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李先逵教授:我的爷爷李冰如为张爱萍将军改名字

中城网2022-11-07 09:30:02

微信图片_202211072223501.jpg

1997年11月,李先逵教授陪母亲一起

去北京什刹海张爱萍将军家拜访时的合照


口述人 李先逵 整理人 丁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爷爷李冰如先生在达县师范学校(当时简称为“达师校”)教书时,每个礼拜回家一次,而我都会去接爷爷。那时达师校在县城州河对面的南坝,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文理学院南坝校区,所以对当时的南坝印象很深,要去达师校必须在西门码头坐摆渡船。那时的西门码头比南门码头热闹,南门码头比较窄,上面有金华滩,停靠的船只较少。而西门码头河面较宽,河滩也大,地理位置好,是达县有名的水码头,所以又有渡人,又有运米粮、运橘子等货物的大量船只停靠。摆渡船较小,一般只能坐十几个人,靠一个艄公用双桨划船。当时河面比现在宽,船行不快,过河一个来回大概要二十多分钟,船到南岸靠岸后,还要爬个上坡,才能看见一片平坝,有一条向西约二米宽的小路穿过这坝子,路两边几乎全是稻田,大约走二里路的样子,就到了南坝达师校。校门前有一个小广场,广场边上有几棵斜树,儿时的我还经常爬这几棵树玩。校门是开敞式的,主要是两边有两根抹灰砖柱很高大,上面支架一块大横牌,柱子和横牌上都有字,是民国时一种典型的校门建筑,解放前,柱子上写的是“达县县立初级中学",和当时的简易师范学校在一起,老师两边都可上课。解放后这里就改为达县师范学校,县初中后来搬到县城西街叫达一中,到1955年达一中又陆续搬到凤凰山下新校区,即现在的校址,我就是当年55年入校达一中读的58级初中。


爷爷本是学农的,但更喜欢文学,喜欢写旧体诗词,笔名叫“了我一生”,有时也用“冰如李清”或“李清”,一生创作诗歌近万首,被誉为“川北平民诗人”,在解放前曾刊印发行过旧体诗词《腐草集》、新体诗集《春风的鼓吹》。解放后编辑诗稿集有《凤鲤居诗草》《十周集》《芳泽集》《血碧诗抄》等。爷爷与郭沫若是诗友,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爷爷在成都读省农专的时候,就喜爱写诗词而与郭沫若等文化人有识,从年轻起一直都有交往并有书信往来。


爷爷在达师校主要讲国文课。听爷爷的学生梁上泉、蒲新诚等讲,爷爷上国文课时讲课感染力很强,经常朗读爱国诗词,特别是讲到不平等条约、青年爱国运动时结合诗词,讲得激情澎湃,甚至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学生们无不感动。


学校那时收学生主要还是看成绩,要考试的。农村学生优秀的不少,但较贫困。爷爷很爱护学生,常常帮助他们。老人家给我们说,他的工资三分之一顾家,三分之一自己用,三分之一用于资助上进的贫困学生。学生们都很爱戴爷爷,像将军李中权、诗人梁上泉,画家蒲新诚等也都曾是爷爷资助过的学生。受爷爷爱国热情和真挚相助的影响,以及爷爷和当时达县地下党的关系,有不少学生在当地参加了革命,或去了延安。那时的学生也要勤工俭学,也要出去做一些小活路,攒一些学费和生活费,爷爷都非常支持他们。


我们家住在达城老城区西门天灯巷对面马河沟坎上彭家嘴小山头,上面有个彭家院子分东西两院,其东侧的一个院子,爷爷给取名叫云水山房凤鲤居。爷爷喜欢种值花木,那里四周竹林环绕,果树成林,花草飘香,在六十年代初由我设计,建了一个五角的凤鲤亭,来这里玩要的学生和群众不少,被当时的人称为达县“小公园”。


张爱萍将军在达县中学堂读书时经常和其他学生一起到我们家来,与爷爷畅谈国事和讨论诗词。有时晚上不回校就睡在我家的书房里。现在我家还保留着当时书房中的那张当年张爱萍将军睡过的床。张将军写诗受爷爷的影响很大。张将军读书时叫张端绪,成为革命青年后,名字没有体现出当时的革命志向和激情,爷爷建议改名张爱萍,取其流萍漂浮,永远不沉之意,张将军很喜欢就用上了。1929年张将军参加革命到上海后常给爷爷来信,互相交流对时局的看法。爷爷也很想到上海去参加革命,但那时家里一大家子人全靠他一人教书养家,使他无法脱身离去。现在老房子里还保存着很多爷爷及其学生包括与张爱萍将军、李中权将军等的一些老照片。


爷爷最后的诗篇写的是悼念总理。1976年1月8日总理离世,爷爷很悲痛,写了好多首悼念的诗,算作绝笔。但不久,即在当月的31日,爷爷因劳累悲伤过度突发脑溢血病故于云水山房凤鲤居,享年近八十岁,这离他出游广州回到达县还不足三个月。经报县里同意,按爷爷生前遗愿安葬于凤鲤居宅前花园内。那时我在湖北工作,正值春节期间,转换多次汽车火车坐船过三峡花了近4天时间赶回达县千里奔丧。


我妈妈李万双先生也是教师,她一直照顾爷爷,料理一切。在她自己晚年时为了却心愿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把达县老屋在原址进行重修再建。二是要出国去加拿大,我们劝她八十岁高龄就不要出去了,她坚持要到加拿大我弟弟李先遥那里去看一看。因我弟弟李先遥的名字是我爷爷取的。1964年5月3日我弟出生,爷爷赋诗一首,“辽阔江山辽阔天,无穷宇宙无穷年,人生一世从今始,先哲遥知启后贤。”这似乎蕴含着爷爷当时已有寄托其子孙胸怀大志,走向世界之意的先见之明。这也是我妈妈不顾高龄要去加拿大的原因之一。三是再困难也要把爷爷的诗集整理付印出版。在出爷爷诗集的过程中,妈妈先自己进行选择、整理、抄写,然后再请爷爷的学生梁上泉来选编。县里面知道此事后,就通过政协渠道去争取资金帮助出版,先是争取到3万元资金的补助,出了第一本诗集,后又出了第二本诗文书信集。题写书名想联系张爱萍将军,因那时我在北京工作,我妈妈就给我说,让我问一问张将军可否给题写书名的事。于是,我就去找张将军,先找的张将军的儿子张胜,让他转告。张将军知晓此事后,很高兴,说你妈妈我认识,小时在你家吃饭都见过,所以1997年11月我妈妈到北京去拜访张将军。张将军那时因在文革时期受迫害腿摔断了,一直坐在轮椅上的。他很热情,接见我们谈了一个上午。临别照相时他顽强地要站起来,还要我妈妈站在中间,并说在家乡人面前他是无论如何要站起来照相的。


爷爷虽不是共产党,但一生都积极参加和支持进步青年爱国运动和革命活动,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政协自始至终与党同心同德,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为支持北京爱国学生,达县学生成立了联合会,爷爷任总干事,组织学生参加游行。当时在达县北门大操场集合出发,三只队伍去农村宣传,相约三天后在北门会合。但最后只有我爷爷这一只队伍按时返回,其余都中途散去了。我曾为达州党史研究室提供爷爷的笔记本,他们摘抄了相关五四运动的内容。爷爷主持正义,坚持真理,当时地下党不便说的他出来说,与国民党评理斗争,因此受国民党迫害,说他被赤化,有一段时期叫各学校不准聘他教书,在达找不到事做。后来爷爷不得不去重庆、阆中等地为了生活辗转教书。


我非常敬重爷爷,他关爱学生也受学生爱戴,有为师的才情学问和师德品格。他一生简朴,热爱生活,亲近百姓,乐观勤奋,意志坚定,与病魔顽强抗争。他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无时不关注国家安危和社会发展,有他们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永远怀念他,并要把他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下去。


微信图片_20221107222350.jpg

注:这是2017年3月31日发表在达州四川文理学院的院报上。那年我回达他们学校记者采访我,算是口述历史。因该校前身就是原达县师范学校,我们爷爷是最出名的老教师,校志上有载。所以他们办院史展览馆需要展示出来介绍。后刋发后寄给我报纸。这几天整理东西又才发现了,这即拍摄给大家看看分享。


微信图片_202211072223504.jpg

1958年,郭沫若副总理给李冰如先生的信


微信图片_202211072223503.jpg

张爱萍上将为李冰如先生诗文集题名


微信图片_202211072223502.jpg


补记1:这里有一件故事没有讲。就是当年我爷爷给张爱萍将军改名字时的背景。那是在1929年张爱萍才19岁,已参加了达县地下党,后被国民党发现遭布告通缉。他碰到我爷爷说了这情况。我爷爷就带到我们家藏起来,躱了三天。并给他改了这个名字,才好跑走。后我爷爷找人通知了王维舟地下党负责人,才设法逃出达县到了上海找党组织。这段情节已在川陕风云的电视剧中有表现。


补记2:因解放前我爷爷在达县教育文化界知名,他学生中不少是地下党的,我家也成了一个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临解放前夕,达县地下党只剩八人均暴露,逃走时把带不走的物品文件等都放到我家里。解放后才交给政府。我爷爷1976年去世后经政府同意葬在自家花园里。现在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申报老人家故居叫云水山房凤鲤居及坟墓成为文保单位。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