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李先逵教授:真正读懂应县木塔 五个世界第一

中城网2023-08-29 11:46:41

69114E61-8FE6-4971-A9F4-6E2FF0B842F8.jpeg


真正读懂应县木塔


李先逵教授


应县木塔在山西朔州市应县,全称是佛宫寺释伽塔。这里正是当年宋辽对峙时的分界之地。该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即1056年,至今只差33年就满千岁,可以认定为千年之塔。在国际上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这一木一石一铁,最难保存的就是木塔,更何况应县木塔还早于比萨斜塔118年,不仅是祖辈之塔,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神奇孤例。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包括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木构建筑体系,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石构建筑体系和以阿拉伯为代表的伊斯兰建筑体系,各自都取得极致的最高成就。而在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应县木塔则是其成就的典型范例之作。建筑形象雄伟高耸,建筑技巧精湛无比,建筑艺术辉煌壮丽,是中国古代高层楼阁建筑的巅峰,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最高成就的集中代表。正如当年梁思成先生初次发现评价的那样,应县木塔"好到令人叫绝","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足见其弥可珍贵的价值和意义。


九十年前的1933年9月梁思成先生带领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等中国营造学社团队慕名来到应县对古代木塔进行调研测绘。众所周知,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因跟随梁先生调研古建,又是当时近现代第一个勇于"上房揭瓦"的女学者奇女子。后虽因故未能到应县,但在与梁先生的通讯中详细记录了他们不畏艰险生死进行测绘的过程,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测绘图纸资料,也见证了这个古老的伟大作品在现代被发现的闪光时刻,以及对古代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保护并深入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那么应县木塔到底有怎样的伟大呢?既然伟大,既然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但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获此殊荣呢?我们后人都认识到了吗?对应县木塔都真正读懂了吗?这些问题的确令人深思。


按现在的初步认识,简言之,应县木塔的伟大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五个世界第一"或"五个之最"。即"最古最高最大最多最先",也就是"年岁最古,高度最高,体量最大,斗拱最多,套筒最先",简称"五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应县木塔是名符其实的"五个世界第一"的古代建筑,也可称之为"五最建筑"。下面姑且一一道来。


第一个世界第一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第一个现存年岁最长最古老的木构塔式高层建筑。大家知道,塔这种建筑类型源起于印度佛教名叫"窣堵坡"的形式。后隨佛教传入中国并与楼阁式木构结合而逐渐中国化。但在唐以前仍多是四方形砖石结构仿木的做法。而应县木塔却是承续唐风又是完全的八方纯木构佛塔,在当时,可以说是首创,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与雄大魄力,着实令人感佩不已。


木构建筑最易受损腐朽,有所谓的"三忌",即"忌火忌湿忌虫"。应县木塔在千年岁月中历经磨难,不仅时有雷鸣闪电风雨交加,还遭遇约40多次地震,其中五级以上就多达十余次。在近现代还多次受战火威胁,据说在晋北军阀混战及解放战争中,曾遭到200余颗枪弹攻击,仅炮弹就有20余发。当地人还说,在土改期间,有三百多人在三楼开批斗大会,喊口号跺地板搞得楼阁震颤抖动。经过这么多浩劫危险,但木塔仍留存至今,䇄立不倒,岿然不动,其结实牢固与幸运吉祥令人惊叹。


虽然早期辽代还有一个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即984年,比应县木塔早70年,也经历过若干磨难,但毕竟只是二层楼阁,体型小得多,两者完全不可相比。所以应县木塔能幸存下来,真是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见的奇迹。


第二个世界第一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古代木构塔楼。据现代测定,木塔总高67.31米,相当于二十多层楼房。现在的高度是历经漫长时间受不断压缩的结果。估计千年前刚落成时其原高度应该更高。


整个塔分塔基、塔身及塔刹三段式组成。塔基部分高4.4米,又分上下两层基座,下为四方形,上为八方形。塔身呈八角形,分九层,为明五暗四组合,即外观上显示五层六檐,明层之间内含暗层。这不就是中国古代阴阳哲学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直接表达吗?塔顶在高直圆润优雅的塔刹与翘檐翼角之间拉了8根粗壮的铁索以利稳固并抗雷击。整个木塔造型端庄大气,比例和谐,雄伟壮丽,过目不忘,举世无双。


上述这些配置及数据都按中国古代易经哲理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及数理哲学意藴。如总九层明五层,喻及"九五之尊"的皇权威严。恰好应县木塔本名释伽塔,就是当时辽代萧太后下令建造的皇家寺院之中心塔。其暗四层象征一年四季的节令。而八角形与八卦直接相连。况且九五四三数之和恰为十八,这在古代是个大吉数,可用在很多方面,如十八般兵器武艺,山路十八弯,十八相送等,在寺庙里更有十八罗汉的阵势。


还有塔基部分的几个数,上下二层基座,下四方上八方。这二四八组合是否按八卦意念的说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依这三个数关联的必然表达。这样的理解并非主观异想猜测。不然为什么在木塔台基前的地面上安置了一大块石板,上刻清䀿的太极图标。而且前面又置放了一块陨石,让人瞻仰,以示天意。据说当时为什么建此塔,是尊朝庭旨意,辽代萧太后指定要在应县建佛塔,并确定在此位置。因为这正是当年从天而降的陨石落地之处。这一切联系到太极易理数论,并应用到木塔设计理念意蕴中去,不就要体现上天之意吗?这难道都如此巧合吗?由此探寻下去,应县木塔总高度近68米,按其原高可能更高来推测,以此折合当时辽宋度量尺寸,很可能会是高72米即24丈左右。若是如此,那此数其内涵意义就是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令二十四孝等数理意蕴的具像反映。因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重要建筑,其高度等主要尺寸设计都有内涵讲究及说法。如北京正阳门高九丈九,这正是符合阴阳哲学的老阳之数要求。因此对应县木塔设计理念数理內涵还值得深入研究探寻。


第三个世界第一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体量造型最大的古代楼阁式纯木构建筑。此塔楼在晋北平原十分引人注目,体量巨大,造型独特,巍峨壮观,高耸人云。远在二十多里外都能看到其身影。在文献资料中梁思成先生描述当初刚见到时就无比震撼的情景,不但"喘不过气来半天",还说,"不见此塔,不知木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这的确十分生动,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无尽的遐想。


 该塔除了高达67.31米,其八边形平面底部直径也宽至30.27米。据初步测算,其体积空间容量达上万立方米,建筑重量超7400余吨。其中采用木材3000多立方米,重量约2600多吨。这些都是其它任何木构单体建筑不可比的。结构用材多为松木,斗拱用材为榆木。而榆木是所有木材中最为密实坚固,承载力超强的用材。故民间有"榆木疙瘩"的歇后语流传,形容其坚硬强固的特质。


 塔内空间仅暗层布满密集的支撑联系构架网,在明层有宽大开敞的内外槽二重空间。内槽空间主要用于安置各种大小泥塑佛像达34尊,以开展祭祀活动。底层佛像高达11米,其余各层佛像隨楼层增高而递减,但重量也都不轻。外槽空间供人们平时使用。整个塔楼空间可容纳1500多人,这在所有单体古建筑中实属罕见。其它现存的古代建筑体型较大的还有如辽代最大的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清代故宫的太和殿,后者算是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殿堂,但空间容量也无法与应县木塔相提并论。

 

此外,木塔各层内外还挂满了三十余块大小不一的各种牌匾楹联以及壁画等,有的也十分宽长厚重。如最大的金代释伽塔名称竖牌,老远即可映入眼簾。还有明代明成帝朱棣的"峻极神工"匾额,明武帝朱厚照的"天下奇观"匾额,都十分大气醒目。从平民士大夫各类官员直到皇帝天子都有各式各样的题匾对联画幅等,对应县木塔发出种种赞词美誉,这在古代建筑中也是极为少见的,从而使之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第四个世界第一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使用斗栱类型数量最多的木构建筑。斗栱这种构件是中国木构建筑的灵魂,是高规格重要建筑的标志。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构件形式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可称之为独创。据不完全统计,应县木塔共有各类斗栱54种,数量达480余攒,高居古代木构建筑榜首。斗栱组合从三舖作到七舖作到斜栱,宋《营造法式》中各种形式无不应有尽有。有的斗栱尺度之大甚至超过人体。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有三大精神。第一是"斗栱精神"。斗栱作为梁柱间的连接构件,具有承载减震抗变的强大结构功能,而且还有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其技艺十分精湛高超。这也正是以小见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联动平衡的易学道家文化精神理念的具体显示。第二是"榫卯精神"。中国木构建筑所有构件包括斗栱,其联接方式都是榫卯结构。其特点就是阴阳交织,有机结合,紧密相扣,弹性十足,不用一钉。其制作工艺构思奇巧,严絲合缝,精密异常。第三是"框架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墙倒屋不塌"。在以斗栱为核心的整个结构体系中,其柱梁等主要受力构件,其组合排列灵活机动,整体性强,柔性节点,抗震稳定。这三大特色精神贯穿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伴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不断演进丰富普及,又与建筑用尺数理哲学等人文精神结合,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的传统建筑文化内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以上这些特点规律在应县木塔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第五个世界第一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高层建筑中最先使用双套筒框架结构模式的木塔,是世界高层建筑的开山鼻祖。在这之前其他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体系都没有建造过这样高的单体楼层建筑。近现代西方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高层建筑都是从釆用双套筒框架结构逐渐发展起来的。


应县木塔主体结构是大木框架分内外两个圈柱筒状组合。在八边形平面上内柱一圈有8根,外柱一圈有24根,内外结合形成相套的筒状立体空间结构,即有内槽空间和外槽空间之组合。这里又出现八与二十四两个吉数的配合运用,而且二者相加等于三十二,岂不是又暗含"三天两地"哲理意蕴,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为加强这个双套筒结构,又采取了三大辅助技术措施增强其稳定性。一是利用四暗层作圈梁式腰箍,里面密集的穿枋网架使之成为强劲的筒箍。二是在底层内圈柱建夹泥墙,以上各层漏窗间设夹泥壁,加强联系与稳固,又可防潮防腐。三是㡳层外建周匝副阶檐廊,扩大底盘承载围护及整体稳定,同时在建筑造型上更显风格独具的稳健与美观。这就是打腰箍,筑夹墙,护㡳盘三招组合拳。在这些综合因素的配合下形成的双套筒高层结构体系,虽历经千年风云变幻仍稳如泰山,人间春色阅尽,豪气不减当年。


但是,应县木塔如此伟大的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没有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呢?虽然我国现在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居世界首位,这千年之塔却不见其名。是否事出有因,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因其年久失修,有不少糟朽的地方,并出现严重的向东北倾斜,特别是以前错误拆除夹泥墙造成严重伤害。在研讨保护维修加固对策中甚至提出落架大修的方案,但是否保证复原又无把握。因此在申遗问题上便争议不休,担心若申遗成功后万一出现问题或者倒蹋,怎么交代?谁负责?于是此问题一直拖至现在亦无人问津。但时光流逝这已过去了三十多年,其间也进行了一些加固维修,应县木塔至今仍安然健在。试想一下,若当年申遗时,有主持此事的担当者,能够下定决心,有胆有识,敢于拍板报出,定会获得通过批准认同,不但享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荣耀,广为人知,产生广泛国际影响,同时也能促进推动对应县木塔的深入研究及其保护工作,让更多国人提升认知,使应县木塔更加大放异彩。


目前的中国正迎来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党中央习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在此大好形势下,我们强烈呼吁并建议,应该尽快把应县木塔申遗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争取获得成功,让人们真正读懂应县木塔,真正留住乡愁,普及提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强化对所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倍加珍惜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并发扬光大。


有道是:

    

应县木塔壮大观

五个之最举世罕

文化遗产精魂在

光耀千秋美名传


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吧!


李先逵

2023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李先逵教授,四川达州人,曾任重庆建筑大学副校长,住建部科技司司长、外事司司长。


66D5E0A2-AA81-451D-AF7C-7125A5DFC615.jpeg


6697BBE1-45CA-4295-AFC2-02DC7116469C.jpeg


899EA443-E284-4939-B08D-4E8292F7E464.jpeg


6C5DF5AD-3AE5-4C7B-A42E-1CBB8C5B8012.jpeg


949012DE-F382-47BA-9175-EB51ECB84D66.jpeg


387B9A76-78D2-4A72-851D-77A964EF7117.jpeg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