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搜索

宜居文库 | 周干峙院士:中小城市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宜居城市

中城网2020-11-21 10:22:47

编者按: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令人振奋!为了方便大家深入了解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宜居委拟精选一批2005年以来的宜居城市研究文章,分享给大家。


周干峙院士


今天早晨很高兴来参加这个班的开学仪式。我到这里来特别亲切,因为十多年以前我也在这里学习,从那个时候就充分体会到党校是个好地方,可以讲是北京环境最好的地方。党校靠近郊区,不在市中心,按照最近出台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这一带是生态保护带。西边是生态基地,或者叫生态保护轴,党校在保护轴里头,挨着颐和园、圆明园,是环境最好的地方。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过去这里就是树木最好的地方,现在看来更加好。毫无疑问,是北京市环境最好的地方。早晨去两边的两块绿地里头散散步,走一走,那真是好。


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应该都这样才好,我们的城市目前差得太远。中国的城市发展很快,从建设的速度,盖的房子的数量,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来说,都增长得很快,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离世界上的先进城市不远了。住房面积也慢慢地接近了,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差不了太多。但是有一条恐怕是很难赶过人家的,就是环境。我们城市环境的差距不是缩短了,而是增大了。我觉得,这跟我们的城市发展是很有关系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当人们很穷困的时候,希望多几间房子,希望有煤气,有电,有电话,但是这些东西现在看来都不难满足。但是恰恰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环境,我个人的体会是不是好了,而是坏了。因为人越来越挤,到处都是房子。夏天这里是凉快的,你们到建设部里面去看一看,一到夏天比这里的温度要高好几度,人越来越不舒服。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讲宜居城市,都在追求要成为所谓的宜居城市。我看宜居城市的希望根本不在北京、上海,就在我们很多的中小城市,只有中小城市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宜居城市。大城市把这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也还可以,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它要成为宜居城市差得太远了。我最近翻看外国的资料,外国的资料也证明,世界上所有列得上名单的宜居城市,没有一个是大城市。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世界上的宜居城市全部是中小城市,这一点我觉得恐怕我们将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这样。


人要全面地提高生活,提高水平,不可能没有环境,不能仅仅依靠建筑,或者叫室内的环境,还要靠大环境,要保持我们的大环境。这恐怕是我们发展跟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昨天我在杭州开一个关于“城市的理性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国际研讨会,是浙江大学召开的,他们把城市的理性发展跟土地政策这两件事情连起来,是很有道理的,跟我们在北京研究的一些当前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完全符合。城市理性发展是现在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做了很多努力,为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不理性的地方还不少,所以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要合理地发展,因素众多,并不是由一个部门或者是少数专家学者领导人所能决定的,有它的规律。我们往往是顾了一个问题,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可能各位从大城市来的同志会体会到,从中等城市来的不一定体会得到,现在城市发展中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管理问题。管理中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没有管理好开发。我们有很好的规划,有很好的政策,可以讲我们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完美,也往往请了很多专家,但是管理跟不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管理好开发,再具体下去,是没有管理好开发商,没有管理好开发企业,所以城市里头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建设跟地方。说实话,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是新的问题,应该讲还是一个老问题。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就讲过,我们很多方面不如人家,要奋起直追。我们落后的地方,与其说是技术落后,科学落后,更加落后的是管理,很多人当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天津做工作,当时天津的书记是胡启立,后来是李瑞环,他们都极其重视城市管理问题,都讲了我们最最落后的方面是管理,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对城市管理得那么松。我们管理城市是管理得最松弛的,任何国家都比我们管理得要紧,总之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但是没有集中努力。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什么没有解决?有它的道理。我觉得跟我们现在整个形势的发展,工作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关系。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有关城市的各个学科跟各个方面比过去要复杂得多。城市本来已经是够复杂的了,是一个综合体,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又更为复杂。我们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既有很大的市场成分,又还有不少的计划成分,人的观念也既有新的,也还有很多老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构成。所以处理问题很显然不是像几十年以前,像解放初那样了。我是八十年代离开基层的,我觉得现在在市里做领导工作的难度比以前要大得多,现在的市长真不好当,市长、区长的工作比以前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当然从道理上来讲,这是在社会经济跟科学技术同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我们现在五年内所做的工作,大概比过去十年、二十年都要多,很显然,我们的工作信息量大得不得了,这很自然地对我们的城市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我也更加体会到系统工程学的一些规律,就是系统性很强,光从单一的角度去研究去解决,都解决不了。另外,复杂度也高。所以从科学界来讲,从研究系统性问题,一直到研究复杂性问题,后来就产生了复杂性科学。复杂成为处理问题的一个科学概念,要研究复杂的特点,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所以我觉得我们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新的特点。我在工程院做学科划分、做学科的发展的时候,也感觉到跟以前越来越不一样。以前我们城市里搞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规划、建筑、施工建设,然后就是经营管理,这几个方面的关系非常清楚。现在恐怕不一样了,现在有很多中间环节都发展成工作的一个方面了。比如以前没有房地产,不必要有房地产,党校过去选的这个位置,先是委托设计,设计完了之后找个施工单位来施工。现在就不行了,现在每一个单位事情多了以后,必须要有开发这个环节,所以我们的服务行业越来越多,中间环节越来越多,因为它提高了效率,提高效率以后社会就认可了。有了开发行业多一个环节以后,工作的复杂程度远远比我们开始想像得要高,因为它成了很大一个队伍了。现在全国几万家开发公司,它们的规模不比设计规划单位小,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中间的关系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大问题。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我们的工作,无论在软件跟硬件方面,都要看到它跟以往不同,不同在它比以前要复杂得多。现在有一条就很不一样了,就是信息。现在信息科学对城市的影响不得了,因为从你掌握资料,管理资料到画地图,做设计,都离不开它,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它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单独的分支分离出来了。以前我们常说城市科学主要是三个大学科,一个叫建筑,一个叫规划,一个叫园林,这是传统的划分。现在管理已经单独成了一个管理科学,包括工程院都有管理科学部,信息又增加进来了,所以已经远远不是三个大学科的问题。每一个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又不知道要增加多少个。我的印象是过去在研究学科划分的时候,比如像规划,它下面有城市设计,有基础设施的设计,给水、排水等等,大概八个学科,下面是四十几个二级学科,现在恐怕已经不是了。从环境,从能源,现在能源是个大问题,城市里必须要节约,不然我们难以为继。所以它就发展得很快,可以讲,节省能源的办法层出不穷。还有比如说像交通,过去城市交通没有像现在这么复杂,现在堵车问题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城市问题了。连这次五中全会谈“十一五规划”,都把交通单列出来讲。交通问题的技术条件,规划组织的一套东西,也远远不是以前能够单一的解决的。所以我估计现在我们城市学科这个大行业的分类,不再是四十几种三级学科,恐怕是百把个学科的问题了,所以就面临这样一个必然的发展规律。很多工作是比较难以跟上的,是不大容易跟上的,但是随着事物矛盾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必然会跟上,会解决矛盾的,这也是一个大的规律。


我再谈谈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要适应这样一个局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学习。只有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你有了科学技术水平,就会有办法来解决现在这么众多的矛盾问题。所以我们更体会到学习是终生的问题,绝不是过去学一段大学毕业管一辈子,现在没有这个事了,现在拿了博士也没有用,还得不断地学,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想特别是我们在城市部门工作的同志,大概还是比较容易体会这个事情。正因为这样,我觉得我们很多工作的同志都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一段以后能够有一段思考学习的时间,这真是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要充实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有所创新。我们现在还在创新,对很多城市来讲,现在我觉得在跟上形势,解决一些矛盾问题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怎么保持自己城市的特色。我既要学习,但是又要学到真正的精华的地方,学到精华的地方就是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有所创造,不仅仅是模仿抄袭。现在在城市中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往往为了快点解决问题,都拿国外做参考。国外是怎么样的,大城市是怎么样的,我这个中等城市要怎么样;中等城市怎么样的,我小城市要怎么样。其实都不是那么回事。其实真正要懂得城市发展的一些规律以后,搞好管理,把自己建设成有特色的好地方。


我想,城市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做一步工作,影响后世很大。不仅是当前要解决问题,还要为后人留下好的基础。总之这些事情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人还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中央非常明确,按照科学规律,按照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节约经济,注意环境跟资源的保护,注意人文等等,这几条都是最近“十一五规划”提出来的。我觉得我们国家必然会成为一个学习型国家,如果要成为世界上能够持续高速发展,真正后来居上的国家,也离不开学习。现在这个班还不大,我希望能够不断地办下去,长期把它办下去。我们来的都是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同志,回去也可以带动下面的学习,有些什么问题,搞个简单的少数人的研讨会,往往就会得出一些启发来。学习,学习,再学习,把我们很多事情办好。只要有机会,我愿意来参与。我个人的体会是,我每去开一次会就是学习,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我到杭州去开一个研讨会,24小时以内就来回了,拿回来一大堆论文材料。我也没有料想到,城市管理中间的土地管理的问题,世界上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随想,供大家参考。预祝我们的进修班办得成功。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周干峙(1930年06月28日至2014年03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原副部长。


注:本文是周干峙院士2005年10月23日在中共中央党校首届“城市管理与建设发展高级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城网总编辑罗亚蒙、中城网总编室编辑姚敏作为周干峙院士随行工作人员,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周干峙院士本人审定在中城网首发。


阅读全文: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7053422/rmh17053422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运营管理:北京中城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联系电话:010-62530116、18600196839
投稿邮箱:zhongchengwang2020@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 京ICP备20003710号-1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846号