的专家。
六作为一个地名,自古有之。六地,曾经是“上古五圣”之一皋陶的封地。秦末汉初有个名将英布,就是六地人。到了西汉,淮南王刘安谋反之后,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给六地赐名“六安”。刘庆被封为第一代六安王。2006年,六安发掘了双墩一号汉墓,墓主人就是这位刘庆。
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六安这个“六”字的读音,从没改变过,也没有乱过。从《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是lù这个读音。
直到16年前,也就是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出了第五版,不知是依了哪位专家的高见,前四版中收录的“六”字的两个音被合并为一个音,只剩下一个“liù”。也就是说,当六安王刘庆2006年重见天日时,他的lù安已经被赶出词典,整整一年无家可归了。
我想,专家可能是想将liù和lù二合一,把复杂的事简单化。但是千年以来一直简单的事儿,恰恰被这个“二合一”给弄复杂了。主持人们的发音乱了,路上的标牌也乱了。2005年以前,从没这么乱过。
有点纳闷——浙江的丽(lí)水,并没改成lì水;福建的闽侯(hòu),并没改成闽hóu;山东的单(shàn)县,并没改成dān县;安徽的蚌(bèng)埠,也没改成bàng埠。把六安的“六”读音二合一,专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之外的很多辞典、地图里,六安的“lù”字发音仍然存在。
作为媒体工作者,央视主持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发音,无可厚非。尽管六安人是不可能接受这种称谓的。六安市副市长在疫情发布会上把六安读作“lù ān”,六安市政府的官网也是把“六安”标注为“lù ān”。
很想跟编《现代汉语词典》的专家们说,一个读音可以被抹去,但是,一段延续千年的历史,无数六安人跟故乡之间一份独有的情愫,是不可能被抹去的。
不久的将来,《现代汉语词典》可能会出新版。真诚地建议:专家们多多倾听六安人的强烈呼吁,重新打量这个“六”。不要让一段千年的文化和千千万万人的乡愁在词典之外流浪。
对词典编者来说,敬畏每一个字,不正是起码的职业精神吗?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新安晚报》副总编辑
安徽六安地名的由来
“六安”的“六”字,与“六合”一样,是数字六的含义吗?并不是。
“六安”的前身为“六”,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早在先秦文献《春秋》及《春秋左传》中,就记载了“六”这个地名(《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据《史记》记载,“六”属于皋陶后人的封地,历史十分悠久。西汉元狩二年,刘庆以胶东王之子的身份被封为六安王,为第一代六安王,“六安”始闻名于世。
“六安”的“六”,当地人一直读lù而非liù。当地人的读法,正如这个地方的悠久历史一般,源自“六”这个字的古代读音,而不是同大陆的“陆”。
在关于“六安”读音的争论中,经常会看到一个说法——“名从主人”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对于汉语中人名或地名多音字的读音取舍及翻译,要遵照“主人”即名称拥有者的习惯。在地名这一领域中,经常的情况就是“当地人怎么读,就怎么标音”。也正是因此,许多当地人坚持要保持“六(lù)安”的读音,因为这是当地沿用多年的读法。
然而,这一规则的使用也有一定范围,也就是必须针对是已收入字典的多音字。换言之,人名和地名的读音须以现行字典为权威依据和唯一规范。比如《水浒传》中的景阳冈,很多人将“冈”读为“gǎng”,但该字在字典中只有唯一的读音gāng,故需以此为标准音。
民政部回应
有网友近日在民政部网站咨询关于安徽六安市的“六”字读音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六安市的拼音为“Luan Shi”,那根据最新版“六”字发音有改动嘛?
5月19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回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六安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网址仍为www.luan.gov.cn。
这些安徽地名也含有生僻字
地名,承袭着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一方水土厚重的文化。大凡游览一个地方,莫不从了解其地名开始。从淮北到江南,那些生僻且易读错的地名,往往源自远古,流传至今。读对一个字,念对一个音,能够加深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更是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亳(bó),堪居安徽最易念错地名排行榜首位。亳与毫,差之一横,谬以千里。亳字可追溯至甲骨文,据史料记载,商汤曾建都于亳。
亳州,目前是全国唯一用到“亳”这个字的城市。雕塑巧夺天工的花戏楼,纪念“神医”华佗的华祖庵,东汉末年曹操修筑的运兵道,祭祀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天静宫……亳州历代名人辈出,古迹遗存丰富,是感悟安徽历史文脉的旅游胜地。亳州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种植着万亩芍药,芍花盛开时节,无边无际的花海灿若云霞。
陂,念pí还是念pō?其实,这是一个多音字,湖北有黄陂(pí)区,阜南县有焦陂(pō)镇。焦陂,相传为楚国名将伍举的封地。陂还有池塘的意思,这时候念bēi。
芍陂(què bēi),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又称安丰塘,位于淮南市寿县。芍陂由春秋时期楚庄王大臣孙叔敖主持修建,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迄今26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造福沿岸无数百姓。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国际灌排委员会评定的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淮河与长江之间的皖中,沟渠纵横,沃野千里。以圩(wéi)命名的聚落,莫不位于筑堤御洪的河网或滨湖地区;以郢(yǐng)命名的村落星罗棋布,令人不禁联想到古楚文化的遗存。
六,表数字念作liù,当地名则念作lù,最早是大别山中的古国,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后来汉高祖封英布为淮南王,就建都于六。
六(lù)安,其名始于汉武帝,取当时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闻名全国的“将军县”金寨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诞生了59位开国将军;六安也是一片绿色的净土,天堂寨风景区、万佛湖风景区、佛子岭水库等优质景区,尽显青山与绿水相得益彰的生态之美。
柘(zhè)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位于巢湖岸边的古镇柘皋,相传在南宋时期由“橐(tuó)皋”改为现名,但似乎与柘树没什么关系,唯一不变的是两个字都不好认。
黟(yī),从字形看,“黑”加“多”,没错,含义也是黑、黑木。黟县是全国唯一用到“黟”字的地方。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在黟山之南,因此得名。全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俨然一座露天的明清古民居博物馆。西递、宏村两个古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黟县更有着“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歙,有读音xī,包含吸气、和谐等意义,但作为地名,全国只有歙(shè)县用到shè这个读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分郡设县,歙县的名字从这一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北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歙县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古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文房四宝”中,歙县出产的徽墨和歙砚享誉天下。
淮河上的明珠蚌(bèng)埠市,三国“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故里淮北市濉(suī)溪县,皖北利辛县阚疃(kàn tuǎn)镇,巢湖岸边的古镇烔炀(tóng yáng),秦末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灵璧县垓(gāi)下……
怎么样,这些地名你能读对几个?有没有你的家乡?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